賈倩文 胡潔



摘 要:通過對學齡前兒童的特點以及現有社區娛樂產品的研究,分析人工智能背景下社區娛樂產品優化設計的策略與方法。文章在定性研究的基礎上利用訪談與問卷調查等方法,分析總結影響設計的因素與原則,提出針對學齡前兒童的社區公共服務產品設計必須對用戶需求進行再提煉的同時,充分利用地區特色對現有產品或者硬件設施進行創新性設計,實現產品的“IP”化設計,如此才能以社區娛樂智能產品促進區域共享與特色化建設。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社區智能娛樂產品;特色化
隨著智慧型數字城市建設的開展,社區做為組成城市的基本單位,建立合理的社區結構具有基礎性卻重要的意義,目前社區活動中主要的活動群體由老人和學齡前兒童兩大部分組成,而作為生活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社區中完成的3~6歲的有獨立活動能力的學齡前兒童,他們的智力與體力仍處在高速發育時期,社區環境在他們成長中的引導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社區學齡前兒童娛樂產品現狀
目前國內外仍以傳統的小區廣場、器械鍛煉區和兒童游樂區等不同區域開放式公共產品為主,有些高端小區還會提供部分室內功能區。從功能上看,現有的產品大多仍停留在硬件建設上且功能單一,缺乏環境引導作用,產品與科技、潮流趨勢的結合性弱,產品之間互動性差、關聯性弱,缺乏可持續性設計理念,導致資源浪費。從造型上來看,許多游樂設施色彩花哨通俗,缺乏主題、故事、關聯和認同感,基本審美的缺失也讓兒童無法感受到舒適自然。這些對于學齡前兒童的創造力、自我意識、邏輯思維、精細動作、社交能力的發展都是不利的,這就要求設計師在為他們設計娛樂產品時不僅要滿足基礎的功能,也要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使產品發揮無形的引導作用,比如在設計時應注意在游戲設置環節以興趣引導,化繁為簡,多給予積極性的心理暗示培養其主動性和創造性,避免過多干涉,使其對自己的活動產生內疚感。
二、社區學齡前兒童智能娛樂產品設計原則
所謂學齡前兒童的社區智能娛樂產品,主要是指在社區中利用先進的計算機通信等技術,由人力、物力和環境所組成的服務于3~6歲兒童的兼具公益性與娛樂性,能與社區生活有關的各種應用子系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綜合管理讓社區生活更舒適有效且可以促進資源共享的服務性產品。社區智能娛樂產品由于其場地與用戶的特殊性,必須從多角度考慮到產品與人的實際交互,以及產品使用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學齡前兒童社區產品多方面功能的提煉滿足用戶與社區的雙重需求,并歸納出設計原則如下:
(一)功能的重疊性與開放性
學齡前兒童社區智能娛樂產品由于其面向的是整個社區群體,且放置于開放場合,其功能性往往受限于場地面積與天氣狀況的同時,隨著共享社會的建設,產品更該具備多種功能以促進社區資源的建設與數據收集,因此就要求產品本身設計時要具有功能上的重疊性與面向用戶的開放性原則。如圖2,產品不僅具有穿梭功能還具備攀爬功能,并且面向的年齡群體更廣泛,這就使得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了產品的多功能性。
(二)成長性與益智性
學齡前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其身心發展更多是在社交活動中無意識地建立起來的,因此社區智能娛樂產品應該是伴隨兒童成長且具備寓教于樂功能的產品,比如現有的社區傳統娛樂產品中,蹺蹺板可以培養兒童的協作能力,而迷宮隧道類社區娛樂產品更側重于培養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基于此,智能娛樂產品則更應該在結合前沿科技的同時注重益智性的體現,在實地的調研走訪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社區游樂場缺乏照明設備,針對此點,可以借鑒現有的一些室內沉浸式游樂場的燈光設置,如圖2,對其進行再設計。比如設置一些共享式互動光投產品,為其設置自助取幣環節,開啟此產品需要游戲幣,而在居民自助取幣時必須錄入一些基本信息或者登陸社區管理系統,這樣不僅提高了學齡前兒童服務產品的娛樂性,還大大減輕了社區工作人員的管理難度,同時為居民的互動增加了更多渠道。
(三)普及性與針對性兼顧原則
由于用戶環境為開放性社區,其用戶除了學齡前兒童之外還包括其監護人,因此學齡前兒童智能娛樂產品必須具備普及性原則,學齡前兒童的成長過程是一個連續但具體到各年齡段特點又有所不同的過程,因此在其綜合素質培養上應有針對性與側重性。認知能力上,學齡前兒童認知仍處在前運算階段,對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還不能很好地掌握,守恒概念還未建立。運動能力上,學齡前兒童已具備一定的精細操作與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并且對小組完成目標任務有一定的認識,通過對學齡前兒童在社區活動中的觀察發現他們雖然文化背景不同,玩耍的方式不同,但其自我意識、抽象性思維能力、肢體平衡性、社交能力、認知能力都相對接近且處于快速發育階段,在他們玩耍過程中均體現了對周圍成人活動的模仿,規則意識開始建立。現根據資料搜集與實際觀察將其各年齡段特點整理如圖3。
三、學齡前兒童的社區智能娛樂產品設計應用策略
(一)優化模塊化設計,充分利用地區特色,實現產品“IP”化
根據對諸多廠家的實際調研與訪問,為了提高效率與經濟收益,現有產品多為根據使用面積而確定的固定模塊搭配,便利的同時缺乏對不同社區的地方特色進行區位優勢規劃,針對學齡前兒童的服務產品設計更是幾乎為零,而我國每年特色文明城市的建設與評選中就提到社區建設更需要每個城市有自己的“名片”,這就要求設計師對已有產品的各個模塊有足夠了解,才能對硬件設施進行改良或者創新性設計,抓住設計痛點進行設計。
如現有的社區兒童共享圖書角,往往書籍凌亂,缺乏登記管理,各社區之間的服務產品毫無差異性與辨識度,社區特色更是無從體現,針對這點可以借鑒我國精準扶貧政策中對農村地方特產和文化創意的產品設計思路,對本社區的文化進行提煉,在實際的服務產品設計中,將本社區特色文化運用其中。除此之外更要與商品市場進行對接,比如現有的電池回收箱還帶有廣告投放功能,同時與其他企業進行合作,實現產品功能最大化。
(二)數字化城市管理背景下的服務系統再建設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智慧城市”“智慧型政府”的提出更是對城市建設中數字化城市管理的要求,現如今任何產品的設計都不再是線性孤立的具體實踐活動,而是從頂層產品戰略設計到對基礎各個要素的系統化設計與整合,如山東浪潮集團協助山東政府對交通和居民日常生活等方面實時監控,其中智慧路燈產品的問世,集廣告投放、監控、路燈、充電樁、數據采集等功能為一體,大大促進了智慧城市的建設。
為學齡前兒童設計的智能娛樂產品更應遵循“大設計”理念,以學齡前兒童身心特點分析為基礎,運用融合設計理念將用戶需求、硬件功能與科學技術相結合,提高居民的互動化與協同化,使得服務均衡化友好化,如商場或者游樂場現有的互動投影系統,也可以運用于社區游樂場服務建設,實現學齡前兒童社區服務產品“功能+”,如燈光聲音游戲等“N”位一體交互功能。借助共享圖書、豐巢柜、自助捐獻衣物的收納箱和廢舊電池回收箱,以及“公益悅讀”“社區早教”“閑魚魚塘”等一系列線上線下的社區服務平臺,利用云計算的數學分析模型可以將碎片化信息還原為完整的消費過程信息鏈條,更好地幫助營銷人員研究消費行為及消費心理。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包括用戶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網絡應用上發布的消費價值觀信息、購買信息、商品評論信息等等。而現有學齡前兒童社區公共服務產品的建設卻根本沒有此意識,這就要求它更應該和數字化相結合提高產品趣味性,提高居民對個人信息錄入的主動性與對社區全要素的數據采集與整合的力度,從全局上對其系統功能進行提取并整合創新,推動多部門公共數據資源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實現城市管理數據化標準化建設。
四、結語
時代的快速發展對各個領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缺乏創新意識一味守舊單純地關注硬件設施建設與造型設計再也無法滿足時代與用戶的需求。針對學齡前兒童的社區智能娛樂產品更應該在創新服務載體的同時創新服務系統,充分對各個要素進行考慮,挖掘居民無意識需求,使其不僅具備基本的娛樂教養功能,更要引導居民新的生活方式,如伴隨兒童一起成長,對其生活理念的正向引導等等,將文化、價值觀等各種因素進行有效整合以突出本區域特色,增強“人—產品—社區”之間的多方面良性互動,從而推動文明特色智慧型數字城市的綜合建設,建立現代城市的居住秩序,進行以點帶面、以微促社、以社促共享的智慧型城市管理建設。
參考文獻:
[1]王樣.綠色消費驅動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計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5):191-196.
[2]劉宗明.產品可成長式設計探析[J].裝飾,2012(6):104-105.
[3]廖丹.基于場景分析和行為聚焦的智能產品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5(14):58-59.
[4]王艷群,張丙辰,宋麗姝.基于互動體驗的學齡前兒童玩具設計研究[J].設計,2018(24):127-129.
[5]劉琳琳,任屹.基于學齡前兒童心理的智能玩具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7(12):124-125.
[6]彭玲.學齡前兒童益智產品設計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
[7]譚浩,徐迪.基于情境的產品交互設計思維研究[J].包裝工程,2018(22):12-16.
作者單位:
賈倩文,天津天獅學院
胡潔,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