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
摘 要:人作為環境設計的主體,會對環境設計有一個感受,這種感受又恰恰表現出設計中要傳達的情。環境設計中的人情味是設計與人的交流,是二者之間情感的交融,能產生一種魅力,溫暖人心。文章首先探討人情味以及人情味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借由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思想論述設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再分別用事例闡述了設計中的“人”與“情”,以及設計師在人情味設計中的地位,最后總結設計中融入人情味的必要性和關鍵性。
關鍵詞:環境設計;人情味;情感表達
一、傳統人情味和設計分析
(一)人情味
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人類活動之所以自然合理,多是因為合乎人情,人情味可謂是中華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這句話深刻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人們無論身份貴賤,無論性別、年齡、文化背景,只要在社會中與人溝通交往,都逃不過人情兩字。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人情的流動纏綿與無所不在。設計中的人情,則更多體現在以人為本方面,但又不僅僅止步于此。
(二)設計
設計必然會體現出其設計思想。說起現代設計思想的真正開端,就不得不提到蔡元培先生。20世紀初,西方的工業文明隨著“洋槍洋炮”入侵中國,為了救亡圖存,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大多是從文化革命著手,探索當時中國救亡圖存之路,蔡元培先生卻獨樹一幟,提出“美育救國”“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該思想提出近百年來,稱譽的人雖不少,但其實大多數國人對此多不以為然。直至如今,我們大多數的人仍然不認為設計重要到能改善生活、改變世界。
美的事物通過物質生活及精神方式的建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沁入心脾。蔡元培先生提出美感教育不同于智育和道德教育,它屬于情感類,認為通過美育可以消除你我的偏見,使人可以保持一種永久平和的心態。這就是美的力量,也是設計的力量。
(三)人、情、設計與美的關系
那美到底是什么?費肖爾給出的觀點是“糖溶解在水中”。他認為美是理念在感性形式上的顯現,是理念和形象結合的統一體。筆者的理解是美的東西是發乎于情、慰藉于情,而設計是美外化的具體表現。設計用某種形式傳達美,與其說是傳達的是美,倒不如說傳達了情,這種情和設計的交融才傳達了設計中真正的美,美在設計領域具體表現為設計與人情的完美結合。設計、情和美三者是相互表達,相互依存的。如此才達到費肖爾講得美的境界。設計的開端是不自覺的,其是為了滿足或方便人的生活而有的自然活動,在其滿足功能的過程中慰藉了人的情感和對美的追求。可見設計中的人情味從一開始就伴隨其成長,設計與人情味的交融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準確地說,這種必然趨勢在我們認識到之前就已經存在且不可抗拒地重要到影響我們的生活。這也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思想最主要的原因。
二、“人”在環境設計中的反思
設計的主體是人,設計與情融合才能達到真正的美。設計的人情味是設計的靈魂。設計用最沉默卻最溫柔的方式表現人情味,像是一個不太會說情話的大男孩,用一種獨有的方式來傳達、包容著情,才有了設計“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的胸襟與浪漫。環境設計作為設計的一個分支,將其中的人情味體現得淋漓盡致。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園林,以及各處的宮殿樓閣,承載了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人情。人情不完全等同于文化,人情是人深入其中的感同身受,是“人”和“情”的結合。
(一)環境設計中的“整體論”
人作為設計的主要受益者和使用者,是設計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環境設計中,設計材料、功能、燈光的不同選擇會達到不同的設計效果,形成不同的整體風格。格式塔的整體原則,運用到環境藝術設計上,可以分為時間和空間的“整體論”。時間上的“整體論”指的是不同時期所形成的不同的藝術風格,像是古羅馬時期的建筑、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筑和19世紀的哥特式建筑等。空間的“整體論”是指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的具有明顯地域特征的設計,給人帶來的整體感受也是不一樣了。這些不同的設計滿足了不同時期不同人的需求。
(二)環境設計中的“物理場”“心理場”
設計存在的本質是服務于人。根據人的不同需求,設計中的空間也劃分為休憩、休閑、教育、交流、追思、教化等功能區,根據功能區域的不同,設計中要考慮燈光、色彩、材質、氣味等的選擇。燈光在環境設計中的“物理場”具體表現為在不同功能區域(如臥室、辦公空間和酒吧等)選擇不同的燈光,表現不同的場合氛圍,這也會對“心理場”造成一定的影響。環境藝術中的“心靈場”的運用也很廣泛,像色彩設計、空間設計等,如根據距離的遠近可以劃分出親密距離、安全距離和公共距離,桌子和椅子的高度要在一定值內波動,黃色的餐盤會更容易也引起人的食欲,等等。這些設計的指向性都很明確,那就是人,目的是給人創造出更舒適的空間。
三、情感表達在環境設計中的重要影響
設計中的“情”源于設計師心中對于空間和地域情的解讀,再轉化嫁接給設計。阿爾瓦·阿爾托獎把張軻帶入大眾視野。憑借“微雜院”榮獲此大獎的張軻拋去這榮譽的萬丈光芒,以他設計中的情點亮心中的燭火。“微雜院”這一項目所處北京大柵欄茶幾胡同,項目用地145平方米,是一個曾經居住著12口人的典型大雜院。在過去的五六十年間,每戶人家都在自家院子中加建了小廚房。在以往的城市項目更新中,這些自發的加建項目,都被當成城市發展殘余被一概抹去,而這個項目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在于它保留了北京胡同的人情味。與一般的舊城改造思路不同,“微雜院”以當下的場所特質作為出發點,將原有的建筑結構都予以保留,以居民自發加建的體量作為參考,明明白白地闡釋了自發加建其中的人情味,在尊重大雜院的前提下,對這些胡同非正式的加建結構重新進行設計、修復和再利用。如把部分加建結構重新設計成為兒童圖書室、舞蹈室這樣的公共空間,盡量控制其對視覺和空間的影響,保留院落邊界和房子,解決功能問題。外面通過翻修,讓人從建筑視覺上基本看不到太大差別,更好地保持了城市尺度和肌理的延續性。“微雜院”項目也希望加強與社區之間的聯系,同時豐富當地居民的胡同生活。在這里,孩子放學后可能會過來挑選最喜歡的書,在等父母來接前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或者他們也可以爬上屋頂,坐在陰影里和院子里老人聊天說話,講講今天上了什么課,胡同里的哪個孩子上課又遲到了,等等。
“微雜院”在讓胡同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的同時,以自身作為例子,在設計中體現了“情”,不管是守著特定時期下自發加建的建筑,還是保留胡同原有的面貌,都是出于“情”。張軻也在采訪中說道:“兒時記憶中的北京胡同與現在的有些不太一樣。”這樣委婉的話語中表現了走出胡同,卻走不回去的落寞。作為設計師,他能夠解讀人情和設計,并讓人認識到北京老城區中的那些大雜院可以成為北京城市更新的基本單元,是有價值的城市形態,而不是應該被完全推平,從而讓北京的胡同的人情味得以延續。好的設計之所以很好地被接受,是因為人接受的不是一個設計,而是設計中體現的情。
城市的有機更新絕不是把環境設計的情以黃土掩埋,而是通過環境設計這個途徑重現或者更好地去表達和顯現。
四、結語
“情”這一個字,可能是復雜而又不可理喻的,環境設計在最大程度上包容情并且使其得以理性化的表現。環境設計要達到如鄭板橋所說的“風中雨中有聲,月中日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悶中閑中有伴”那般給予人情緒最大的撫慰,從而實現設計中的自由美和依存美。即設計既要符合審美性,又要具有實用性,替人設想,以人為本。設計不是脫離人的,而要走近人,感受人情。這是設計中體現的人情味,對于設計的主體設計師來說,處理好與自然之間的人情關系是設計師們需要認真思索的,達到良性的禮尚往來會使得人和自然都能趨向一種平和的狀態。
現在仍很多人認為設計學科是一門沒有傳統的學科,因為設計可以說有一定的表現技法,甚至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科學技術。但是,這樣的設計真的可以稱之為設計嗎?這樣冰冷的設計你會讓它走進你的生活嗎?中國美術院長許講在一次訪談中說道:“藝術是通過技藝的打磨和學習,來開啟心靈,感動人心,了解創造本質,帶人趨向自由的境界。”這句話說出了設計的本質。通過技藝,設計才能更好地為設計服務,更好地傳達設計思想,更好地體現設計中的人情味,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思想傳統”的重要性,否定“地域文化”的重要性。設計要守住的不光是社會體現的思想和地域的大文化,還要守住這人情冷暖的小世界。
參考文獻:
[1]侯立萍.中國建筑師與城市建筑[J].建筑知識,2012(2):46-49.
[2]杭間.設計“國美之路”之思想脈絡[J].新美術,2016(11):11-15.
[3]房運梅,董希文.論康德審美第三契機理論中的形式美[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91-94.
作者單位:
常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