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回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從當前語文實際教學活動中去看,作文教學陷入了一定的困境,表現為學生寫作積極性不高,作文創新性不強,更愿意模仿他人的文章,學生寫作能力提升不夠明顯。針對此,語文教師應著眼于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引發學生寫作靈感、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等方面,優化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困境與對策
語文學習中的作文,其涵蓋了很多方面的語文知識,并且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對于培養初中生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邏輯能力有著重要意義,所以初中教師一定要重視日常工作中的作文教學,如果遇到作文教學的困難,千萬不能退縮,要迎難而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解決問題,更好地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一、多樣化方式,激發學生寫作積極性
通常情況下,學生很難自己找到學習的方向,寫作也是一樣,學生很難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自己寫作方向,因此變得不愿意努力,產生了惰性思維,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構思作文框架,缺少一定的寫作積極性,這是日常教學中常見的作文教學困境。針對此,教師要能多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幫助學生構建作文框架,慢慢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教師可以應用的教學方法有很多種,包含了激勵教育法、合作學習法、互相點評法、探究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等,以豐富多樣的形式,讓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從而愿意寫作,在多多練習之后,能掌握更多寫作技巧,最終大大提升寫作能力。
比如,在布置一篇作文任務后,命題作文,題目是“一件難忘的小事”。教師首選采用了小組學習討論教學法,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討論,問題一:什么樣的事算是小事?問題二:小事的什么地方值得難忘?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可以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教師指導學生要將這些零散的回答用筆記錄下來,將來可能會用在寫作中。經過學生激烈的討論,教師隨機選擇了一些學生,回答以上兩個問題。學生說:小事就是那些不足為奇的事情?難忘的地方在于,讓我們學會些什么,比如生活細節中爸爸媽媽對我們的愛;比如交警叔叔愛崗敬業,在雨雪天氣中依然站崗執勤等等。通過這樣激烈的討論,學生寫作興趣得到激發,就有要完成這篇作文的想法,因此讓寫作變得更有質量。
二、積累生活素材,豐富寫作素材庫
教育工作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另一困境表現為,學生寫作素材種類不夠豐富,數量不夠多。針對此,教師應著手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素材,以現實生活為源泉,從中發掘各種各樣的寫作素材。語文教師要善于傳授給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像認真觀察一個動物、一處風景等等。還有善于記筆記,將自己所見到的一些東西,自己所想到的一些事情,及時記錄在積累本上,這樣在寫作時才能有大量的素材。同時要進行豐富大量的閱讀,積累其中的好詞、好句,經過這些才能將文字合理地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比如,“我最熟悉的人”寫作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找到寫作的主題,那就是“熟悉”,熟悉的對象則是“人”。老師提出,這篇文章考察點在于學生日常積累,生活中是不是善于觀察,要將熟悉些出來,怎么才算熟悉呢,那就是要將這個人的眼神、動作、說話語氣、神態等等詳細的描寫出來,或者抓住這個人獨有的一個特征去描寫,才能寫出“熟悉”的感覺。以“我最愛的媽媽”為例子,需要運用到積累的素材,平常觀察母親哪有些行為?平常的神態?每次與我對視的時候,表現出的眼神等等。通過對這些方面的合理描寫,才能將自己對媽媽的愛表達出來,才能勾勒出慈祥和藹母親的畫面。|
三、強化創新意識,督促學生寫創新作文
語文作文教學中,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表現為學生作文的創新性不強,學生缺乏創新意識。為此,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督促學生創作創意作文。首先,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帶領學生多讀一些文學名著,這樣能積累一些文化底蘊。當知識積淀到一定程度后,學生的思維才會有深度,從“胸中有丘壑”,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其次,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指引學生創作出個性的文章。
比如,話題作文“流水”的寫作中,先期教師已經帶領學生閱讀了很多關于水的文章,但是學生寫出的文章內容也都是對水的喜愛,或者水的清澈等等。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流水可以比喻成什么呢,流水像不像時間,像不像人的一生,俗話說的好“人生如流水”,水不斷向前奔騰,人的一生不能重頭再來,人們一定要抓住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刻苦學習,勤奮努力,才能讓自己活得更精彩,以此為題的作文,會讓讀者眼前一亮,大大提升了作文的價值。
結語: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寫作方法,同時讓他們學會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創意寫作,從而逐漸地提升學生們寫作能力,促使學生形成創新精神,寫出更多有創意的作文。
參考文獻:
[1]吳耀坤.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困境分析及對策研究[J].才智,2017 (03):36.
[2]王鳳坤.芻議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困境分析及對策研究[J].新課程(中),2017 (8):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