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楚涵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對于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給當代高校畢業生就業帶來了一定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同時在就業過程中出現很多就業難問題。本文也會對新時期大學生就業現狀進行著重的分析,并結合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提出一些對應的優化措施和發展和建議。
[關鍵詞]新時期;大學生;就業現狀;發展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目前,就業難、創業難已成為我國高校畢業生必須面臨的嚴峻考驗之一,而如何改善這種局面,使當代大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就需要從分析大學生自身因素、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社會用人單位以及我國社會改革和轉型等關鍵因素上入手,并結合社會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尋找到一條便捷有效的發展途徑,這樣才能促進新時期大學生得到健康良好的發展,使其早日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中流砥柱。
1 新時期大學生就業現狀以及影響因素分析
1.1 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現如今,我國社會的發展正處于急速前進的狀態,在這種背景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無論是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分配方式,還是利益關系以及人們的思想活動都在向著日趨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基于此,這就會給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活動造成很大的影響,進而使其在就業和創業方面呈現出極大的功利心與物本傾向。甚至有些大學生對于自身的發展極為盲目,不能以正確的擇業觀去看待問題,再加上自身缺少社會責任感以及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優良的道德品質,所以在步入就業崗位后,也是無法嚴格要求自己,經常會產生抱怨、消極的工作態度 。另外,一些大學生心理素質較差,一旦在工作中遇到困難,就會自動躲避,寧愿少賺錢也不愿付出努力多干活,并且部分學生過分高估自己的實力,只身來到大城市就業,從而導致城市中勞動力供過于求的現象比比皆是,進而出現了就業難、創業難等各類問題。
1.2 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高校教育結構都存在結構失衡的情況。盡管很多高校每年都會為社會培養大批的畢業人才,但是卻常常出現大學生的專業與社會需求不相符的局面,進而導致城市勞動力供過于求的現象比比皆是。另外,很多高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上所采取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仍然十分傳統,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相對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卻是極為忽視,進而使得最終的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產生很大的偏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會給當代大學生就業、創業造成較大的困擾。
1.3 社會用人單位的影響
目前,我國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都會設置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條件,例如,要求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以便可以減少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所投入的精力和財力。另外,一些企業對于人才招聘還有著一定的地域限制,這類企業往往偏向于本地勞動力的雇用,對于外地人才的考慮卻是少之又少,進而使得人才流失現象越來越明顯,給整體大學生就業都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1.4 社會改革和轉型的影響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高效改革和轉型期間,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會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一定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因為進入新時期以后,我國傳統產業結構就開始向著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方向靠攏,相對,對于人才的要求也在隨之攀升。而大部分高校教育模式仍停留在傳統觀念中,所以其所培養的專業人才根本無法適應現下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需求,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當代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方面存在很大的壓力。
2 相關解決措施以及發展途徑
2.1 國家要對大學生就業加大宏觀調控力度
首先,為了全面減輕大學生就業壓力,解決其就業難題,國家應在政策方面做出相應的創新和調整,尤其是對于那些經濟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不僅要對地區企業給予相應的扶持政策,使其可以擴大生產經營,提升企業整體運營效益。而且還要對來此就業的大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政策,以便可以促進中西部地區人才供給的平衡,推動大學生就業,改善以往大學生扎堆去東部沿海地區的不合理現象。
其次,各級政府要對人才需求進行準確的預測,以便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校課程以及專業進行優化配置,從而為現代高速發展的社會提供相對應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另外,政府還要及時地捕捉市場動向,對其所需的新型人才就業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并將分析后的結果第一時間分享給學校以及相關企業,這樣才能在促進高校教育改革的同時,為應用型人才的有效培養指引正確的方向。
再次,各級政府要針對大學生就業問題構建一個專門的保障服務機制,以便可以為畢業大學生提供準確實效的就業信息,使其可以盡早尋找到理想的工作崗位。同時,還要鼓勵社會教育機構針對畢業大學生開設相應的培訓課程,進而通過免費的方式來吸引生活困難的大學生,為其提供緊缺技術的培養,這樣才能減輕大學生的就業負擔,使其獲得成功就業的機會。最后,各級政府要結合企業類型,對其用人標準進行統一的規范,進以擺脫一切不合理、不公平條件的設置,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為其未來發展規劃創造良好的條件。
2.2 大學生要強化自身的綜合素質以及綜合能力
首先,大學生要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擺脫以往存在的就業理想化心理,能夠以清晰的擇業認知去看待現實社會以及職業理想之間的關系。因為在高校畢業季,就業是每一名大學生都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其往往會與學生的職業理想存在偏差,所以,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就要勇于面對現實,擺正自身的心態,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質去適應崗位需求,并通過不斷的自我完善和努力來縮小職業理想與現實社會的差距,這樣才能盡早達到理想的就業效果,獲得成功就業、創業的喜悅。
其次,大學生要能夠正確認知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之間的關系。因為很多大學生都屬于獨生子女,受自身生活環境的熏陶,其都具有一定的主體意識和職業貴賤的傳統偏見,認為自己具備很高的才能,必須選擇高端、舒適的就業崗位才能發揮出自我優勢,實現個人價值。這種錯誤的想法不僅對其自身的發展會造成較大的影響,而且也會增加城市勞動力供過于求的局面,進而出現就業難、創業難問題。因此,必須對當代大學生加大就業觀和創業觀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使其可以樹立優良的職業精神以及道德素養,能夠消除以往存在的主體意識和職業貴賤的傳統偏見,進而自愿、主動深入到基層與艱苦的環境中接受磨煉,這樣才能真正得到鍛煉成長,盡早成為對社會和國家有貢獻的優秀人才。
2.3 要對當下高校教育體質加大改革力度
首先,各高校要對大學教育目標進行合理設置,盡量做到以人為本。相關教師不僅要積極轉變思想觀念,而且還要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在尊重大學生情感以及個性化發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而且還要能夠對當下市場的用人需求進行有效的預測,進而以此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既要向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又要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給予相應的重視,以便可以最大化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使其早日實現成功就業目標。其次,各高校要對大學教育改革的微觀目標進行細化,使其可以有針對性地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培養,進而增強大學教育目標的實用性和高效性,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應用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各高校大學的教學內容也要盡量做到合理規范、多樣開放,因為現下是一個經濟快速發展以及信息化充斥的年代,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十分嚴格,要想使畢業大學生獲得理想的就業機會,就要從提高其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上入手,而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其必須確保教學模式的先進性以及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才能提升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學校教育中發揮出應有的優勢,進而為自身的未來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3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新時期的高校大學生而言,解決其就業問題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任務之一。國家以及各級政府、相關院校等必須對該社會問題給予高度的重視,不僅要對大學生就業加大宏觀調控力度,還要對當下高校教育體質加大改革力度。同時,大學生也要從自身抓起,不斷強化自身的意志品質、專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等,對就業持以正確的認知,這樣才能滿足當下新社會主義市場需求,實現最終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徐敏.提高當代大學生就業滿意度途徑探索[J].繼續教育研究,2018(03).
[2] 孫宏偉.新時期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有效途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討[J].品牌月刊,2018(02).
[3] 劉建.當代大學生就業市場現狀研究以及發展途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