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雙
[摘要]自媒體時代,信息獲取方式變更、動態信息源的形成等變化,促使主體間性內涵深化,進而影響大學生交往的生態環境。文章通過研究自媒體時代下,交往主客體的立體交互式作用,從科層、熟人和陌生人三個場域關系分析問題,提出“以人為本”強化主體對話“自我教育”強化思想意識“與時俱進”強化信息時效這三個方面。為優化大學生的交往生態,構建理性交往體系,尋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徑,做好“以人為本"的德育工作提供指導。
[關鍵詞]自媒體;主體間性;交往生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8-004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20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自媒體時代,信息獲取方式變更、動態信息源的形成等變化,促使主體間性內涵深化,進而影響大學生交往的生態環境。交往主客體之間也發生著變化,為了進一步優化大學生的交往生態,構建理性交往體系,需要不斷尋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徑,做好“以人為本”的德育工作提供指導。
一、自媒體時代主體間性內涵深化
主體間性即inter-subjectivity。該概念始于國外,胡塞爾首次提出并使用,他將“主體間性”概況為在主體自我和經驗意識中的本質結構中的自我與他人的聯系。在繼承了胡塞爾思想之上,海德格爾加深了對主體間性的論述。他認為,主體間性是指自身和他人在生存關系上的聯系,同時也是雙方共同存在對于相同客觀事物的認同。哈貝馬斯通過研究重建交互主體性。他認為主體間性是人與人之間在話語原則下的語言交往中形成的道德認同、道德同情,最終實現精神上的溝通。
主體間性本質上指主體間關系的規定,分為“主體一客體”或“主體一主體”之間的關系。主體間性是避免主體性帶來的中心支配地位,實現交往主客體之間在合作過程中相互理解。隨著自媒體的迅速發展,巨型集中動態信息源形成,激發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在自媒體時代,主體間性的概念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意義。除了主客體間,各主體之間,媒體作為中介,納入教育體系之中。進而,主客體關系轉變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媒體三者立體式交互關系。其中,主體間性所期望達成的平等共處,對話交流的主客體關系會受到沖擊,進而會變得無奈。
二、自媒體時代大學生交往生態關系的剖析
互聯網多元化、交互開放式的環境,持續動態地發展進而開拓創新。從論壇、博客的信息交流到微博、微信的實時更新,再到抖音、快手等媒體的動態具象推廣,媒介形式的變化影響著信息的傳播方式,縮短主體間信息傳遞時間,加快進而影響人們的交往方式,尤其是新一代大學生的交往生態環境。
交往,是在現實環境下通過一定的物質或者精神手段在主體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從表面的交互往來,到實質上雙方意向達成或互相理解,交往都透露著實踐過程中內在價值和外在形式的一致性。
在社會環境的交往視角下,自媒體環境顯然已不是外在于人的外部實體,而是社會性的生態空間。該空間主要特征是具有多樣性、互動關系的交往場域。自媒體時代的來臨,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悄然發生變化,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模式發生變革、學生之間溝通交流頻率和內容的轉變等,都透露著信息沖擊下大學生交往生態的變動,同時,呈現出多樣化形態的網絡社會交往空間。張瑜(2016)通過調查研究表明自媒體時代大學生信息獲取方式變化,呈現出“三明治”型模式,由底層的信息技術網絡,過渡到人際關系網絡加入融合形成的社交網絡,進而上升到信息流層。
自媒體環境的信息交流使得交往生態關系大體呈現出科層、熟人和陌生人這三種主要的交往場域內關系。在科層關系中,各主體之間由于角色的差異性,社會地位的不同等因素,使得互動關系建立于規章和程序的約束力之下。其中,典型代表是師生在網絡空間中的關系。熟人關系是指在網絡交往場域內朋友、親人等互相知曉的主體之間的互動,例如釘釘工作群,微信朋友圈等。陌生人關系則是主體之間不熟悉、交往關系不穩定的交往方式,微博互動、頭條評論等都是典型空間。從以上三種場域關系下分別梳理大學生交往生態關系及其狀態。
科層關系。在師生互動的主客體的模式下,老師對學生思想引導、知識傳授及價值傳遞起著重要作用。隨著網絡媒介的發展,各高校也意識到網絡話語權問題,以學校為主導的官方微博、微信等其他網絡平臺開始了發聲與推送。而老師們憑借制度下權利優勢,在兩者的交流互動中處于主導地位。換言之,在交往方式上,主體間性程度偏弱,老師為主導的主體性方式明顯。
熟人關系。校園生活的圈子大多以熟人關系交往為主,追溯到“人人網、“QQ校園”等網絡平臺交往的時代,大多數同學在信息網絡的環境下得到進一步信息與情感的交流。而現今,自媒體的迅猛發展,以熟人為交往主要關系,大學生中信息交流傳遞、社會關系鞏固,形成融合互動的新型社交空間。主要表現為加速信息傳播、凝聚團體組織、促進彈性關系等。在大學的日常生活中,信息咨詢的往來較為快捷,對于信息的接收力較快,但是過濾信息和處理能力較差。在虛擬網絡環境下的互動關系幫助現實中學生團體組織關系的交往,使其得到了有效的承載和強化。此外,因自媒體的特性而臨時性構筑的社交關系,也幫助同學們活動更多的關系,突破更多約束,便捷社交行為,豐富社會關系。
陌生人關系。自媒體環境下的網絡空間開放互動使得陌生人之間靈活互動,進而形成交往社群。例如,微博、論壇、貼吧等,在未實名制的平臺,身份不明確,也使得行動主體之間互動交往關系存在臨時性、變動大的情況。自媒體的交往空間提供給同學們討論事實熱點,關注重大新聞,表達個人觀點的平臺。大多數信息內容都具有個人色彩、彰顯個人特色,但大多會有輿論導向的偏差差等問題。大學生在圍繞生活中時事熱點和關注重大新聞時,極具感情色彩,缺乏理性的判斷。而此時,因自媒體下虛擬網絡互動而形成突破校園邊界的交往生態空間,會使得學生進一步拓展空間,受到雙向的不利影響。
三、自媒體時代大學生交往生態存在的問題
自媒體時代促使著大學生獨特的交往生態。而大學生群體存在對自我的身心無法完全自知,對事物無法自主把控,對外界信息無法充分過濾,從而造成交往中道德意識薄弱、矛盾關系的激化、輿論導向的帶入等問題。為了更好梳理交往生態的內在邏輯,大學生交往生態問題主要通過分析以“科層“熟人”“陌生人”三條線路為發展關系,分析在這三種交往場域中,各自存在其較為突出的問題,剖析制約大學生的交往生態關鍵性因素。
(一)“科層-“烏托邦”式下的“人本教育”
“科層”關系的發展主要以師生關系為主。雖然隨著近幾年主體性以及人本思想不斷強化,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開展,但是在“烏托邦”式的教育環境下,教師自身的素質、接觸的外部環境以及師生之間的思想意識不一致,目標不統一,互不理解等問題的存在都加劇兩者之間的矛盾相互激化。師生交往生態中主要的外部表現是老師以積極正向的能量引導,通過多方途徑挖掘學生的深層次問題,加強學生的思想意識,加強思想引導的載體,例如開展多樣化、現代化的思想教育活動,但只能使得學生呈現出自我掩飾,忽視主流文化,逃避組織管理。在個體交流中憑自身本能及周邊個性化信息導向,偏離正軌進而追逐新鮮獨特的事物。例如,在自媒體的平臺,學生大多不關注校園等官方媒體的內容情況,卻緊跟時代的新鮮潮流,例如網絡語言的傳播,失實娛樂信息的轉發,激進思想的播散等,進一步使得教師缺乏話語權,缺失引導力。
(二)“熟人”-“快消”文化下的“塑料”情感
“熟人”關系的分析以朋友圈內好友為主。朋友圈的互動交流充斥著“快消文化”,在互動的過程中,主要的問題是自我意識缺乏,使得自己處于“隨波逐流”的狀態,不能準確的分清是非好惡。其次,雙方的交流會在文化中發生沖擊和碰撞,根據個人喜好進行自然選擇,擇同類者而從之,缺少多元化信息的包容力。同時,同學朋友間的關系,會“因時而動、因勢而新”,在虛擬網絡下線上交流會互動愈發頻繁,但如果兩者存在個體的差異,情感建立基礎較為薄弱,在現實生活中會誘發較多的問題,淺層表現是缺乏實體的接觸交流,只停留在虛擬環境下的文字交流。深層表現是自我禁錮,思想的偏激和自我相處。此外,熟人之間的交流,交流的層次不夠,缺乏內容陳新,憑借個人喜好選擇長期穩定主觀同類型關系,缺少進一步線下實際接觸環節使得對事物虛擬化、重想象輕實際。
(三)“陌生人”-“交互”實踐中“個人主義”
“陌生人”關系的分析主要以虛擬環境下,大學生與其他外來人員之間的交往交流,依托于自媒體平臺,大學生通過自己的興趣愛好而形成網絡圈層,根據自身個體特征逐步找到具有歸屬感的小團體。在該表現下,小范圍形成的團體會表現出對于信息個性化刪選,被動式接受信息、缺乏自我抉擇、存在對信息接收的臨時性,表現對外界沖擊信息的接收脆弱性。在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更加關注自我感受,進而強化了個人主義,同時,利益誘導、物欲橫流的外界環境使得學生注重在交往中的利益回報,偏離正軌,缺乏正確的價值取向。自媒體環境憑借其豐富的具象化、爆炸式信息,使得大學生短、頻、快的方式瀏覽大量的信息,缺少對內涵豐富的正確思想的接收及消化。現階段的大學生思想并未成熟,無法清晰剝離良莠不齊的信息。網絡中重視利益、渲染個人主義等不良觀念,弱化大學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使得大學生價值觀發展偏離,弱化校園思想教育引導。
四、優化主體間性大學生交往生態的路徑
自媒體環境下主要的交往生態問題的剖析,對于交往生態優化梳理出三條路徑,主要是強化教育者“以人為本”的對話模式,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導模式,深入提升德育“實效性”的工作模式。
高校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等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者和實施者,需要清晰意識到大學生在自媒體環境下的依賴性,轉變教育方式,拓寬教育渠道,豐富教育手法,增進與學生的對話,幫助學生過濾有害信息,加強信息解讀,進而培養學生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教育者應進一步融合課堂思想教育,豐富生活思想引導,強化信息精準引領。
(一)“以人為本”強化主體對話
主體間性是各主體之間的關系,主要目的是使得主體間相互“理解”,最終形成“共識”。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為在主體之間,依據社會規范,依托符號或語言而產生。交往的主要形式就是“對話”。通過“對話”進而相互“理解”并“一致”,因此,“理解”是交往行為的導向和目的。高校教育者與大學生的對話是連接主體間相互理解達成一致的最佳橋梁。教育者需采取恰當的對話方式,推進主體間對話的平等性,互相尊重對方的人格、信仰以及興趣、習慣。其次,尊重并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大學環境應當是培養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孵化場,教師要尊重和鼓勵,切不可抹殺初創時期較不成熟的思想,應當包容對待學生的思想及行為。大學生自身發展具有年齡閱歷的局限,但是平等的對待,無論是對于選擇的考慮還是對知識經驗的掌握,切不可以自身經驗強行約束。接納學生的一切,才能實現良性的“對話”。
(二)“自我教育”強化思想意識
主體間達成相互理解的關系,且交往行為具有真實性、真誠性和正確性,可概括為交往理性。為了交往生態的優化,主體間需要相互依托和彼此信任。對大學生的要求,首先是需要保持清醒,正確認識社會主義下市場經濟的發展態勢,以及明辨外來文化的優劣。當下大學生個人主義,以及激進情緒,盲目從眾,缺乏信仰等問題,需要在現實世界的自我認同、自我接納、自我教育。其次,明晰自我定位。在現實世界,大學生需要客觀認識,調整自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接納事實,對自己進行規劃,設計自己的學習、生活以及工作,安排好自己的未來。自我教育是交往生態優化的有效路徑。而在教育者角度,就應當正確引導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強化大學生自我認知,實現有效互動。
(三)“與時俱進”強化信息時效
自媒體時代,信息更新速度快,對于開展德育工作也需要強化時效性。將馬克思主義融入當下背景,以共產黨的領導方針去開展教育工作,把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強化大學生意識形態。增強思想教育實效性,需要把握大學生整體水平,例如目前大學生主要表現為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理論知識掌握欠缺,理解能力相對薄弱,同時也更加偏好新鮮事物,容易傳播有趣的娛樂資訊。首先,需要杜絕填鴨式教學,應當將少量的理論知識融入現實實踐中,剖析學生的個性需求,結合時代背景,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作用。同時,包裝教育內容。將理論的抽象、枯燥的知識轉變為時下熱點,生動有趣的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自媒體時代的新媒介,傳播新思想,結合大學生當下的思想實際,因勢利誘,創新教育方式,提升學生興趣點,將知識的理論和現實相融合,提升大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優化大學生交往生態。
參考文獻:
[1]張瑜.論自媒體空間交往生態的德育價值[J].高等教育研究,2016(9):67-71.
[2]龍獻忠,陳方芳,龍芷蔚.生態化理念與高校德育生態化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7(1):66-72.
[3]周海燕,李娜娜.主體間性理論下大學生主體性道德意識培養——構建高校新型的交往德育體系[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106-109.
[4]彭福揚,邱躍華.生態化理念與高等教育生態化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14):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