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吉 王照清 崔方迪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不斷持續發展和我國政府審計工作的不斷改進,績效審計在政府監督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闡述了政府績效審計的現狀,深入剖析我國政府發展績效審計的必要性,揭示了當前政府績效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最后從審計觀念、審計監督制度、審計法律環境及預算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優化政府績效審計路徑的相關建議,以期為我國政府績效審計的高效合理運行以及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政府績效審計;審計監督;優化路徑;公共管理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不斷持續發展和制度的不斷完善,人民群眾對政府公共財政支出的效率和效果的關注度也日益增強,為了強化政府責任,適應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客觀要求,政府績效評估應運而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政府審計在理論及實踐層面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如今逐步以績效審計作為政府審計的重要內容,成為政府審計新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國政府績效審計尚不成熟,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何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績效審計體系成為我國政府審計的關鍵。
一、政府績效審計的必要性
(1)是建設廉潔透明的服務型政府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設高效透明的服務型政府”。如今,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階段,政府公共財政支出已經成為社會焦點問題。政府績效審計的主要內容是對于政府官員在任期內工作狀況和成果進行績效評價及財政資金運用的有效性和經濟性進行審查,政府績效審計的開展拓展了審計監督的領域和范圍,強化了審計機關在行政監察中的作用,增強各級政府工作人員的責任感,減少了腐敗事件的發生,進一步避免大量的經濟損失的發生,從而為建設高效透明的服務型政府創造了好的氛圍。
(2)是提高公共管理工作效率的需要
近年來,政府財政收入的呈現大幅增長,對公共管理的投入不斷加大,但是一些涉及公共建設的項目從立項開始到最終的完成需要經過多部門多層次審批,這不僅使得項目在實施的時候已經失去最好的實施時機,同時更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些現象的出現凸顯出了政府機構工作管理效率較低,人浮于事。審計機關在對政府部門及其下屬單位進行績效審計過程中,對公共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率性、配置效果性等方面進行審查,對政府權力的使用進行有效管控和評價,提高政府行政服務的工作效率水平。
(3)是保證政府職能發揮作用的需要
近年來,中國的財政支出呈現穩定增長態勢。但是,由于目前中國政府財政支出結構不完善,財政支出的表現相對較低。從近幾年支出來看,用于經濟建設和行政管理的地方財政金額差別很大,人員資金支出已成為主要部分。這一支出嚴重制約了政府職能的正常履行,因此有必要加強對政府財政資金的監督和分配。根據政府財政資源有限的基本國情,及時檢查和監督財政支出,可以有效控制各級政府部門的公共資金支出,提高公共資金的績效。
二、政府績效審計的現狀
(1)審查范圍逐步擴大
在21世紀初,政府相關機構及其下屬單位的績效審計被提上日程。審計機構的審計重點從之前的被審計單位財務收支的客觀性和合法性,轉變為被審計單位財務資源使用的有效性和經濟性。與此同時,2016年1月至11月,國家審計機構完成了21334項績效審計項目。其中,審計署完成113個,省級審計機構完成847個,地級審計機構完成6288個,縣級審計機構完成14086個。此外,各省市地方審計機關實施的績效審計項目數量占審計項目總數的31%。其中,18個?。ㄗ灾螀^,直轄市)和5個獨立計劃城市均超過此平均水平。2017年1月至11月,績效審計的工作量約占審計總工作量的一半左右,比2016年同期增加了10%。
(2)政策支持力度增強
近年來,審計署出臺了多個文件,規劃了績效審計發展方向,十三五國家審計工作發展規劃提出“進一步加大績效審計力度,把問效、問績、問責貫穿審計工作始終,促進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加大對重大違紀違法問題的揭露和查處力度,促進廉政建設”。與此同時,各省市也積極制定政府績效審計的相關政策,2011年徐州市審計部門發布了《徐州市審計機關政府投資項目績效審計操作指南》對徐州市的績效審計工作進行規范;2012年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引發《關于印發浦東新區績效審計辦法的通知》對浦東新區的政府部門績效審計提出了實施要求。
三、政府績效審計出現的問題
(1)審計機關缺乏獨立性
從我國政府行政結構來看,我國各地市審計機關隸屬于各地方政府,受到當地政府及上級審計機關的領導,由于經費和行政管理模式的影響,績效審計目標及具體任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當地政府的制約,阻礙審計作用是確實有效地發揮;同時,在審計機關的績效審計活動完成后,審計機關出具的審計報告會交由同級地方政府和上機審計機關審查,不利于審計工作報告的完整性和客觀性的寶座,使得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受到制約。此外,對于審計機關的組成人員審計機關自身只具建議的權利,其人員編制、人事選拔、任免、獎懲均由同級組織部及同級政府審查批準,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審計機關職能的正常發揮。
——————————————————————————
* 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PPP模式支持精準扶貧的績效評價研究(HB18GL058)。
(2)缺少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
我國政府績效審計起步晚,審計工作的具體方法及程序尚不成熟,并且目前只有少量法律法規提及政府績效審計,使得政府績效審計工作展開的缺乏完整的法律依據,現行的《審計法實施條例》第二條指出“審計機關依法獨立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產,監督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相關法律僅僅是進一步明確了這項法律規定,但是都沒有列出具體的條文內容來對我國政府績效審計的范圍及具體內容進行明確的規定。在這種背景下,審計相關工作人員只能憑借自己現有的知識儲存及已有的經驗去摸索,而且審計人員工作的水準也存在差異,給績效審計效果的準確客觀性增加了一定的風險。
(3)審計隊伍人才結構有合理性不足
完成政府績效審計工作需要一支由多專業的審計師隊伍。在之前的一段時間中,我國審計機關主要是在進行傳統的財務審計工作。審計師的知識結構相對簡單,工程技術,法律,宏觀經濟,對外貿易和外貿以及計算機專業人員數量相對較少。對中國審計師知識結構的調查表明,會計和審計專業人員占所有審計師的71.8%??冃徲嬕笤u估廣泛的經濟和管理活動的有效性,從而要求多樣化,創新的方法和多學科知識作為支持。一些審計人員師難以滿足高標準的績效審計。此外,審計人員整體數量也偏少,難以勝任過大的任務量,越是層次較低的機關,這種現象越是明顯。
四、完善政府績效審計優化路徑
(1)完善獨立監督體制
一是,應進一步加強垂直管理改革力度。不僅將地方審計機關正職的任免權上收省級機關,普通審計人員也將編制交由省審計廳管理,招錄、提拔、任免均由地方審計機關提名,由省審計廳和省人社局決定;二是,地方審計機關經費由省財政廳統一保證,納入省級財政預算。由此可以將人事和財務完全獨立于地方政府和財政部門,提高了獨立性,從而能使地方審計部門更加有效地對地方政府領導進行審計監督,更強有力地揭示和反映問題。
(2)健全相關法律制度
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條款,我國政府績效審計推進和展開面臨著一定的困難。我國立法機關應進一步完善我國政府績效審計相關的法律制度。首先應完善審計報告公開制度,通過將審計活動的各個階段以審計報告的形式展現給公眾。在完善審計報告制度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媒體作為中介的作用,及時準確地將審計結果傳遞給社會公眾,擴大政府績效審計的影響力。其次,應不斷健全審計結果問責制度,加強對審計結果的應用,實現審計報告公開與審計結果問責的有效銜接。
(3)構建合理評價標準體系
隨著政府職能的逐步完善,經濟性和效益性也是政府績效審計應關注的重要內容。在預算績效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審計機關應積極探索績效審計評價標準,確立一個全國公認、適用而規范的體系,并不斷修改、完善??冃гu價體系應包括:預期達到的目標、決策過程、投入資源和精力、產出效益、對社會效益的影響等方面,并且評價指標要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定量指標主要指財務方面的指標,定性指標的確定應以被審計項目的特點及被審計單位的管理特點為依據。
(4)改善政府績效審計人員結構
審計隊伍人員的綜合素質及業務能力是政府績效審計工作順利推行的重要保障。審計機關不僅要提高現有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還要不斷引進高水平的審計人才,尤其是專業型審計人員。應提高審計機關的準入門檻,完善審計人員準入制度,保證招募的人員能在綜合素質及業務水平方面達到政府績效審計的要求,確保審計隊伍中的人才能夠勝任其應盡的職責。另外,審計機關人員不僅應包含專業審計人才,還應在實際績效審計工作中招募其他專業型人才如工科類、經濟管理類等,不斷優化審計人員結構。
全面優化我國政府績效審計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國審計持續性健康發展,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但是結合政府績效審計在我國起步晚、發展較為緩慢的現狀來看,如何更好地開發和引導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齊興利,紹輝.我國政府績效審計發展途徑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7.2
[2]周亞榮.我國政府績效審計理論研究與實踐現狀[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8.2
[3]宋夏云,我國政府績效審計人員的能力框架研究[J].會計研究,2013.4
[4]曲明,我國政府績效審計評價標準體系框架構建[J].財經問題研究,2016.5
[5]閔曉蕾.關于政府績效審計理論的文獻綜述[J].財經論壇,2006.2
作者簡介:王明吉(1965年——),河北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企業投融資研究。
王照清(1993年——),河北師范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與納稅籌劃。
崔方迪(1995年——),河北師范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商業銀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