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的養生意識所涉及的領域眾多,他們不僅關注自身的健康,也關注著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體健康。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小朋友們的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關注領域。為此,許多教師和家長開始重視對幼兒身心的呵護,但由于教師和家長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有所欠缺,常導致幼兒心靈損害。本文即對此問題展開分析。
關鍵詞:學前教育? ?幼兒心理? ?健康教育
教師和家長不僅是幼兒物質層面的直接監護人,而且也是幼兒心靈層面的保護者。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對幼兒心靈的呵護,并且有計劃的組織對兒童未來各個年齡段的培養教育。本文的討論建立在對幼兒心理健康現狀的分析基礎上,試圖通過有效的方法策略,幫助家長和教師學習如何呵護幼兒的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幼兒心理健康及當今幼兒心理健康現狀
幼兒心理健康不同于成人心理健康,其擁有自己獨特的定義和概念。所謂的幼兒心理健康指的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存在給予客觀的評價,能夠進行正常和諧的人際交往,能夠通過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適應社會發展,從而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實。
根據目前的調查數據可以發現,在日常的幼兒園學生群體中,大部分幼兒回家后的生活主要是電視和手機等娛樂活動。幼兒在進行這些活動時不僅自身素養得不到提高,心靈健康也會受到電子設備的影響[1]。
究其原因,首先是家長缺乏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各種基礎設施,比如識字卡片等。這種缺失在家長的心理上主要是由于他們沒有充分重視兒童的心靈呵護,其次是因為幼兒園教育機構對學生的有效引導也存在缺陷。教師在日常的幼兒園教學中應該努力貫徹落實對幼兒的良性引導,但就目前的調查來看并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最后,由于部分教師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不能有效理解情商的重要意義,因此出現了教師偏重于智商高的幼兒而歧視那些智商相對不高、但情商沒有欠缺的幼兒。這種教育理念的偏差不僅深刻影響到學生自我的心理認同感,也對他們未來的發展空間造成了極大的限制,使他們不能自信、自尊的健康成長。
二、呵護幼兒心理健康的策略
首先,教師應該采取多樣教學手段不斷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一旦教師在日常的觀察中發現幼兒出現了某些心理問題,但并非極其嚴重。為避免擴大化影響,教師應該對幼兒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解決,提高自身防范化解幼兒心理問題的能力[2]。
第一,教師應該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對幼兒進行心理疏導。
比如,小永同學因為在家受到了家長的指責,到了幼兒園后心情悶悶不樂。教師此時不應強制要求小永同學立刻調整好情緒,相反,教師應該及時詢問小永同學之所以受到指責的原因。在聽到小永的解釋后,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幫助小永同學分析家長和其得失,并利用情感共鳴等方式解決小永同學的煩悶,繼而引導其恢復健康的情緒。
第二,教師應該學會引導幼兒處理好與附近幼兒的人際關系,做到人際關系的友善良好。
比如,小蔡同學因為和小劉同學因為吃飯時插隊的問題爭吵了起來,二人的情緒比較難以控制。這時教師不應暴力制止他們的行為,而應該勸告二人冷靜,并向他們分析插隊這件事的對錯。此后,待問題解決,二人的情緒得到控制,教師應引導二人握手言和,同時告誡在幼兒園里并沒有什么敵人,從而養成他們健康的心理態度。
第三,教師應及時建立家校溝通渠道,通過有效的家庭引導幫助幼兒心靈健康成長。
比如,一個幼兒園內的小班同學共有30人,教師應及時與他們背后的30位家長進行溝通,共同組建家庭微信群等團體。教師可以利用上班時間為家長普及基本的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并且也可將學生在校的日常表現進行拍攝然后上傳。只有家長長期與教師保持聯系,才可以確保幼兒的心理健康能夠在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妥善發展。
第四,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個體差異,同時也應該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妥善分析不同學生的各種身體、學習差異,通過對其準確的研究繼而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僅可以有效確保學生在接受教育時能夠得到最適合自己的教育理念,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的理念,從而幫助其認識他們在社會中的位置,減少模糊的認知。此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兒童可能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問題,不僅不能正常的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而且也不能自覺的獲得差異認知。為此,教師必須拿出額外的、特殊的精力對待這些同學,最終努力通過自己的引導幫助這些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盡可能健康。
最后,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應該重視對幼兒的品德培養。
幼兒園時期屬于教育的早期階段,教師通過對這段時期兒童的心理進行養護不僅可以及時幫助兒童處理自身在本時期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還可以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對其一生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在該時期形成的各種品德觀念,如堅強、勇敢、正義、善良往往可以在幼兒的未來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3]。教師不僅要及時處理兒童心理健康的各種問題,還要幫助兒童養成自己的良好品德,從而習得碰到問題自我調整、自我解決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兒童一時,還可幫助兒童一世。具體來說,教師應該利用課堂教學乃至日常的點滴相處幫助兒童養成該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師應該與家長及時溝通,得到家長的認同和理解。
三、結語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必須耐心呵護。教師除了具有對孩子的真誠喜愛之外,還應掌握科學合理的養護方法,如此才可確保自身教育行為不存在知識缺陷,從而避免其他不可預測的事件發生。本文的探討僅涉及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少部分,并非全部知識,更多是知識和經驗,還需要教師在日常的基本教學工作中進行學習和總結。
參考文獻:
[1]王艷敏.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學前教育發展研究綜述[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10):142-145+155.
[2]齊芳,齊園.學前教育小學化問題——以幼兒園園長的視角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7,(35):334-335+350.
[3]陳毅琳.學前教育視角下關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淺析[J].知識經濟,2018,(01):130-131.
(作者簡介:孟慶梅,濟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