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林 周旋 唐翠云
摘要: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是政府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容之一,也是氣象事業發展的戰略定位。溫州氣象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公共氣象服務提供能力雖有了很大提升,但與整體需求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介紹了溫州公共氣象均等化服務所取得的成就,指出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領域目前存在著領域差異、城鄉差別、群體差異、地域差距四大突出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措施,以促進溫州公共氣象服務實現均等化。
關鍵詞:溫州;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實踐與探索;預測能力
中圖分類號:P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 5913/j.cnki.kjycx.2019.10.062
向政府、社會、公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氣象服務,實現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是氣象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點。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雖然溫州公共氣象服務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公共氣象服務仍極不均衡,并未達到人人共享的均等化水平。溫州市進行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的實踐與探索,既是為了全面實現氣象現代化下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目標,同時也為地市級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1 溫州公共氣象均等化服務取得的現實成效
公共氣象服務渠道變得多樣。既可通過溫州臺風網移動終端,也可通過網站、微博、電視、廣播、報紙、傳真、手機短信、電話聲訊、電子郵件、微信公眾號以及各類電子顯示屏、樓宇電視等各種渠道,為公眾提供氣象服務[1]。 公共氣象服務產品變得多元。溫州氣象推出各類民生氣象指數預報服務,通過氣象電視節目、溫州市公共氣象服務白皮書、溫州市年度氣候公報、雷電公報等形式推出各類公共氣象服務產品47項。
信息傳播發布變得更加及時高效。建立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發布平臺,向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單位的相關人員快速滾動發送預警信息。通過改善溫州氣象影視、溫州氣象網與溫州臺風網等氣象傳播設施,做到報得準、傳得快、播得廣、用得上。2018年,溫州氣象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已超90%,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達到91.5%。
2 溫州公共氣象服務存在的非均等化問題
溫州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服務能力仍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要,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
2.1 提供能力存在明顯的領域差異
公共氣象服務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可分為決策氣象服務、公眾氣象服務、專業專項氣象服務。相對于公眾氣象服務、專業專項氣象服務,決策氣象服務的專業化程度和精細化程度最高,提供的信息內容也最為豐富,在現有技術水平和公共資源制約下,公共氣象服務在不同領域的提供能力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2.2 傳播能力存在顯著的城鄉差別
中國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和農村支持城市的發展模式,導致氣象設施和氣象臺站集中在城市,氣象業務、氣象科研和氣象服務傾向于城市,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和多樣的信息傳播渠道也立足于城市,使城市和農村享受到的公共氣象服務產品、種類、效果和質量均存在顯著差別。
2.3 接收與應用能力存在很大的群體差異
不同年齡人群,對氣象信息的運用差異明顯。年輕人刷微博、玩微信、下載APP,即時分享信息,主動獲取氣象信息的途徑和方法多樣,而中老年人仍舊依靠報紙、電視、廣播老三樣,氣象信息的時效性和使用價值難以體現,對公共氣象服務的接收和應用無法與年輕人群相提并論。不同收入群體,對公共氣象服務的需求、接收與應用能力也存在明顯差別。低收入人群只有在天氣影響到日常生產生活時才會關注氣象信息,而高收人人群,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收人人群,由于對生活質量更為注重,日常活動跟天氣變化也更密切,對公共氣象服務的需求也隨之提高,主動獲取氣象信息的途徑多,根據氣象信息趨利避害的能力也強。
2.4 氣象體系建設存在較大的地域差距
氣象部門服務于地方,公共財政保障自然也要依靠地方,但地方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導致各地區對氣象事業的投入也不相同,地區間的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也千差萬別。溫州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極不均衡,使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受氣象的影響不同,地方政府對氣象事業的重視程度和建設程度也不一樣,導致各地區的氣象體系建設存在較大的地域差距。
3 公共氣象服務非均等化的主要原因分析
3.1 政府尚未將氣象部門納入地方統一領導和發展規劃
氣象部門實行的是上級氣象主管機構與本級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上級氣象主管機構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2],造成業務關系、組織人事關系受上級氣象部門領導,而氣象服務和氣象設施建設又根植于地方、依賴于地方,財政依靠地方的特色。受體制及政策影響,各級政府將氣象工作納入當地體系,落實財政保障,制定統一發展規劃,重視程度不同,推進力度不一。
3.2 氣象監測預警和預報預測能力不能完全滿足需求
通過持續建設發展,溫州氣象的綜合監測預警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氣象預報預測的準確率也有了明顯提高,但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的精準化水平離生產、生活和防災減災的精細化、定量化要求仍有較大差距。針對山區的觀測站網密度仍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監測預警和預報預測能力薄弱。海洋氣象由于起步晚,監測數據存在很大缺失,傳統觀測手段也難以達到海洋綜合觀測的要求,海洋天氣預報還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針對現代農業、交通運輸、海洋漁業等專業專項氣象監測與預報預測能力與溫州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很不匹配。
3.3 公共氣象服務實用性仍存在不足
溫州公共氣象涉及47類不同的服務產品,覆蓋面雖然非常廣泛,但服務產品均以縣為單位進行發布,針對小范圍、局地性的氣象災害,氣象服務尚未做到網格化、精細化的分區發布,鄉鎮級預測預報仍處于摸索階段。氣象為農服務產品更是缺少針對性,而且隨著城市規模的持續擴大和人口的不斷增長,城市天氣氣候的敏感性、脆弱性、風險性更加突出,公共氣象服務產品跟不上社會發展需求。
4 促進溫州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的對策與建議
為了更好地促進溫州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需要政府、部門、社會和個人共同參與,既需要改變滯后的體制機制,加強政府領導,也需要激發人才和技術創新,提高氣象部門的業務水平,還需要促進公共氣象信息的快速傳播,提高個人及全社會的防災減災能力。
4.1 加強政府主導
明確氣象服務由政府主導的主體責任。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發展公共氣象服務,需要把握好政府主導這一方向,推動政府出臺政策措施、制定發展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加強組織領導。
要扎實推進氣象工作政府化。氣象部門要將氣象工作與當地政府工作緊密結合,主動爭取將氣象工作納入地方黨委政府各類考核,促使當地政府認識到,氣象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部分。要積極作為,圍繞地方政府的發展戰略和工作重心做好公共氣象服務保障,主動融人各級地方政府重要規劃計劃。
4.2 提高氣象監測預警和預報預測能力
以構建現代化的氣象綜合觀測網絡為基礎,加強專業氣象觀測網建設,完善氣象站網布局,重點提高氣象服務重點區域、監測盲區、氣象災害多發地點、城市易澇點的觀測站網布局密度,切實提高氣象監測預警能力。以提高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為核心,著力提高關鍵性、轉折性、災害性重大天氣預警預報的水平。如加快無縫隙、細網格、數字化的中期、短期、短時、臨近預報預測業務系統的本地化開發應用,發展氣象要素定時、定點、定量精細化預報等。
4.3 創建新型市、縣兩級公共氣象服務運行機制
按照現代氣象業務體系的發展要求,改變現有公共氣象服務業務“上下一般粗”的現狀,推進市、縣兩級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和公共氣象服務一體化、集約化、本地化的業務平臺建設,實現網站、手機短信、多媒體顯示屏、廣播、LED終端等多種傳播渠道信息的一鍵發布,同步更新,保證公共氣象對外服務的一致性。
4.4 強化部門協作
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提高開放型氣象業務、氣象服務、氣象管理水平,加強部門合作,促進互聯互通、數據開放、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建設各部門共享大數據資源池,構建全流程、全覆蓋、全模式、全響應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4.5 調動公眾積極參與氣象防災減災
國內外經驗表明,公共服務能力的提高和公共服務效益的顯現離不開服務對象的高度認同和廣泛參與。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提高公眾參與氣象防災減災的針對性和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形成人人知曉、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氣象防災減災社會格局。繼續發揮氣象科普工作在公共氣象服務中的作用,加大氣象科學普及和防御氣象災害知識宣傳的力度,提高人民群眾的防范能力和臨災自救能力。
5 結語
更好地發揮氣象信息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需要更快更全更廣的公共氣象發布渠道和傳播體系。實現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是氣象部門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針對目前的非均等化成因,既要從體制出發,又要從機制人手,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政府領導,加大氣象投入,提高監測預警和預報預測能力,加快構建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體系,實現公共服務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溫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溫州市氣象局.溫發改[2016]226號.關于印發溫州市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S] .2016-12-09.
[2]吳友法.我區氣象行業管理的難點與對策[J].新疆氣象,1999,22 (6):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