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影影
內容摘要:消費需求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消費升級也是當前社會發展的趨勢之一。現代流通活動能夠通過提供多樣化體驗、降低成本等方面有效推動消費升級,拉動內需,推動我國經濟增長,而提升流通效率是構建現代流通業、促進消費升級的重要環節。為此,本文從流通效率角度分析現代流通業發展與消費升級之間的關系,并從流通角度提出消費升級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流通效率 ? 消費升級 ? 現代流通業 ? 實證分析
消費是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提升消費水平,平衡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關系,也是促進社會經濟良性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對于消費需求關注的不再是量,而是質的發展,消費者希望獲得更多個性化、多樣化的體驗,但與此同時,我國在商品質量、消費體驗上并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導致很多消費者將目光投向海外,大量消費從國內流失,消費升級已經迫在眉睫。消費離不開商品流通,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流通業也逐步向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其改變了流通模式,大幅提升了流通效率,成為我國消費升級的關鍵。
現代流通活動與消費升級的關聯性分析
互聯網的出現成為當下消費升級的重要動力,其通過信息的快速傳遞優化整個供應鏈結構,提升流通效率,滿足消費者的不同訴求,是消費升級成為可能的重要保障,互聯網背景下流通活動對消費升級的作用機制如圖1所示。
(一)流通模式變化推動消費方式升級
首先,流通業態多樣化滿足消費的不同需求。互聯網的出現使得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的關系更為緊密,信息的快速流通甚至能夠使得流通各個環節達到無縫對接,極大提高流通效率。流通效率的提高使得流通領域逐漸擴大,消費者能夠較為便利的獲取商品信息并進行選擇性消費,在此背景下,消費者不再單純關注一般商品,而是產生更多個性化需求,生產者與流通商只有不斷滿足其需求,才能在流通領域中獲得競爭優勢,為此流通業態也更加多樣化。
其次,流通模式多樣化促進體驗式便捷消費的產生。在互聯網出現之前,消費者大多僅通過實體店鋪來購物消費,實體店鋪的促銷手段也較為單一,一般為發放優惠券和宣傳單頁等。而互聯網的出現使得流通領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無形領域的流通渠道愈加豐富,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溝通渠道也愈加豐富,其可以通過網絡電商、購物終端、社交媒體、郵件等渠道進行溝通,消費者同樣可以通過豐富的渠道獲取商品信息。隨著新技術的應用,實體店和網絡電商也各有競爭優勢,實體店以線下銷售為基礎,能夠與消費者在實體店鋪內進行溝通,提供較為完善的服務體驗,同時實體店也有租金昂貴、手續繁多等高成本問題。網絡電商的優勢在于手續簡便,也不需要高昂租金,不需要大量庫存儲備,規模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發展,經營時間自由,其客源也不受時空限制。但網絡電商也存在渠道不穩定、單憑網絡信息難以獲取消費者信任等問題。隨著互聯網的成熟,實體店鋪和網絡店鋪開始融合發展,各自吸收彼此流通優勢以彌補不足,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體驗,推動消費升級。
(二)流通活動引導生產助推消費對象升級
消費對象升級是消費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消費品質提升和消費結構優化,具體來說,流通活動通過以下兩種方式推動消費對象升級:
一是通過優化流通活動供給推動消費品質升級。流通效率的提高可以提升流通渠道的暢通程度,促使商品順利進入消費領域,且能夠降低產品價格、增加供給量、提升資金周轉效率,生產商能夠擴大規模,創新產品和服務,為市場供給質量更好、品種更為豐富的產品,流通商也能完善商品服務,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體驗。而如果流通效率遲緩則會造成產品積壓,產品流通到消費領域的時間將會延長,也意味著資金周轉率不高,流通環節的生產者和流通商都會受到負面影響,難以擴大規模,也沒有更多盈余資金和精力來開發新品、提升產品質量和完善服務等,拖慢消費升級速度。
二是流通效率提升可以推動流通活動創新,引導消費偏好,推動消費對象升級。消費偏好是消費者的主觀觀念,并不穩定,如果生產商和流通商加以引導,便可以起到帶動消費的作用。在互聯網背景下,流通商和生產商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來獲取消費者需求,并適當引導其消費偏好,而且生產者還可以根據數據中的消費者偏好,為一定的消費人群定制個性化商品和服務,并向目標人群推介商品信息,既能優化消費結構,也能提升消費層次。
(三)流通信息快速傳遞可以保護消費者權益
相比社會其他行業,流通業進入門檻不高,而且當前我國流通業監管機制還不完善,一些生產商和流通商在逐利心態驅使下以次充好,為節省成本而提供劣質服務,消費者權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有更高要求,在消費過程中,除了性價比之外,開始關注品牌、質量、售后服務等環節。互聯網在流通領域的應用,使得流通信息能夠快速反饋,可以減少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消費隱患,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消費者權益。具體來說,消費者在網絡上可以迅速獲取其他購買者對于產品和服務的反饋,進而作為消費參照標準,選擇評價較好的店鋪和商品,獲取優質商品和服務的幾率也更大。對于流通企業來說,通過信息收集建立共享信息系統,可以為流通產業參與主體和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通過信息分析可以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生產策略,還可利用信息流提供質量追溯服務等,保障消費者和經營者雙方權益。
流通效率提升推動消費升級的實證分析
(一)消費升級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將影響消費升級的因素分為內因和外因,前者主要為收入因素,后者包括生產、流通和環境三個方面,在流通效率指標構建上采取主成分分析法,認為流通生產總值、批零庫存率、從業人數、流通業總資產報酬率等都能影響流通效率,在此基礎上構建影響消費升級的相關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二)流通效率提升對消費數量影響的實證分析
消費支出反映消費者購買產品或服務的支出情況,其增長表明消費升級存在一定空間,因此本文在解釋變量Y1的基礎上估計了回歸方程一和回歸方程二,以分析流通效率提升對消費數量的影響。方程一是以傳統流通效率為自變量,方程二是以現代流通效率為自變量:
方程一:Y1=β1X1a+β2X2+β3 X3+β4X4+β5X5+β6X6+μ1
方程二:Y1=β1X1b+β2X2+β3 X3+β4X4+β5X5+β6X6+μ1
根據方程一和方程二,可以得到回歸模型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從傳統流通效率對消費量的影響來看,1990-2000年,前者對后者的影響并不顯著,而收入對消費量的拉動作用較為明顯,當收入水平提升1個單位,相應會提升近0.835個單位的消費數量。在這一階段,傳統流通效率提升,消費數量反而下降,流通并沒有成為促進消費升級的力量,反而抑制了消費發展。
其次,2001-2015年,現代流通效率、R&D經費支出、收入三個要素與消費數量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即三者的提高對拉動消費數量的作用十分顯著。從模型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在這三個要素中,現代流通效率對消費數量的拉動作用最大,其每提高1個單位,會提升0.523個單位的消費數量,其次是R&D經費支出,1個單位的增加會提升0.421個單位的消費數量,最后是收入要素,每增加1個單位,消費數量相應提升0.165個單位,相比方程式一中0.835個單位的拉升作用大幅下降。由此可見,2001-2015年,流通效率提升成為消費數量大幅增長的重要因素,其作用程度要大于其他要素。
最后,將方程一與方程二的回歸結果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兩個階段影響消費量增長的關鍵要素有所差異,前者為收入因素,后者是現代流通效率,這與我國流通業發展狀況相吻合。1990-2000年,盡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我國流通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在賣方市場下,生產商和流通商關注的是短期獲利,并不關注流通效率提升,個體收入是影響其消費與否的重要因素。進入21世紀以后,外資大型流通企業的進駐加劇了流通市場競爭,我國流通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收入對消費數量的影響下降,傳統流通效率因市場競爭發展為現代流通效率,對消費數量的影響逐漸上升,由原本的-0.0971變為0.523,表明互聯網的運用帶來流通效率提升,也能帶動消費數量增長。
(三)流通效率改善對消費質量影響的實證分析
總體來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滿足,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需求和精神需求,所以在當前消費環境中,人們的基本生存需求呈下降趨勢,但在發展需求、享樂需求上有所上升,消費需求的變化推動消費升級。本文以基本需求Y2為基礎建立回歸方程式三和回歸方程式四,其中前者以傳統流通效率為自變量,后者以現代流通效率為自變量:
方程三:Y2=β1X1a+β2X2+β3 X3+β4X4+β5X5+β6X6+μ1
方程四:Y2=β1X1b+β2X2+β3 X3+β4X4+β5X5+β6X6+μ1
根據方程三和方程四求得流通效率提升對消費質量的影響,其結果如表3所示。
首先,從顯著性方面看,在方程三中,不同要素的顯著性水平有所差異,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收入、利率的影響顯著;在5%的水平上,R&D經費支出和物價的影響較大。而傳統流通效率和固定資產投入相比其他要素,對消費質量影響并不大。在方程四中,所有指標對流通質量影響都變得較為顯著,主要是因為互聯網帶來流通效率的提升,簡化了商品流通環節,從時間上、空間上都縮短了商品流通距離,對流通效率有直接提升作用,而且流通中生產、流通和消費的關系也因互聯網而聯系更加緊密,因此一些指標對消費質量的影響也由原本的不顯著轉為較顯著。
其次,從作用方向方面看,在方程三中,收入、R&D經費支出、利率三個因素每增加1個單位,個體基本生存支出則會相應降低1.360、0.909、0.164個單位,意味著消費者用于發展和享樂的支出將會提高,推動消費質量升級。在方程四中,現代流通效率提升可以降低基本生存需求,增加發展與享樂的支出,進而推動消費升級,現代流通效率每增加1個單位,個體基本生存支出將降低2.035個單位。
最后,從作用程度方面看,1999-2000年,收入、R&D經費支出和利率依次成為影響消費升級的因素;2001-2015年,現代流通效率、R&D經費支出、固定資產投入、收入、利率依次成為影響消費升級的因素,而且相比前一階段,R&D經費支出和利率兩個因素對消費升級的影響程度加大,主要是因為科研經費投入使得生產研發不斷改進產品質量,滿足消費者日益提升的消費需求;而利率下降會減少居民儲蓄的動力,將更多資金用于消費和投資,消費需求也逐漸提高,推動消費升級。
從流通效率角度推動消費升級的舉措
近年來,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外貿和投資對國內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減小,我國經濟要想持續發展,必須關注內需的作用,而在當前情況下,進行消費升級是擴大內需的關鍵。在互聯網背景下,能夠對消費升級起到較大作用的并非傳統的收入等因素,而是流通效率。為此,我國必須將流通業發展置于先導性地位,改變傳統的重生產、輕流通觀念,重視流通效率對促進消費升級的作用,使其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為此,本文從流通效率角度提出推動消費升級的對策建議:
(一)重視流通業的協同作用,提高供給質量
消費升級是我國消費市場的發展趨勢,消費者對消費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如生產商不能夠滿足消費者消費升級的需求,部分消費者將會把消費目光轉移到國外,國內會喪失一部分消費市場。流通環節鏈接了生產商和消費者,生產商要想與時俱進滿足消費者需求,就要利用流通的鏈接作用,提升供應鏈之間的協同功能,構建商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協同共享系統,商品流通各個環節的信息能夠較快傳遞到消費者手中,使之享受更加優質便捷的服務。另外,通過信息系統的協同和共享,市場需求信息也能迅速逆向傳遞到生產商手中,生產商可以根據市場需求來生產與之相匹配的產品和服務,推動消費升級。在協同作用中,流通充分發揮了鏈接生產和消費的作用,使得消費可以通過流通來引導生產,而生產則通過流通來滿足市場消費,協同系統不僅能提升產品供給質量,還能平衡供需,形成良性的商品流通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