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內容摘要:本文采用2010-2017年滬深股市上市商貿流通企業面板數據,采用層次回歸分析企業市場勢力與產業穩定性之間的關系。研究結論證明,隨著企業市場勢力的提高,產業穩定性會出現顯著下降。說明市場壟斷會降低市場競爭活力,進而影響市場穩定性,我國應該堅持市場化戰略,鼓勵企業競爭。
關鍵詞:市場勢力 ? 產業穩定性 ? 商貿流通業 ? 實證分析
引言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長期存在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日益突出,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先導性產業,結構性問題在商貿流通業中體現的更為顯著。如何調整商貿流通業發展結構,使之有效協調市場需求與供給,是解決我國產業結構問題的重要途徑。對于商貿流通類企業個體而言,提升市場份額進而擴大市場壟斷勢力,創造更多壟斷利潤,有助于企業價值創造。那么,單一企業市場勢力的提升究竟會導致市場壟斷利潤過高,進而引致產業穩定性下降;抑或降低市場中惡性價格戰現象,提升產業穩定性,均有待實證分析的梳理。
相關文獻綜述
(一)“集中-脆弱”視角
現有市場穩定性的相關研究中,首先存在“集中-脆弱”視角,該視角與“集中-穩定”視角截然相反,針鋒相對,這一視角也被視作“競爭-穩定”視角。產業經濟學從市場集中的產業表現分析該問題,該理論認為市場勢力的不斷集中會導致壟斷市場的產生,企業獲取壟斷剩余價值并不會提高產業的產品和服務質量,也不會促進技術創新,呂新軍和代春霞(2016)的研究從我國1542家企業調查數據出發,證明了企業集中不會提升技術創新水平。相反,高壟斷價值的企業會通過不斷進行“歧視定價”剝奪消費者剩余價值,雖然導致產業整體的高利潤產出,但會使得大量消費者選擇替代產業獲取服務,進而影響產業穩定水平。賈潤崧和胡秋陽(2016)認為,高度集中的市場結構會引起政府部門的調控,高壟斷價值會影響國民經濟整體運行,這一類產業往往已經進入發展周期末端,市場不穩定性會不斷上升。“競爭-穩定”視角從另一個角度回答了這一問題,曾伏娥和袁靖波(2016)認為市場競爭會產生顯著的“鯰魚效應”,促進企業的市場創新投入和技術發展,較為均衡的市場規模也會幫助各個企業有序經營。汪振杰(2017)的研究則提出,零售業企業的市場競爭度提升,能夠推動企業采用更優的內部結構應對競爭,從而提升產業穩定性。本文根據這一視角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商貿流通企業市場勢力的集中會導致產業穩定性的下降。
(二)“集中-穩定”視角
“集中-穩定”視角,即某一企業具備較強的市場壟斷勢力時,有助于整體行業制定規范,促進行業發展的穩定,這一視角可以被等同于“競爭-脆弱”視角。熊芳和黎萌(2016)認為,商貿流通業內部企業之間的競爭會降低整體產業的穩定性,競爭不僅會引致價格戰,導致企業收益降低,還會使得企業因為投入大量營銷資源而產生較高的市場摩擦。市場勢力假說認為,企業發展路徑雖然不盡相同,但發展的目的都是為了盡可能擴大市場份額,擴展其壟斷定價權進而攫取更多利益。許曉麗和許曉東(2016)通過測度市場支配力發現,對于高市場勢力的企業而言,不僅存在“大而不倒”的產業市場價值,還能夠通過優先定價的方式減少市場定價競爭,產業集中有助于降低市場摩擦。陳玉嬌和覃巍(2017)利用我國中小板上市公司對此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市場競爭加劇,不僅會導致不同企業之間為了擴張市場份額而大打價格戰,甚至會因為競爭做出影響企業遠期發展的定價行為,造成企業的“競爭性”虧空。總的來看,這一觀點認為,市場集中化不僅會使得單一企業獲得更高市場價值,產生“大而不倒”的穩定效應,還能夠抑制惡性競爭行為,從而幫助產業穩定性上升。本文根據這一視角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商貿流通企業市場勢力的集中會導致產業穩定性的上升。
模型構建
(一)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0-2017年在滬深股市進行交易的流通業A股上市公司為初始樣本,包含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四個行業的狹義流通產業對象,由于本文使用的均為企業財務數據,故選擇萬德數據庫和同花順數據庫作為主要數據來源。在樣本中,本文剔除了發行H股的上市公司,8年內存在ST、*ST的公司,并剔除了數據缺失樣本及3倍標準差以外的極端樣本,最終得到了1060個觀測值。
(二)指標構建
商貿流通企業市場勢力水平。本文首先引入產業經濟學中廣泛使用的四廠商集中度指標(CR4)估計我國商貿流通業是否存在市場壟斷情況,具體公式如下:
其中X是我國商貿流通業市場的總規模,Xi是單個企業i的規模(采用企業市值規模前四的企業占總市場市值的比例),n是產業內的企業數(商貿流通業內所有企業的數量)。如果CR4<30%或CRS<40%,則證明該行業為競爭性行業;如果CR4≥30%或CRS≥40%則表示該行業為寡占型。表1為本文測量的2014-2017年商貿流通業集中水平。
由表1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商貿流通業中的大型企業綜合實力不斷上升,產業集中度隨之顯著提升。按照國外對集中度的區劃,我國屬于顯著低集中型產業,且相比于寡占型市場的差距較遠。但由于商貿流通企業的市場勢力并不能單純由企業市場價值進行計算,且由于產業中存在較為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難以顯現大型企業之間的差異。基于集中度的計算僅提供了基礎結論,我國企業的市場勢力在不斷提升,但仍處于高競爭水平之中。
本文為綜合體現單一企業的市場勢力水平,引入非結構型的H統計量。該指標由Panzar-Rosse模型提出,從企業個體的投入產出水平出發,計算均衡收入所對應的價格彈性,而企業對要素的使用水平(價格彈性)就能夠衡量企業實力,在行業層面應用這一參數,能夠有效歸納行業的要素使用水平。本文設流通企業i在t時的收入函數Rit=f(wit,Zit,Yit,εit),其中wit是投入的要素價格向量,Zit是影響成本函數的變量,Yit是影響需求量的變量,εit 是誤差項,H統計量則為均衡收入對各個要素價格彈性的加總,為了簡化分析,本文將收入函數寫作對數形式:
根據公式(2),可以將收入要素的彈性價格寫作:
公式(3)即為H統計量的水平,通過該指標的計算,有效彌補了集中度指標中對于產品和服務水平的計量缺憾,能夠有效體現企業市場勢力水平。
對于產業穩定性的分析,本文采用維度衡量企業破產風險的Z得分(Z-Score)。Z得分是公司金融中用于衡量企業穩定性最常用的變量,最早由Roy(1952)提出以表示單個企業與破產的距離:
公式(4)中,ROA為資產收益率,E/A為權益與總資產的比值,δ(ROA)表示資產回報率的標準差,對于個體穩定性的描述還不足以覆蓋產業穩定性,本文進一步計算我國流通企業的平均Z得分:
利用均值得分和個體企業穩定性得分的差值,可以衡量單個企業與總體穩定度的距離,也可以視為企業與均值穩定性之間的偏移度,由于某些企業的穩定度可能處在均值下方,本文在構造偏移度Z值時取絕對值的求和:
通過公式(6),本文得到衡量產業穩定性的指標。綜上,可以得到如表2所示的所有指標及其計算方法。
(三)模型設定
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模型研究企業市場勢力對產業穩定性的影響。為避免可能出現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將調節變量進行中心化處理,基本模型如下:
基本模型(8)反映了5個控制變量與市場穩定性的關系,進而加入集中度指標有:
本文所有模型中的變量均在上文中進行構建,對各變量進行Pearson相關系數檢驗的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中不難發現,市場勢力度與產業穩定性之間在10%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證明流通企業的壟斷集中度提高會降低產業穩定性。同時,控制變量雖然都在一定程度上與產業穩定性產生影響,但在解釋力上均小于企業市場勢力的水平,該檢驗初步驗證了本文產業經濟學分析中的“集中-脆弱”視角。
實證結果
本文使用層次回歸方法分析企業市場勢力與產業穩定性的關系,相關代理變量的計算及預處理已經在上文中進行說明,所使用軟件為Stata 14.0。根據本文的說明,首先采用公式(7)分析了控制變量的影響水平,進而加入H統計量進行計算。在公式(8)中,本文加入H統計量和控制變量,均衡反饋市場勢力與產業穩定的關系,結果如表4所示。
根據表4的回歸結果,可以得到如下結論:第一,控制變量中,企業規模(0.0072)、資本結構(0.1221)和經濟環境(0.0793)對于產業穩定性有顯著正向影響,其他因素的影響并不具備顯著性。與皮爾森一致性檢驗類似的是,上述三個變量的影響系數均小于0.1,說明控制變量均不能構成市場穩定性的核心影響因素。第二,企業市場勢力度對系統穩定性的影響因子為-0.4733,在1%的水平下具備顯著性。該回歸結果有效說明了商貿流通企業的市場勢力度上升使得行業穩定性出現顯著下降,企業壟斷水平提高無助于構建穩定產業市場,該影響的系數大于本文所構建的所有控制變量,是控制市場穩定的核心因素。
結論與啟示
企業的壟斷水平提高能夠顯著提升市場價值和壟斷利潤,但也降低了市場競爭活力,無助于產業穩定發展。本文通過產業集中度指標計算了2014-2017年我國商貿流通業市場類型,計算結果表明:我國商貿流通產業仍處于競爭性市場之中,且距離寡占型市場有較長距離,我國市場集中水平在逐年上升,逐漸向高集中度市場發展。
由于集中度指標無法反映商品和服務的差異,在商貿流通業中的應用缺乏支撐,本文引入能夠衡量企業投入產出彈性的非結構性指標H統計量,并以此衡量產業集中度水平,并加入企業規模、資本結構、資本規模、持股比例和經濟環境五個可能對市場穩定性產生噪聲的控制性變量。在皮爾森一致性檢驗中發現,企業市場勢力度是影響產業穩定性的核心指標,其他控制變量的影響能力顯著低于該變量。本文利用層次回歸模型分析商貿流通企業市場勢力度H統計量與產業穩定性的關系,研究證明:企業市場勢力度的上升顯著降低產業穩定性,該影響水平遠大于控制變量,是影響產業穩定性的核心因素。
企業對于規模擴張和壟斷勢力的追求無可厚非,但當市場處于高度集中的情況中,會導致市場穩定性顯著下降,并影響消費者福利。對企業自身而言,由于缺乏競爭對手,會逐步疏于對產品質量的管理和技術創新的追求,使得產業步入不利局面。市場競爭的情況下,企業不會輕易使用壟斷價值進行差別定價,有助于消費者獲取更多效用,我國當前市場仍然為競爭性市場,但隨著企業勢力的逐步集中,應該對其進行有效調控,使得市場保持競爭活力,促進市場穩定。
參考文獻:
1.呂新軍,代春霞.市場競爭、選擇性偏差與企業研發收益率[J].科學學研究,2016,34(2)
2.胡秋陽.市場集中、空間集聚與中國制造業產能利用率—基于微觀企業數據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6(12)
3.曾伏娥,袁靖波.多市場接觸、市場集中度與企業非倫理行為[J].管理世界,2016(6)
4.熊芳,黎萌.自主創新、市場依賴對外向型本土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3)
5.許曉麗,許曉東.基于單邊和雙邊的市場支配力測度方法演變[J].商業經濟研究,2016(3)
6.陳玉嬌,覃巍.企業生態網絡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基于我國中小板上市公司抽樣調查[J].商業經濟研究,2017(9)
7.汪振杰.網絡零售崛起條件下實體零售市場結構變化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