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沖,于梅艷,王 芳,趙國欣,孫于慶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一帶一路”等社會背景下,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1],對于地方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2]。“民以食為天”,食品專業作為工科專業尤其需要改革創新,順應當前經濟產業化的潮流,培養符合食品行業發展需求的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專業人才。
“雙創”人才指的是創新和創業人才。創新人才是能夠為社會發展進行創造性勞動,并且具有一定基礎能力,勇于向未知領域發起挑戰,并且能夠做出一定社會貢獻的人。所謂創業人才是指具有核心技術并憑借技術優勢,具有將技術轉化為新產品的能力,并為社會創造新財富、為社會經濟轉型發展起著較大促進作用的人才[3]。隨著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的提出,大部分“創客”如社會人士、科技人員及大學生等,踴躍投入到創新創業工作實踐中。作為高校食品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是順應國家號召,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和國家、省、市、學校及互聯網多個平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的熱情和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引導學生走上創新創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雙創教育培養體系包括意識、知識和能力,地方大學應針對不同專業設置“三位一體”。雙創教育培養目標是專業與雙創教育有機結合。學校應了解學生基礎水平、個體差異、學習愛好,整體分析學生的心態、思維、創造力等,創建良好的學習情境,明確學習需求,將專業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實踐、互聯網等實踐類課程納入課程體系,建立“雙創型”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傳統的課程體系忽略了學習者的興趣及“雙創”人才培養的需求。學生課程學習外在動力功利性顯著,自身學習內在追求具有很大盲目性,一些課程學習嚴重脫離實際,滿足不了企業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中心是根據學生的興趣,學校應結合創業項目或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專業技能競賽、“互聯網+教育”、創新創業實踐等有效融合,一定程度提升食品專業人才的培養水平。雙創教育內容從技能、管理和商業等方面緊密結合專業,逐漸避免以前的教育弊端。
傳統課程體系目標和“雙創”課程體系目標對比見表1。

表1 傳統課程體系目標和“雙創”課程體系目標對比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大數據時代為“雙創”人才培養創造了很多機遇,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為“雙創”人才培養提供了實現途徑。食品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平臺、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創業實踐及專業技能競賽等自主選擇“雙創”課程平臺。學院在大一階段可以有針對性地開設“雙創”教育課程,主要是“雙創”意識和態度,注重“雙創”技能和知識的累積;大二至大四階段開設“雙創”項目培育、“雙創”實習等實踐課程、將“雙創”項目入住科技園或雙創基地,對“雙創”項目進行資金和技術資助。
幫助大學生從學校到社會之間建立較為完整的創業者根基,大力開展協同育人項目,為高校學生建立一個以創新創業共享云平臺為基礎,同時以創業孵化器系統平臺為基石的全方位立體的高校創業體系,并構建高校創新創業項目與精英企業家精準對位的整合嫁接資源系統、輔導規劃系統、專業咨詢系統,為創新創業保駕護航,搭建創新創業教育、職前教育、創業培訓、創業基地建設和創業孵化為一體的新型就業服務平臺[4],培養適應地方產業發展需要的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標準、高質量、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5]。“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根據學生具體情況給予選擇權,鼓勵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與實際問題安排自己的第二課堂,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可自由選擇的各種服務平臺。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 (國辦發[2015]36號) 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 (國辦發[2017]95號) 精神和要求,深化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形成企業支持的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是今后食品專業“雙創”教學的發展趨勢[6]。由企業與學校攜手共同開發考核系統、教學評價、虛擬仿真仿軟件、VR/AR仿真軟件、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開展食品專業實踐教學。
校企雙方合作進一步推動創新成果進入市場,釋放高校創新活力,使科技成果向企業、產業端轉移擴散[7]。校企聯合應向在校生提供科研創新項目,共同舉辦創新創業競賽,共建“互聯網+食品”大環境下的創新創業課程,舉辦創新創業項目成果展等活動,聯合開展創新創業實驗課程、實訓、實習、課程設計、大創項目、食品專業競賽和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各個環節,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對實踐教學質量的動態分析和持續監測,為實踐教學水平的提升和“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的推廣提供數據支撐。
聯合食品企業協同育人。建立產業與實際產業接軌的創新創業協同育人平臺,由企業提供經費、平臺、教學資源等支持。企業應根據產業需求,在已有專業人才的基礎上,針對目前食品方面前沿領域,聯合學校訂單式協同對食品專業優秀人才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企業應將行業需要的人才種類和特征及時反饋給學校,學校對其開設課程及時地進行優化整合,實現學校與企業有機融合,這樣學生的目標更加清晰明了。通過創新課程體系加強學生實驗、實訓、實習的課時,同時加強科技創新項目、組織科技創新競賽等多元化形式。按照“緊貼市場、緊貼專業、緊貼產業”的原則整合相關傳統專業,滿足食品類新型應用型人才緊密對接產業的需求,達到校企合作育人、合作辦學、合作就業方面的目的。使得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夠真正地融入到實際生產中去,真正實現高校-創新創業平臺-企業為一體的“雙創”人才培養模式。
食品專業屬于理工科類,實驗室或實訓室顯得尤其重要。在食品實驗室或實訓室開放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加協助。學生組成小團隊可以自主選擇各種專業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大學生挑戰杯、“互聯網+”等。
食品學生可以組成小團隊,在開放實驗室研發自己的新產品,利用大創平臺面向社會進行銷售,通過反饋意見再不斷改進、不斷創新,帶著目標和問題去上課、去試驗、去咨詢各類人士,不斷解決各種問題。以此來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