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義 郗春英 楊葉卉
摘要 在介紹曲靖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以期為當地食用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食用菌;發展現狀;問題;對策;云南曲靖
中圖分類號 F32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8-0073-02
曲靖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市,良好的生態、廣袤的土地、豐富的人力和農作物秸稈資源為不同類型食用菌生產和食用菌產業的融合提供了多樣化的發展環境。“十二五”期間,曲靖市食用菌產業助推農業累計增收30億元以上,產業規模居云南省首位。在曲靖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針對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積極謀劃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曲靖市食用菌產業的升級發展,以特色產業助力“十三五”脫貧攻堅和高原特色農產品開發,充分發揮氣候資源、區位、交通優勢,堅持市場導向,強化政府引導,突出科技支撐,壯大經營主體,優化區域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健全產業體系,,大力推進園區化、標準化、工廠化、品牌化生產,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將食用菌產業打造成為富民強市的綠色產業。
1曲靖市自然條件
曲靖市位于云南省東部,地處珠江源頭,屬云貴高原的烏蒙山脈,和黔、桂兩省(區)交界,自古為內地人滇之重要門戶,市境介于東經103°03'~104950'、北緯24°19'~27*03'之間。市境東西最大橫距103km,南北最大縱距302km,總面積2.89萬km2,占云南省面積的13.63%。當地最高海拔4017.3m,最低海拔695m,離省會昆明市130km。曲靖市為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光照條件較好,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14.8C,年均積溫5402C,年均日照時數2093h。土壤類型以紅壤為主,植被組成復雜,以亞熱帶植被為主,典型植被有常綠闊葉林、針葉林。
豐富的立體氣候、良好的生態、多樣的地貌為不同類型食用菌生產提供了多樣化的生長環境;土地、人力資源的豐富有利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據統計,全市可用于食用菌栽培基料的農作物秸稈(含木屑及林、果、桑枝條)達到100萬t以上,按平均生物學效率100%計算,可轉化生產食用菌100萬t以上;野生菌適生林地面積66.67萬hm2以上,野生菌資源約450種,雞樅、干巴菌、牛肝菌、青頭菌、塊菌等資源優勢突出,相關部門估測,曲靖市野生菌年自然產量約5萬t,其中可食用野生菌約3萬t;加之經濟林規模大,為林菌共育模式探索和應用提供了較大空間。目前,全市共有26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達28.98萬hm2,現有國家級森林公園4個、省級風景名勝區6個,各具特色的旅游景點遍布全市,為食用菌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2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
2.1產量、產值持續增長,規模不斷壯大
2017年,曲靖市食用菌總產量、總產值銷售收入分別達到15.00萬t(栽培菌14.15萬t,占94.3%;野生菌0.85萬t,占5.7%)、16.00億元(栽培菌11.75億元,占73.4%;野生菌4.25億元,占26.6%)、18.59億元,分別為“十一五”末的7.94倍、10.53倍和10.81倍,年均分別增長51%、60%和61%。“十二五”期間,曲靖市食用菌產業助農累計增收30億元以上,產業規模居云南省首位。
2.2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曲靖市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達到34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戶、市級龍頭企業6戶。現在龍頭企業已成為陸良、馬龍、麒麟師宗等縣區域產業發展的強大引領力量;專業從業人員約1萬人,季節性從業人員達到35萬人;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和壯大,全市有50余家專業合作社,帶動群眾增收效果日益凸顯。
2.3加大合作力度,加快科技興菌步伐
曲靖市食用菌重點企業加大與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力度,設立專家工作站或實驗基地,形成技術依托的同時廣泛開展科技合作,重點品種引進、選育及生產技術聯合攻關成效明顯;整合外引及曲靖市各類社會科技資源,初步構建了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商結合的涵蓋菌種研發、栽培及加工的科技創新與服務體系;大力推廣新品種和食用菌栽培、加工新技術,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技術開發應用有序推進,初加工及軟包裝產品質量不斷提升1-2);黑木耳、大球蓋菇在會澤縣栽培成功,現已大面積示范推廣;云茸品種在沾益區栽培試驗獲得成功;干巴菌等野生菌的保育擴繁取得初步成效,白牛肝菌馴化、塊菌的仿生栽培試驗已經啟動。食用菌主產區的鄉土人才隊伍基本形成。
2.4發展模式多樣化,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產業發展中形成了“支部+協會+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連農戶”“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園區+專業合作社帶農戶”“種植大戶自營"等多種發展模式,公司、合作社、農戶聯營模式日臻完善,經營主體多樣性、互補化格局基本形成;工廠化、規范化作坊式生產模式并存,標準化生產|領作用日益凸顯。適應不同生產模式及市場需求的栽培菌品種多元化發展,平菇、杏鮑菇、大球蓋菇、海鮮菇等品種的優勢正在形成;產品初級加工得到提升,加工規模不斷擴大;陸良等縣的產業發展促進了專業分工合作,基本實現了專業分工社會化。優勢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建設初見成效,菌農資源合理利用意識逐漸增強,商品率和質量不斷提高;野生食用菌集散服務及粗加I經營體正在發展壯大,促進了社會產量的持續提高B。以休閑賞菌、采菌、品菌為主的鄉村生態旅游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以多彩風光旅游帶動的野生食用菌餐飲發展迅速,食用菌莊園經濟在探索中起步。
2.5品牌建設初見成效,市場開拓實現多元化
曲靖市日產10t杏鮑菇和日產6t海鮮菇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線已投產;該市創立的陸良杏鮑菇陸良平菇、曲靖海鮮菇、馬龍干巴菌師宗雞樅等品牌已久負盛名,品牌建設初見成效.,平菇、杏鮑菇、海鮮菇、大球蓋菇、香菇姬松茸等除供應本省市場外,錯時生產或反季節產品已遠銷貴州、廣西、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陸良杏鮑菇等已批量銷往越南與泰國。借助“互聯網+”及物聯網等加快推進了食用菌電子商務發展,龍頭企業產品的網上市場正在拓展,曲靖市食用菌產品知名度及市場影響力不斷增強。
3存在的問題
3.1菌種混亂,質量沒有保證
由于科研經費短缺,曲靖市食用菌育種工作嚴重滯后,自主選育高產、穩產、特色的菌種較少,菌種生產無序混亂,菌種質量得不到保證。
3.2發展基礎薄弱,服務體系不健全
曲靖市食用菌產業發展基礎薄弱,專業技術人才缺乏,設施化、機械化程度不高,加工能力弱、產品檔次低、產業鏈短。同時,服務體系不健全,技術信息、生產資料、物流及營銷服務等體系建設滯后。
3.3發展、指導、協調、服務機制不完善,龍頭企業數量少
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協調主體缺位,協調機制缺失,各自為戰現象突出;食用菌龍頭企業培育方式單一、力度不夠、數量不多,其帶動能力不強。
3.4野生食用菌資源保護利用問題突出,政府投入不足
野生菌資源產權不明晰,目前無序而又掠奪式的利用方式嚴重破壞了當地的野生菌資源,導致了普通資源利用不足,珍稀資源過度開發。此外,市級及多數縣區對食用菌產業沒有政府的專項經費支持,生產經營者融資渠道不多,融資困難,食用菌產業規模的發展受到制約。
4發展對策
一是建立健全食用菌服務體系,培養菇農科技興菇意識,加強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力度,建立試驗示范基地。二是建立和培育曲靖市集食用菌新品種的選育、優良菌種的生產、產品加工和新技術培訓示范推廣為一體的食用菌科研機構。2019年,在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藥用菌中心的幫助、指導下,在曲靖市農業科學院生物與生態研究所將成立食用菌專家工作站,并用4~5年的時間建成云南省地州級第1家設施設備齊全、技術先進的專門J用于食用菌研發的科研機構。三是不斷提高食用菌新菌株和新技術的研發能力,提高生產水平,加快發展食用菌龍頭企業,提高增加投人、優惠扶持的辦法,逐步建立一批管理水平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營銷能力強的龍頭企業,發揮其產業帶動作用,建立“公司+科研部門+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逐步向專業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抵御和緩沖市場動蕩對生產的沖擊,提高食用菌產業化水平國,四是主動融入“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整合相關行業資源開發要素,推進互動發展,延伸、壯大產業鏈條;積極探索和推進資源可持續利用、綜合利用、循環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的高效生產模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引導和推進加工、制藥、廢棄資源再生企業與生產基地聯合,共謀發展;促進食用菌產業與旅游、休閑、餐飲互動發展;建立多形式利益聯動機制,培育融合主體,創新融合方式,形成一產為基礎,接二二(產)連三(產)的融合發展。五是明確發展目標。做大“曲菌"規模,做強“曲菌"特色,做精“曲菌”品牌,做優“曲菌”結構,做高“曲菌"效益,提升“曲菌”整體競爭力,提高產業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助推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貢獻度。在全市培育10個食用菌品牌,推進實施20項以上科技措施,培育20戶年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的骨干(龍頭)企業,,建立30個野生菌保育護繁基地,發展50戶以上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推動建設60個以上食用菌種植園區(基地),到2020年全市實現總產量20萬t,產值20億元。
5參考文獻
[1]申進文,周素靜.河南食用菌產業現狀和發展建議[J].,農家參謀,2008,7(1):7.
[2]曾新根.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現狀和發展戰略[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3,25(10):157-159.
[3]宋衛東,薛艷鳳,王明有,等.我國食用菌產業動態淺析[J].食用菌,2016,2(1):11-13.
[4]孔維麗,胡素娟,宋志波,等河南省食用菌產業現狀及經濟效益分析[J].中國食用菌,2018,3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