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
摘 要:農民講習所是歷史的產物,曾在革命時期發揮過發動農民、助推革命發展等方面重要的作用,如今,新時代的農民講習所具有新的歷史使命,其在推動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基層黨建和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由于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工作開展不長,問題在所難免,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辦好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的意見和建議,以便農民講習所更好地履行好新時代的新使命。
關鍵詞:新時代;農村講習所;新使命
農民講習所是歷史的產物,曾在革命年代喚起了農民的覺醒,為各地的農民運動培養了人才,為北伐準備大量革命骨干和穩固的群眾基礎,為革命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還積極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大眾化,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更加廣泛傳播。[1]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農民講習所具有新的歷史使命,其在推動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基層黨建和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一、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的新使命
1.推動推進精準扶貧
習近平總書記說:“扶貧必扶智”,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是推進精準扶貧的重要場域。農民講習所在開展理論宣講,宣傳普及國家扶貧政策、家風教育、技術指導活動,對提高農民脫貧能力、技能等方面作用的發揮有助于脫貧。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還以精準扶貧扶智扶志為核心,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廣大全責樹立自力更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志氣,實現“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激發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
2.推動鄉村振興
農民講習所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鄉村振興包括組織振興、人才振興和產業振興,不管是組織、人才、還是產業都需要強有力的組織,農民講習所在組織、人才、還是產業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優勢,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3]
3.推動基層黨組織建設
2017年10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充分肯定了貴州省畢節市把支部建在生產小組上、發展脫貧攻堅講習所的做法,強調新時代的農民講習所是一個創新,黨的根基在基層,一定要抓好基層黨建,在農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4]開辦農民講習所,是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途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基層發展的關鍵,是基層干部服務群眾的一個基礎平臺,有助于密切基層群眾與當地黨委政府的關系,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4.推動農民素質的整體提高
“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是主體,而其綜合能力等素質是關鍵。廣大農民的素質歷來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農民講習所對農村地區在改革發展方面缺乏新動力;在致富奔小康方面缺乏科技支撐等問題,促進了廣大農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非常有必要。長期以來,農民的教育培訓長效機制和機構還比較欠缺,而農民講習所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種空白和漏洞。
二、推動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履行好使命的措施
雖然,現今全國各地都積極推廣這種做法——在基層黨組織建立“新時代農民講習所”,但由于新時代農村講習所工作開展不長,問題在所難免,主要存在以下不足和問題:
1.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存在的不足與問題
(1)學員具有差異性,培訓效果難保證。農民學員條件參差不齊,在年齡結構上,有16歲到60歲的年齡跨度,文化層次上,有高中生、初中生、小學生,也有文盲,一起授課時,年級較大的聽不懂,年輕及學歷較高的學員又覺得內容太過于淺顯,無法滿足需求,這對授課老師也是很大的考驗。這種無力根據不同層次的需求層次來設計的培訓班次和課程,導致培訓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
(2)培訓管理體系不健全,缺乏規范性。主要表現在:一是長效性不夠,有些地方的農民講習所還沒有有效開展工作,僅停留在表面宣傳上,還有一些講習所未常態性的開展工作,開展工作的存在隨意的情況。二是管理難度大的問題,由于一些農民群眾長期以來養成了自由散漫的生活習慣,難以適應統一管理的約束,尤其是紀律要求不嚴,有些活動存在場面混亂、嚴肅性不夠的問題。三是農學矛盾嚴重,很多農民群眾以忙于農活為由,無法安心學習,經常請假回家照顧農活,學員參加講習所的積極性不高,缺乏主動學習的熱情,導致到課率低。
(3)培訓方式內容單一缺乏針對性,實效性發揮不足。講習所培訓方式單一,內容缺乏針對性,影響了實效性的發揮。一些地方的講習所在培訓和教育中,方法老舊單一,漫灌式的方法講解枯燥,導致往往成為過場,實效性不足。還有的地方講習所因缺乏對參訓農民的需求調研以及農村實際情況的摸底,使得培訓內容與培訓需求脫節。
2.推動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發展的建議
(1)建章立制是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正常運行的重要保證。只有從體制機制入手,才能實現農民講習所培訓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才能防止和克服教育培訓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使農民教育活動能深入持續有效地開展下去,因此必須建立健全完善、富有效率的制度體系。一是健全監督考核機制,據實際制定培訓評估監督責任,定期做好評估監督,促進培訓工作上質量、上水平。二是對農民群眾實行獎勵式培訓,積極分析加大物質和精神獎勵的激勵機制,有效調動農民參訓的積極性。三是加強培訓效果跟蹤反饋,利用調查問卷、訪談、院壩座談等形式,對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等開展調研,讓參訓農民提出意見和建議,并根據這些意見和建議調整改善現有培訓內容和方式,從而推動培訓工作的改進和提升。
(2)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的教育培訓要講求實效性和針對性。常態性的開展工作要結合當地實際,尤其是農民生產的特點,切忌培訓活動一陣風,要求一刀切。我們面對的農民群眾,有著不同年齡、不同學歷層次,因此他們所提出的學習需求也有所不同。堅持以需求為導向,根據不同情況,確定農村講習所教育培訓的重點,分類實施,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參訓農民群眾具體對待,避免所有農民群眾的教育培訓千篇一律,形式僵化。提升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在充分尊重農民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堅持以務求實效為原則,圍繞發展所需、各自所能,找到切入點,著力引導廣大農民群眾主動接受教育培訓,轉變思想觀念、掌握創業致富技能、提升帶富能力,切實讓農民感受到實惠,不搞大而全,不搞行政命令,既量力而行,又盡力而為。
(3)新時代農民講習所要繼承傳統,又要有所創新求突破。在黨的歷史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經驗和史料價值,對我們新時代辦好講習所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在新時代,我們要將農民運動講習所歷史上好經驗、做法加以提煉總結其價值,并以時代特征相結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在創辦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的過程中,在思想上,主動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受眾上,主動融人各個層次的農民群眾,在方式上,主動融入“互聯網+”信息化等技術;在導向上,始終堅持農民群眾的需求,[5]圍繞新時代農民發展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推動農民講習所的教育培訓工作。
(4)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教學方式要“活”,提升培訓效果。新時代農民講習所要針對農民的培訓提出了“辦學不在多,在活”的原則。一是教學時間“活”。要找得到人、騰得出時間,提倡不在多,不能以刻板單調的說教形式去擠占農民有限的農忙時間,比如講習所可以有效利用節日這個“點”,以富有貼近性、實效性的內容,提高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豐富農村村民的日常活動。二是教學形式“活”。農民通過“就近入學”,積極開展片區送學活動,幫助農民群眾實現就近學習;還可用微信進行“微課堂”培訓,將培訓的內容公布在微信公共平臺或者直接發送給農民群眾,使得農民群眾可以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進而實現全天候全地域的實時“微課堂”學習。講習所還可以采取分片區培訓、院壩講壇等多種形式想結合,既節省了參訓農民交通、伙食、住宿等方面一大筆開支,又較好地解決農學矛盾,可謂是“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1]邵雍.毛澤東與農民運動講習所[J].廣東社會科學,2014(01)
[2]張達平.淺談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在精神扶貧中的作用[J].理論與當代,2018(06)
[3]葉興慶.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戰略論綱[J].改革,2018(01)
[4]彭春宇.辦好新時代講習所[J].黨政干部論壇,2018(5)
[5]周建琨.辦好新時代的農民講習所[J].黨建,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