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小農經濟的發展一直是國內研究關注的重點。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振興小農,通過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使得小農經濟不斷健康發展。本文將以小農經濟的現狀、存在價值等特征作為出發點,分析中國式小農經濟現有的問題,從而為其未來發展方向提出觀點和改善建議。
關鍵詞:小農經濟;發展模式;現代化
一、引言
農業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依賴的根本,聯系著糧食安全和人口增長問題,關乎社會長期穩定。2017年,十九大會議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指明,應扶持小農經濟而不是“去小農化”,應該將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2019年,國家對扶持小農戶、提升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能力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確強調要重視小農戶發展,統籌兼顧扶持小農戶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中央鼓勵發展小農經濟,是基于我國“大國小農”基本國情的政治考量和整體把控。盡管近年“去小農化”、“發展規模農業”的呼聲和提議在不斷增加,小農戶始終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和社會意義,短期內小農耕作的局面不會被打破。根據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可以預見未來二十年內,在社會經濟結構沒有明顯變更的情況下,小農戶將逐步提高耕作效率,伴隨著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與二三產業銜接融合。本文將以小農經濟的現狀、存在價值等特征作為出發點,分析中國式小農經濟現有的問題,從而為其未來發展方向提出觀點和改善建議。
二、認知中國式小農經濟
小農經濟是指以家庭為單位,以滿足自身糧食消費為主、生產資料歸個體所有的小規模農業經濟,亦稱“個體農民經濟”。小農經濟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逐漸在社會經濟結構中占據主導角色。宋元以后,由于中國作物種植結構開始發生較大的變化,中國經濟重心難移,大量北人南遷,促進了南方種植品種、技術和方式的發展與進步,使得小農經濟的概念、內容更加具體豐富,但依然為男耕女織、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的勞作形式。
到了近現代,中國式小農經濟發生了更多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式小農經濟是在人民公社制度上逐漸演化而來的,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政策。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出現后,政府將集體土地明確地以家庭為單位、按人口均分劃分。隨著改革開放和城鎮化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轉入了二三產業,最終使得中國傳統農戶家庭呈現出半工半耕、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勞動模式。在缺乏勞動力以及高新技術引入的情況下,近幾十年中國式小農經濟的本質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依然保留了小規模、分散性、落后性等特征。
盡管如此,小農經濟依舊具有重要的存在價值,作為組成我國農業經濟不可缺少的部分,不應該全盤否認并去除。其存在的合理性歸納為以下四點:
(1) 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寫道,“土”是農民的命根,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中國傳統農民多數有著很重的土地情節,將土地看成自己的根,因為土地為他們提供了生活所需的生產資料,滿足了家庭基礎的食物需求。盡管近幾年小農經濟增長遲緩,規模糧農和農場從小農戶手中租用的土地面積不斷增加,不少農民依然選擇保留了一部分農田維持生活需要。
(2) 保障社會糧食安全。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和糧食需求大國,糧食安全關系著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戰略時間長、涉及環節諸多的復雜體系,因為糧食作為農產品本身具有高風險性、季節性的特點。小農經濟作為中國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持我國糧食自給率和抵御外部風險的關鍵。加大對小型農業經濟的投資,使其充滿活力,可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水平始終處于健康的標準線上,從而帶動整個農業經濟及國家經濟的發展,
(3) 緩解就業壓力。國家統計局2017年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3827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9298萬人,農村戶籍人口58973萬人。農村人口由鄉村戶數中的常住人口以及國營農場戶數中的常住人口兩部分組成。短時間內強行“去小農化”或阻礙小農經濟的發展,大量農民會涌入城鎮,最終造成就業難的局面。小農經濟所覆蓋的勞動內容和工種,為農民提供了大量就業的渠道,緩解了農民的就業壓力,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4) 鄉村振興不可缺少的一環。鄉村振興始終圍繞小農戶展開,立足于農村家庭可持續向上發展的戰略考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可見小農戶不僅是構成鄉村振興的主體,還在發展農村經濟、傳承鄉村文化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振興鄉村必須緊緊依靠小農戶的力量,否則難以實現目標。
三、現階段小農經濟存在的問題
(1)撂荒棄農現象成為常態。造成農戶放棄耕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部分農村自然條件差,農田分布不均,耕種難度大,給農民種地造成了諸多不便。第二,小農耕作普遍為小規模經營,種植成本高、風險大,生產回報率較低。家庭經營逐步虧損,致使農戶放棄種植的意愿在逐年增加。第三,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村基礎設施成為了國家關注的重點內容。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產生了房屋改造、異地搬遷問題。農戶喬遷新居后不僅使得耕地面積受限,還面臨著交通問題,使得不少農戶選擇將土地撂荒,或是將散落的田地流轉出租。
(2)勞動力流失。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農經濟的健康發展,對農村經濟產生了較大的制約作用。由于農業生產有著周期長、風險高、回報率等特點,當農業經濟效益越來越低,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不少農民不得不外出工作并賺取額外收入來補貼家用。同時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影響,農村勞動力逐漸流入其他產業,農民工數量呈直線上升趨勢。隨著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年群體在農村發展的意愿減弱,返回農村勞務的數量顯著降低,農村留守化、空巢化問題愈發突出,造成嚴重的農村勞動力流失問題。
(3)現代化程度低。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發展農業現代化是目前農業改革應該考慮的主要問題。中國農業現代化程度低水平的現狀,主要來源于中國傳統小農的耕作模式,即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民生產的產品直接用于生活消費,以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最終目標僅為維持次年的再生產。這種模式不可避免的影響農業發展和技術現代化,阻礙了技術的引進和更新。同時,農民整體信息素質不高,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發展不平衡,農業商業模式匱乏等問題也加劇了農業現代化程度水平低的局面。
四、小農經濟的未來發展模式
小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是我國農業經營的主要形式,也是我國農業發展必須長期面對的現實。在政府的積極指導方針下,未來二十年內小農經濟要保持健康的生命力持續發展,必須克服固有的孤立分散、規模狹小等特征以及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與現代農業實現有效銜接。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小農經濟未來的發展模式,應該順應以下條件:
(1)當地構建“小農”合作組織。小農經濟不適合應用大規模、大機械化農場的經營模式,也不適合利用資本下鄉對其進行改造。政府應該順應小農經濟的發展特點,構建以農戶經營為基礎的合作組織,將小農組織起來,解決小農經濟規模太小而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問題。同時,不斷探索和完善適合小農合作組織的經營模式,以提升小農經濟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率,降低小農的生產成本。合作組織可以利用當地特色農業產品打造品牌文化,進一步將小農經濟與二三產業聯系到一起,推動當地小農經濟保持活力不斷發展。
(2)政府增加惠農補貼。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流失問題,主要來源于農業的低回報率和低收入。政府應按照“基在農業、利在農民、慧在農村”的思路,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農業補貼,讓財政補貼更多更廣惠及小農戶。通過簽訂農業保險、合作社股份分紅、給予農業補貼等方式,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吸引農戶繼續種植或回鄉就業。
(3)提高技術現代化水平。小農經濟需要以政府為主導,協調各主體共同推動農業現代化工程。而現代化的基礎離不開現代技術的應用,要提高小農經濟的技術現代化水平,可以分為技術創新、技術開發、技術推廣三個環節進行探討。
技術創新環節上,政府應該協助提高小農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進行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強化技術集成創新。在農業院校打造農業重點學科實驗室,提供科學試驗站研究條件。通過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打造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技術開發環節上,應該貼合小農經濟具體情況和地區的生產情況進行科技與農業有效結合。微觀層面看,企業應考察小農生產所需的技術工具以及面臨的種植難題,開發在農民勞動水平、知識水平和經濟水平所能承擔的合理范圍內的新型科技技術。宏觀層面看,政府應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農業科研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的創新。通過增加建設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機構,強化在農業方面的基礎研究以及應用研究。
技術推廣環節上,政府和企業應該積極向小農科普以及推薦新型種植、生產技術,定期委派專員對小農家庭進行技術指導與實地教學。同時利用大眾傳媒向小農不斷推廣應用技能,推進信息進村入戶。通過在當地建設農業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建成集數據監測、行情分析、價格發布和農貿服務一體的綜合性數據平臺,讓廣大農民對最新農業動態有所了解并據此改良經營。
五、結語
由于小農經濟有其長期發展的合理性、必要性,近幾十年不會消失,反而會伴隨著現代化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不斷迸發新的活力。發展和完善小農經濟是當前的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未來20年,小農經濟應該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逐漸被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從而改善種植成本大、生產風險高和生產回報率低等特點。另外,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對接市場,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小農競爭力也將逐漸擴大。未來小農經濟可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就業,緩解城市的就業壓力和住房壓力。
參考文獻
[1]賀雪峰.關于“中國式小農經濟”的幾點認識[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06):1-6.
[2]袁淑寧,高赟.基于糧食安全背景下的傳統小農經濟現狀[J].甘肅農業,2020(01):105-107.
[3]陳亞杰.論未來“中國式”小農經濟的發展方向[J].品牌研究,2020(04):122-123.
[4]穆向麗,鞏前文.小農經濟:形成、發展與演變[J].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01):17-23.
[5]吳雨豪.小農經濟的存在邏輯與發展方略[J].農業經濟,2019(12):48-49.
[6]姜安印,陳衛強.小農戶存在的價值審視與定位[J].農業經濟問題,2019(07):73-83.
作者簡介:張歡(1999.07-),女,漢族,廣東豐順,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讀,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