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沃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血脈和靈魂,是繼承民族精神的根本。加大保護民族優秀文化的力度,尤其是保護好傳統優秀文化中的各種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這足以體現黨和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與決心。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文化;傳承
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而成的,其具有地方性與多樣性特點,包含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風氣、文明智慧與審美情趣。但是在新時期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外文化、本土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等多種文化的互相沖擊和融合,我國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逐漸失去了傳承、甚至消亡。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數之不盡的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多種多樣,而只有加大對其進行傳承與保護,才能最大程度地確保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完整性,因此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傳承優秀中國傳統文化至關重要。
1、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規定得知,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到眾多領域,主要包含的是:傳統節日、表演藝術、禮慶活動、傳統手工技能、天文知識與自然實踐活動以及口頭傳說等方面[1]。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浩浩湯湯五千年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亦是促進人類正確認知歷史、保護文化多樣性與完整性、以及新時代下進行文化創新的基礎要求。輝煌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與民族最為珍貴的精神文化財富之一,其本身蘊含了數之不盡的歷史、藝術、文化價值,因此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不僅可以認識歷史、以史為鑒,還能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內化人們的思想。當然,要想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完整的延續下去,離不開人們的創新與發揚,但是創新卻不是天馬行空、胡思亂想,亦不是憑空出現的,需要人們努力汲取其中的智慧,領悟其精髓所在,并將自身優良的想法、觀念與之融合,如此才能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發展,令其得到延續,生生不息。最后,中國傳統文化的完整性與多樣性,是可以促使人們在不同優秀文化中獲得思想的啟迪,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恰恰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人們要提升對其的正確認知與重視度,進而對其展開保護與傳承工作,如此才能留給子孫后輩更多珍貴的精神財富。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多樣性特點,涉及到:天文、歷史、地理、文學、戲劇以及音樂等各個領域的知識和價值[2]。因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主導、群眾參與與各個領域的一同努力,如此才能將燦爛悠久的傳統文化延續下去。
(1)貫徹政府主導責任機制,發揮其組織與引導作用。從我國當前階段實行的社會政治體制來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政府起的是重要的主導作用,下屬的地區各級行政部門便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主管單位。因此,要求地區各級行政部門必須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科學制定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整體規劃,增強對保護工作的頭籌規劃與監督指導作用,健全非遺保護責任分擔、追究機制,進一步明確不同部門、不同職級的職權權限。
(2)引導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形成多方協作的合作機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主要體現在被社會大眾所認識、理解、傳播,進而實現其陶冶和啟迪人們思想體系、豐富人類內心世界的重要使命,如此傳統文化才會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所以,必須要在全國地區范圍內都開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優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工作,引導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來,培養其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的良好意識,從而做到群策群力、各施所長,最終營造出文明和諧的社會文化氛圍,令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真正回歸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3)增強傳承人培育工作,培養合理人才梯隊。不可否認的是,一生致力于傳統文化保護的老一輩傳承人正在逐漸衰老,越來越多的民間藝術、戲劇文化等傳統文化項目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的滅絕風險。因此,政府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增強對老齡化、產業化發展困難等文化項目的傳承人的幫扶與精神尊重工作,科學擴大對文化項目的資金幫扶范圍與幫扶力度[3]。此外,還要引導更多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研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動中來,引導他們樹立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意識。對此,政府可以科學借鑒日本、韓國等國家對非遺傳承人授予美譽的保護經驗,盡可能嘗試給予不同種類、不同級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不相同的稱號,進一步提高傳承人在保護工作中的榮譽感與受尊重感,如此才能有效調動出他們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的積極性與意志力。最后,相關部門還要注重激發出年輕一代非遺傳承人的創造性與思維創造力,對他們實行科學合理的資金獎勵機制,從而促使他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領域中安心留下來,如此才能有效降低非遺傳承人老齡化而產生的傳承斷代的風險。
3、結論
綜上所述,輝煌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與民族最為珍貴的精神文化財富之一。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浩浩湯湯五千年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亦是促進人類正確認知歷史、保護文化多樣性與完整性、以及新時代下進行文化創新的基礎要求。因此,必須發揮出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的作用,做到貫徹政府主導責任機制、引導人民群眾積極參與、以及增強傳承人培育工作,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確保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樣性,才能將燦爛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鄭澤蒙,張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法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 (12):192-194.
[2]張衛紅.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傳統技藝的傳承與保護[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9 (03):101+103.
[3]張妍,張婕.基于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下的傳統手工藝生產性保護研究[J].包裝工程,2019,40 (04):19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