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芳
摘要:擊劍是一項技術細膩,戰術復雜的智能運動,其技戰術隨著規則的不斷變革而創新和完善。目前,我國的重劍水平處于世界一流水平,在當今重劍比賽中,挑引刺手技術的運用正在逐漸增加并成為主要得分手段,并以其獨有的特點而在交鋒中占有一定的優勢。要想趕超國際先進水平,不能忽視刺手這一重要環節。本文通過對2012年倫敦奧運會重劍個人賽決賽階段比賽的統計結果,結合重劍比賽規則和項目發展規律來探討調引刺手技術在重劍比賽中的運用。
關鍵詞:重劍;挑引刺手技術;運用
擊劍的實戰行動是由準備行動和決定性行動組成,而挑引刺手技術動作屬于準備行動范疇,它能夠巧妙地從安全距離進入到危險距離,使決定性動作得到有效的發揮,也可當做出其不意刺前點手臂的決定性動作使用。為了有效提高擊劍的實戰水平有必須對挑引刺手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挑引刺手技戰術在重劍比賽中的特點和作用
重劍的挑引刺前點涉及拿劍的手腕、前臂、腿和腳等四個部位,其中的手腕和前臂屬于上線,前腿和腳則是下線。再者,通過觀察表3的統計數據我們不難發現,使用挑引刺手技術實施進攻、防守和反攻的劍數比較多一些,而且得分也高,究其原因,手的位置距離最近,而且該技術比較隱蔽,動作幅度不大,能迅速連接其它的動作。而使用挑引刺腿和腳的前置技術實施的行動不多,理由是這種動作幅度較大,在刺的過程中極易突顯出自己的軀干,而且很難連接其它的動作。
二、在比賽過程中正確運用挑引刺手戰術
(一)單一刺手
當對手處于實戰姿勢時暴露手臂目標,或用挑引動作去引誘對手暴露手臂目標,即用正規的刺手動作去刺對手手腕的上、下側或左、右側,也可利用甩劍去刺對手的手腕。比如,刺手上部,劍尖沿對方護手盤上沿前伸,同時略抬高護手盤,手腕向下微收以刺手的上部;刺手外側,劍尖沿對方護手盤外沿前伸,同時護手盤與持劍臂外移,腕關節微伸以刺手外側等。
(二)調引刺手接進攻
進攻是擊劍技術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術和得分手段。在比賽過程中,實施挑引刺手戰術,而對方堅不上當,此時便可以直接接觸武器進攻,比如:壓劍或者擊打進攻;如果實施挑引刺手技術后對手出現后退并做出防守動作時,就可采用簡單或復雜進攻,如:一次或兩次轉移進攻;挑引刺手時對手后退并同時伴有反攻動作時,可采用接觸武器進攻,如:第四或第二抗劍進攻。
(三)調引刺手接防守還擊
擊劍實戰中,防守是策略,還擊才是目的,因此,防守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基礎技術,在防守的過程中一則能壓制住對手的進攻,二則捕捉時機刺向對手,從而得分。在實戰中挑引刺手時,對手使用壓劍、抗劍、擊打等直線進攻出來時可采用相應的后退防守動作。
(四)挑引刺手接反攻
重劍在裁判規則中沒有主被動之分,因此,重劍比賽中反攻也是除進攻和防守技術外的重要得分手段。在比賽中,挑引刺手時,對手使用轉移或下線等進攻出來時可采用相應的后退反攻動作。
(五)影響挑引刺手技戰術在比賽運用的因素
1.挑引刺手后接第二意圖形式多樣,使對手反應延判。具體說來,挑引刺手技術具有突然性和復雜性等特點,它發出刺激后,對手需要分析判斷,然后采取應對行動,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從而造成對手作出真正反應的潛伏期加長。
2.挑引刺手使對手的節奏變亂。該技戰術一旦實施,對手自然會感受到壓力和威脅,致使不敢貿然出手,因此,擾亂了對手的既定戰術,節奏混亂,只有被動應對的份兒。
3.刺激強度的變化使對手反應降低。如果突然實施該技戰術,會給對手造成強烈的刺激,如此一來,對手會被蒙住,反應自會遲鈍。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挑引刺手技術的使用次數很高,運動員運用挑引刺手的次數表明挑引刺手技術是實施準備行動的重要手段之一。挑引刺手技術得分占有率和成功率都很高,這些在數據中都能有所體現,表明挑引刺手技術符合重劍比賽特點,充分利用了重劍沒有優先裁判權的規則和有效面積大而廣的特點在比賽中頻頻被使用并能達到很好的得分效果。挑引刺手復合技術的成功率明顯高于其他技術,表明挑引刺手技術使實施的決定性行動更具實效性。
(二)建議
挑引刺手技術能提高運動員主動創造時機的意識;但不要使其成為下意識或無意識的習慣動作,反而成為對手抓住節奏規律的漏洞。在訓練中多注意方式方法,多練習組合動作能養成有第二意圖的準備,而不是一味的做挑引刺手的練習。在訓練應該加強練習的數次,不斷鞏固技術動作,及時掌握、鞏固和提高戰術運用能力。建議重視挑引刺手技術在比賽中的運用。只有前期準備充分,才能為決定性動作打好基礎,也可使運動員的決定性動作打的更加有信心,從而增大成功率。
參考文獻:
[1]許學寧,周建秋.重劍運動中技戰術辯證關系剖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2,2(01).
[2]家體委《擊劍》教材編寫組.擊劍(體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家體委《擊劍》教材編寫組.擊劍(體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
[3]王恒滿 我國女子重劍隊大賽失利的原因及發展對策[J].中國教練員論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