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中職教育蓬勃發展,如何更好地培養大國工匠,中職校園文化建設不容忽視。怎樣高效運作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筆者就此展開了一定的論述。
關鍵詞:中職;校園文化;思考;對策
以德潤身,以文化人,乃先賢教化育才之思想。傳統觀念認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環境孕育希望,理念放飛未來。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它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各種各樣的形式對學生價值觀念、道德情操、思想內涵和行為模式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較深的影響。
新時代對中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培養大國工匠的雛鷹,踐行職教強國的戰略,職教校園文化建設,應面對新形勢運籌帷幄,駐足新理念匠心獨運,全面打造獨具魅力與個性的校園文化品牌,著力營造文化育人,環境育人的良好氛圍,真正提升校園文化的意蘊,從而能更好地創設書香校園、快樂校園和心靈家園。
中職生有其自身行為特點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因此中職校園文化建設就要依據學生身心特點,適時調整與創新工作路徑,多方挖掘鮮活可感的立體素材,全方位實踐時代引領,立德樹人之宗旨,高質量的培養未來大國工匠的技能型人才。
一、切合實際 精準定位
校園是師生學習、工作的有效陣地,校園文化體現在學校內部則形成其獨特的校園環境、和諧的的人際關系、共同的思想作風和行為準則,它是這一時空存在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從文化形態上看,校園文化表現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學校德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簡單地政治說教,更應該充分發揮德育工作的育人內涵,努力做到教書育人、專業育人、活動育人、環境育人。
不同的學校,受教對象不同,辦學理念不同,育人的服務功能不同,所以校園文化建設的策劃與設計當然也就不宜趨同。一校一天地,一專業一特色,因此盲目地跟風,機械地從眾,甚而嘩眾取寵地博人眼球,都會削弱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功效。立足校情、學情,設身處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就顯得尤為關鍵。亭臺軒榭,假山池沼,固然能凸顯園林式校園特色,但若受制校園面積不足,學生活動空間有限,那就萬不敢追求表象效應而筑山掘池了。明明是發展職業教育,卻不從專業建設上做文章,硬是要大肆渲染高考升學率,以提升學校知名度,這豈不是有悖于相關職教政策,去主流景時尚,最終導致不切實際地顧此失彼。
新時代中職校園文化建設,應緊和職教強國戰略,堅定文化自信方略,進一步創新與開掘中職學校文化內涵,創建校園文化精品,增強科技含量,強化道德養成功能,提高學校文化品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遵循文化發展規律,以實施專業認知為基礎,以培養過硬技能為主導,以人文修養和工匠精神為底蘊,以建設優良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立德樹人,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強化管理,彰顯特色,不斷滿足廣大中職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具體可感 潤物無聲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多種形式的校園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為載體的群眾性文化活動。中職學生思想活躍,果敢獨創,他們大多數都曾經歷過中考失利的迷茫,如何再度點燃他們渴求上進的火花,盡早科學規劃他們的職業生涯,以實現他們人生出彩的美好愿望,具體可感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的浸潤,可增強他們建功立業的自信心,從而大大增強他們積極參與的互動性,也從某種程度實現校園文化的滲透性和傳承性,真正達到以文化育,陶冶未來大國工匠的美好情操。
優美的校園環境,無疑可增進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家國情懷。校園的美化和凈化應成為師生的自覺行動,牢固樹立校興我榮的主人翁意識。窗明幾凈,整齊劃一,校園美化,全員參與,應成為環境育人的共識。同時實施好宣傳櫥窗、閱報欄、標語牌、電子屏等有效宣傳,讓學校的每一處設施盡可能的都發揮育人的良好功能。一花一木關乎情,一字一牌皆發聲,耳濡目染,潤物無聲。
嚴謹的教風,優良的學風以及超前的辦學理念,應該是凝聚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校訓、校旗、校徽、校歌當然是精神內涵中必不可少的具體元素。這些元素的設計與創作都應體現引領精神、培養習慣、彰顯個性的辦學特色,以此振奮師生精神,指明勵志方向。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匯編成冊,力求使學校運營步入依法依規的管理軌道。
有效組建學生社團協會,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以社團牽頭,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第二課堂,組織舉辦別具特色的辯論會、報告會、演講會、經典誦讀等有益活動,加大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力度,開辦傳統文化大講堂,以古圣先賢的思想熏陶和濡染學生性靈,提升他們的人格修養。
三、保障得力,認清短板
加強組織領導,靠實工作責任。中職學校要專門成立校園文化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制定相應的崗位職責;做到既分工負責,又協調統籌,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
加大對校園文化教育功能的宣傳,中職學校要借助各種傳播媒體,升旗儀式以及入學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法制教育、讀書征文等活動形式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對校園文化建設內涵的理解與領會,去探索校園文化的自身規律和教育改革相聯系的內涵實質,真正做到高度認識和大力推廣校園文化。
中職校園文化建設普遍缺少精神特色,人云亦云,效仿復制,幾條標語,就認為是文化建設,甚至大眾化的宣傳內容缺乏新意,有些已明顯不合乎新形勢的需要。
中職校園文化的載體比較單一。多數學校拘囿于校舍面積不足,人文景觀非常單調。教室布置五花八門,文明宿舍的創建僅停留在衛生打掃上,宿舍文化趨于為零。
切合實際的有效創新不夠,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系統的規劃。校園文化是師生共同傳承和創造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是全員育人的有效載體。因此,必須要進行總體規劃、系統設計和嚴密組織實施。貼近學生,滿足學生成長成才尤為關鍵。
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短板尚存,不容忽視。這就要求中職教育管理部門,群策群力多渠道探求改革良方,聚精會神加大頂層設計力度,多方籌措資金,創設工作機制,指導各中職學校發展優勢,揚長避短,創新驅動,真正把中職校園文化建設推向新時代發展的高度,從而讓廣大的中職學子受益。
作者簡介:鄧暉(1969.4)男,漢,甘肅秦州人,本科,高級講師,主要從事語文教學及傳統文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