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楓橋經驗”誕生之初,主要是對敵斗爭的經驗,目前逐漸轉變成新時代的“平安中國”建設經驗,在這半個世紀的發展中,“楓橋經驗”的內容也在不斷深化,不同的時代存在不同的內涵,但無論如何發展,都與國家基層安全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以“群眾”為中心,堅持與時俱進的方式讓其對基層社會良性治理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楓橋經驗” 基層社會 良性治理
作者簡介:劉任平,中共上饒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和領導科學。
中圖分類號:D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324
在20世紀60年代時,浙江省楓橋鎮干部發動了“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維持良好治安的“楓橋經驗”,1963年毛澤東同志也親筆批復要各地效仿,試點推廣。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楓橋經驗”也不斷自我提升,成為了現代社會中具有鮮明特色的“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堅持以群眾為基礎路線,維護社會的穩定治安,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 。在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對社會治理提出了相應指導:社會治理、即將政府、企業單位、社會組織、個人等有機結合起來,依照法律管理社會組織生活,規范化的管理才能實現公眾利益最大化,強調了基層社會管理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參與。社會治理正處于優化階段,可以將其與“楓橋經驗”相結合,推動基層社會良性治理的步伐。
一、“楓橋經驗”的發展創新
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形成了“楓橋經驗”,在經過毛澤東同志推廣后聞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做好“楓橋經驗”,在新時代發展創新中推動了“楓橋經驗”進一步發展,其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社會政法綜治戰線的旗幟,是中國特色基層社會治理的樣板 。自“楓橋經驗”提出后,到如今已經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其始終與社會同步發展,在新時代社會治安管理中具有新的內涵。
(一)黨的引領下創新格局
自黨十八大以來,各個地區政府對于社會治理新思路積極探索,以“楓橋經驗”為基礎,將其從地方推廣至全國,其中包含了政治、文化、生態、經濟等領域,不斷推動著我國社會治理體系的發展。在黨建的引領下,讓“楓橋經驗”成為新時代的靈論,不僅推動社會治安的發展,同時對其自身也具有創新促進的作用 。利用“楓橋經驗”的發展創新,地方政府及基層組織將成為社會治理創新的核心,積極探索組織引領、政治引領、思想引領等渠道,讓社會治理各個方面都有黨組織的存在,引領基層社會治理走向正確方向。黑龍江等地建設了“基層黨建+”的模式,將黨組織設置在一線辦案團隊,創新了基層黨組織工作方法及設置機制,將其拓展到政法綜治各個階段之中。江蘇等地則以基層黨組織為重心,將群團組織及各個社會組織與基層群眾相結合,推動著“社會人”轉變成“組織人”。
(二)“三治融合”創新發展
“三治融合”主要是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來源于基層實踐,是創新發展“楓橋經驗”的重大成果,是新時代建設基層社會治理的新體系。“楓橋經驗”的靈魂就是讓群眾的事情自己覺醒,民事民管、民辦的管理體系,各地方部門將其與現代治理理念相結合,有效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達到城鄉和美,百姓和順,國家和諧的效果。而對于某些地方具有較為濃厚的行政色彩問題,根據中央政法委提出的要求,需要明確居民自治與政府管理之間的便捷,將行政事務中不必要的部分剔除,納入更多的不能缺少的民眾自治,讓其回歸本源,推進基層社會管理 。在群眾自治管理充分發揮作用的同時,還需要使用法治思維解決治理中存在的難點,推動基層依法治理的管理模式,構建依法辦事的良好管徑,發揮道德建設的作用,挖掘社會基層治理的潛力。
二、“楓橋經驗”新時代的特征
(一)民本化
以人為本是“楓橋經驗”的經驗,是人民智慧的結晶,“楓橋經驗”的出發點就是依靠群眾,在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可以了解“楓橋經驗”是黨群眾路線實現的樣本,其中蘊含了古代民本思想的精髓。自其誕生起,始終在堅持“教育人、提高人、改造人”,新時期中“楓橋經驗”更是著重穩定安民、發展富民,依靠群眾的力量化解矛盾,實現政通人和的局面。
(二)社會化
唯物辯證法讓人們清楚矛盾一直存在,生活各方面與改革發展穩定領域。對于人民內部矛盾的正確處理是我國政治的大事,“楓橋經驗”在農村誕生,發源公安,在化解矛盾中不斷發展,從公安綜合治理,維護穩定到學校、企業各個層面,正確處理社會各個領域中存在的矛盾,在今后的長時間發展中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三)時代化
經驗的產生基于時代背景及客觀條件,隨著客觀條件與時代背景的變化,經驗也在不斷發展,“楓橋經驗”歷經多年,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堅持與時俱進,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吸收地域特色。
(四)信息化
科技的發展將人們帶上了信息化發展的道路,信息在諸多領域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改變著領域的發展。“楓橋經驗”同樣如此,在基層社會治理要素和難度增加之后,僅是依靠傳統的法杖已經不能實現基層社會良性治理,需要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構建信息平臺,形成動態跟蹤、全面覆蓋的網絡信息系統,實現信息共享,讓基層社會治理隔年精細化、動態化。
三、“楓橋經驗”在實現基層社會良性治理的實施
(一)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基層社會良性治理
通過“楓橋經驗”發展歷程,可以了解群眾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力量所在,各個時期“以人為本”都是其的特征?!耙匀藶楸尽笔屈h中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集中體現,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雖然“楓橋經驗”的時代背景在不斷變化,但是其精髓沒有改變,實施推廣“楓橋經驗”的出發點就是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
“楓橋經驗”的“以人為本”思想始終貫徹,以人民群眾為核心,為人民辦事,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基礎就是“以人為本”,為人們解決當前最為關注的問題,與群眾緊密相連,相信群眾,為群眾負責,讓群眾滿意,這是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的準則。將民眾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各級政府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才能推動基層社會良性治理的實現。目前,廣東等地已經建設了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將法律援助中心、公證處、人民調解員、律師事務所等法律資源有效整合,順應信息時代的發展,構建出智能化、現代化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站,讓人民群眾能夠更加便捷的享受到優質的法律服務;福建省政府也規劃了“一趟不用跑”及“最多跑一趟的”的辦事管理,對民眾承諾有2.6萬個事項“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則是9.6萬個事項,全方位覆蓋民眾的生活服務領域。
(二)堅持與時俱進,實現基層社會良性治理
在“楓橋經驗”五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其一直堅持著與時俱進的原則,是理論與實踐創新的典范,在時代的不斷更替中,對于新出現的社會發展及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新問題,群眾干部從實際出發,在“楓橋經驗”中不斷融入新的理念,將其作用充分發揮。在改革開放之前,對于改造對象主要是以“不要武斗要文斗”的思想說服改造方式,對于失足青年及違法分子就地改造,這一方法不僅提高了人們對于司法管理的意識,還為后續法制社會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改革開放之后,“楓橋經驗”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創新發展,對于社會矛盾化解、人口管理、基層民主建設等都得到了充分發揮,其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內容經驗實時更新,不僅適用于當下的發展,在各個領域中也都能應用“楓橋經驗” 。
在新時代中,實現了“三治”融合的創新,自治、法治、德治的加強創新引領了基層社會治理。其中,自治加強是重要內容,基層社會治理具有其內在的復雜性,主體多元化,治理內容十分繁雜,各個區域都有其鮮明的特征,鄉土性與規范性相融,傳統與現代共存,需要適應基層社會的發展變化,建立更加有效的、具有鮮明特征、充滿活力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完善基層自治制度;而法治加強是重要的保障?;鶎幼灾涡枰诜ㄖ蔚幕A上進行,通過法治對自治加以規范。在我國憲法中規定,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是村民委員會,實現自我管理、教育服務。為基層自治運行提供了方向。通過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實現公共事務、維護社會治安、調節民間糾紛,引導群眾依法實行自身權利,表達訴求;德治加強是重要引擎。新時代發展中,對于我國的傳統優秀文化需要弘揚發展,將其進行創造性轉化、沉淀在民族精神中,實現行為適宜、推己及人、明辨是非等德育教育。并且,培養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先進基層社會文化,與時代發展相結合,提出相適應的道德標準,通過完善道德標準體系,實現基層社會自治。目前,浙江象山在自治中進行了創新管理,通過打造“村民說事”的“金名片”,當村中遇到麻煩事時,就會到村委會創辦的“村民說事”中說一說,問題基本都能夠解決。在沒有創辦“村民說事”之前,村民大多是在小店中或者公共場合中亂說,利用透明化“村民說事”管理,將問題擺在桌面上,從而實現了鄉村和諧,民主發展。
(三)堅持群眾共治,實現基層社會良性治理
基層社會治理要堅持群眾共治,相信群眾,聯系群眾,共同完成對社會的治理,強調治理過程中社會主體的平等性與多元化,在協商的基礎上構建合作,通過合作的方式實現共贏,解決問題。而在新時代的發展下,信息時代的到來讓網絡管理成為基層社會管理中的重要問題,是實現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發展的重要機遇。網絡意識形態構成了網絡輿論,不僅對人們的思想行為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也對新時代的基層社會治理發出了新的挑戰。
在互聯網時代的治理下,需要重視平臺治理。網絡平臺具有多元化、動態性的特征,不斷地發展進化中形成了自我治理的體系,在規制中具有引導作用,并且不斷向現實轉化。平臺的多元化動態化治理對于社會治理格局具有重要的影響,形成了一定的互動,甚至有些平臺管理中,平臺權利與國家權利具有沖突性,公權私權交融存在,虛擬的社會平臺正在逐步侵蝕國家部分權利,是新時代的社會治理矛盾集中點。因此,需要構建出群眾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充分發揮社會組織與人民群眾的力量,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其中包含了黨政部門職能轉變的推動,讓黨政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執行能力建設及服務水平提高的方面。
四、總結
總而言之,無論社會的變遷如何,作為政法戰線上實現社會綜合治理的旗幟,“楓橋經驗”具有其旺盛的生命,其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在不斷地變革創新中,與國家基層社會安全治理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通過宏觀層面對社會矛盾進行處理,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加和諧穩定的環境。因此,堅持“楓橋經驗”與社會基層治理結合,對于我國新時代發展國家安全存在重要的意義。
注釋:
任建通,馮景.糾紛解決與基層社會治理——以“楓橋經驗”為例[J].社會科學論壇,2016(1):233-239.
郭星華,任建通.基層糾紛社會治理的探索——從“楓橋經驗”引發的思考[J].山東社會科學,2015(1):65-69.
王佳.“楓橋經驗”在社區治理中的啟示與應用——以天津市嘉陵北里社區為例[J].赤子(上中旬),2015(15):238.
郭星華,任建通.基層糾紛社會治理的探索——從“楓橋經驗”引發的思考[J].山東社會科學,2015(1):65-69.
余釗飛,羅雪貴.“楓橋經驗”視野下的鄉鎮政府管理與村民自治良性互動研究[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52-59.
楊燮蛟,勞純麗.大數據時代發展“楓橋經驗”的探索[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369-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