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國
摘 要:借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之勢,把高職院校與產業園深度革新的教產融合發展作為強大動力。教產融合的目的為了學校與企業深度革新融合,將為教產育人模式打下基礎。同時強調了學校和企業為其中主體,學校“創新育人培養模式”的深度革新教產融合,拓寬了企業的有效的“嫁入”,是實現了高職院校產業園和產業學院深度革新教產融合的雙平臺。
關鍵詞:人工智能;產教融合;產業園;高職院校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雙平臺培養方式”的建設與發展,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隨著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要作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強大動力,要打造世界級大灣區。如今,全球各個領域科技企業布局人工智能產業,高職院校與產業園協同發展與深度融合的新育人模式,將能擁有獨特的優勢互補,給予人工智能的新科技和培養創新人才的模式更大的施展空間。高職院校順勢來抓住自身優勢不斷發力,構建產業園的平臺,引入發展人工智能與制造的企業,各具優勢及特色。從研發成果產業化能力的優選條件,從而進一步培養源源不絕的新時代創新技術型人才。
一、雙平臺優勢互補,推動智能快速發展
高職院校產業學院與產業園深度革新教產融合的雙平臺可以進行優勢互補,為推動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通過構建高職院校的產業學院與產業園教產融合的雙平臺,并努力實現推進研究成果“落地化”“生產化”“產業化”。依托高職院校產業園與產業園教產融合的雙平臺,探索實踐“1(校)+1(園)+N(企)”全方面布局理論和實踐一體化融合,通過“雙平臺培養”方式,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產教融合到教產創新”提高創新型的技能人才培養。“雙平臺培養方式”平臺與高職院校的精準度融合,一個產業園的“N(企)”如何從學院的合作培養人才來適合高新開發區的百上千家企業的精準需求,這樣又得益于高職院校的產業學院與產業園教產融合的雙平臺,通過產業園的企業培養,“訂單式”“獨班開課式”“一對一班項目實踐式”的定向培養,進而促進高職院校和產業園企業更深層次的,更廣泛領域的合作,發揮高職院校和企業的“無邊界”“無限可能”“無限融合”的精心搭臺。產業園的企業項目研發、合作項目或是計劃項目定向開發主要優先配置高職院校的畢業生以及在校全體師生,開展相應在崗職工培訓提高技能的培訓,開展“雙平臺培養方式”的教、產、訓精準對接融合。
二、雙平臺的深度革新教產融合密集引入優質的資源結合
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上,促進高職院校產業學院與產業園深度革新教產融合的雙平臺密集引入優質的資源結合。著力打造高職院校的產業學院與產業園教產融合的雙平臺,密集優質的資源“結合”“共享”“互補”的教學資源。在產業園企業也可以擔任接受一線教學教師培訓任務,促使高職院校的一線教師擁有頂崗實習經歷、科研技術更新、項目研發的經歷。從而使教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深度革新融合且認識,與此同時,既提升了教師的理論知識和操作實踐的技術“更新”,也為高職院校培養技術創新人才的質量提供了保障的基礎。實現了高職院校的一線教師“進車間、技術進課堂”這一種具備“雙師型”教學團隊革新教學模式,從而實現了高職院校的產業學院與產業園教產融合雙平臺密集優質的資源“整合”“共享”“互補”“跨界發展”。真正實現了在課堂上是“領路人”,在實訓室里是“技能匠”,把真正適合高新開發區的企業技術需求帶進高職院校里課堂里,培養了科技創新人才把技術傳遞到社會上“技術急需與求應”的企業里,從而共建“教、學、訓、科、研、產”全方位與立體化“雙平臺培養方式”的培養模式。以高位視角、高質量、高速的狀態欣然行進著深度的教產融合。
三、雙平臺的項目實訓訓練,合理安排實驗項目,加強學習,實現創新人才培養
在教育實訓技能的培養上,利用高職院校的產業學院與產業園教產融合雙平臺,通過企業計劃項目實訓訓練、合理安排實驗項目,提高學生對計劃項目的內容進行加強學習。高職院校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完善教學理論質量和實訓實踐技能考核與監控體系,發揮考核與監督的有效積極的作用下,一來可以加強對理論知識教學質量監督、實踐實訓的檢查等日常性教學管理工作;二來可以加強“高職院校與產業園”新模式,結合雙平臺聯合培養,合力資源培養創新新型技術人才的優勢,課程理論知識和教學內容、實訓實踐技能等教學任務管理。
對教學管理資源進行合力資源培養,有效地提高學生在大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的“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安排、自我學習”的能力。為鼓勵企業工程師和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和參加“雙平臺培養”的計劃項目的積極性,應對企業工程師和教師指導學生的工作情況進行監督、考核與獎勵,考核結果與業績登記入教師業務水平,作為年終考核與職稱評選優先考核依據之一。對考核合格企業工程師和教師在教學任務、工資等級、年終評優等方方面面優先選拔,落實新時代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計劃,落實雙向選擇為基礎,建立完善的“高職院校與產業園”新模式,結合雙平臺聯合培養,合力資源培養創新新型技術人才培養計劃、考核辦法、激勵措施等教學培養制度。
參考文獻:
[1]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新常態下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推動兩化深度融合[EB/OL].2015-03-31.
[2]鄭舟.高科技園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以青島信息谷為例[D].蘇州科技學院,2014.
[3]趙作文.科技園區開發與建設策略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9.
[4]劉洋.基于產業發展視角的高新區用地分類與用地構成比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