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華
〔摘要〕本文通過對一例日記被偷看的校園應激事件的處理經過,思考校園心理輔導和危機干預的新思路,探討在心理輔導基礎上的危機干預方式的可行性和效果,以期提高緊急事件的干預效率與效果。
〔關鍵詞〕危機事件;個案輔導;危機干預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21-0056-02
某天傍晚回到教室(晚自習還沒開始),小夏發現同桌和幾個男生正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手里拿著自己的日記本正在翻看。小夏非常生氣,發狂一樣追著同桌打了好幾拳,還跳到桌子上怒罵,然后哭著跑到辦公室找班主任,班主任不在就告訴了當時在辦公室的語文老師。語文老師對她進行安撫后,她的情緒還是無法平復,又在好友的陪伴下來到心理輔導室。
小夏,女,13歲,初一學生,獨生女,正常家庭,父母婚姻狀況良好,家庭經濟情況良好,學習成績中下。
小夏說,晚自習前回到教室看到同桌和幾個男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手里拿著自己的日記本正在翻看,當時想殺了對方的心都有,沖過去搶回日記本就追著對方打,還跳到桌子上大罵,同學說自己像發了狂一樣,后來就哭著跑了出來,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告訴班主任,不想回到教室去,一想到他們看了自己的日記,就感覺自己像沒穿衣服被暴露在他們面前,擔心他們會議論甚至傳播自己的日記內容,擔心更多的人知道,擔心別人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對同桌很憤怒,之前同桌知道自己寫日記曾表示過好奇,曾多次嚴肅警告過同桌,不能偷看自己的日記,否則自己會很生氣,后果很嚴重。沒想到他還是看了,還讓這么多男生看了,現在無法平復心情,也不知道以后怎么面對,甚至害怕回教室,害怕看到那些男生。
小夏因日記被偷看產生了強烈的情緒反應,屬于突發事件導致的緊急應激狀態,學校馬上啟動危機預警并進行心理干預。
啟動預警。小夏在另一個女孩的陪同下來到咨詢室。當時,輔導室開放時間已過,小夏先是禮貌地問輔導教師有沒時間,她想找老師開導一下。當時快上晚自習了,但輔導者看到小夏眼睛是紅的,明顯哭過了,且情緒屬于強行克制的狀態,于是就把小夏和其同伴一起領入輔導室。
明確對象。雖然事情緊急,但為了后續的輔導和跟進,輔導者第一時間詢問了當事人和其同伴的班級、姓名。
了解事情經過。小夏情緒開始有點波動,開口前一度哽咽,一起來的女孩見狀就提出由她來訴說事情的經過。但小夏平復了一下后堅持自己親口說。輔導者則在小夏訴說時對一些具體的細節和周圍同學的反應讓同伴作補充。
情緒宣泄及疏導。了解了事情的大概經過后,接下來疏導小夏的情緒。
在小夏訴說看見自己日記被看時的感覺時,一下子找不到詞來表達,情緒又開始有點兒激動。
輔導者回應:太生氣了,氣得不知怎么形容了。(小夏繃緊的情緒開始有一些緩解。)
小夏:我當時沖上去搶回日記,對著同桌就是一拳,他跑我就一直追著他跑,(同伴補充:還跳上桌子指著他們罵,他們說像瘋了一樣。)如果手邊有一把刀,我真的會殺了他。(突然意識到自己說了什么,忐忑地看著輔導者。)
輔導者:你非常憤怒,那是一種憤怒到想殺人、想摧毀一切、只希望這一切沒有發生的感覺。
小夏:(點頭)我之前已經多次警告過同桌了,沒想到他還是這樣做了。
輔導者:所以你這么憤怒。也讓他很清楚地看到和感受到了,包括那些一起看的男生。
小夏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開始回到對之后怎么辦的擔憂。這時的輔導重心轉入對小夏事件后的心理支持。
促進心理成長。其實小夏的情緒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日記被偷看的憤怒,二是被偷看后他人的議論和嘲笑,且這也是小夏能否順利度過危機的重點,所以小夏的憤怒情緒緩和后,輔導者繼續和她探討之后的擔憂是什么以及如何應對。
輔導者對小夏不敢回到教室的擔心進行具體化。小夏說出她擔心那些男生會繼續議論自己的日記內容,甚至傳播到全年級都知道,覺得自己被看透,害怕他們以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接著就其擔心的方面逐個進行演示,從想象自己回到教室開始,和同伴一起設想同學們的反應可能會有哪幾種,并現場模擬應對方式,通過角色扮演讓小夏看到不同的應對方式產生的不同效果,通過具體的應對策略的練習來增強小夏的信心。
然后,就那些男生繼續議論自己的日記和向其他班同學傳播的擔憂進行探討。讓小夏想象有哪幾種具體的場景可能會發生。小夏思考后說是背后議論和當面詢問,而自己最害怕有人來問自己日記的內容,不知要怎么回答。接著輔導者讓小夏說出自己可能的幾種回答,然后輔導者演小夏,小夏演來詢問的男生,同伴做觀察員,一起演繹對話怎么持續下去,小夏由此認識到承認比否認更能終止對方的好奇和打探。而如果班上的男生變本加厲或公開議論嘲笑,輔導者則鼓勵小夏及時尋求父母和老師的幫助,且告知小夏,父母和老師一定不會讓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的,給予小夏明確的態度支持。
最后,就這件事的處理和解決繼續探討小夏的需求,促進小夏的心理成長。小夏表示自己想要告訴級長和班主任,狠狠懲罰這些男生,又擔心對方惱羞成怒變本加厲。輔導教師進一步明確可以做出怎樣的應對,讓小夏看到自己有選擇主動權,且這件事自己是可以選擇處理的方式的,老師也會尊重和支持她的選擇,她是受害的一方,對方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讓小夏意識到她要面對的主要是這件事的后續影響和心情平復。最后,小夏決定先回去看班主任在不在,然后回教室看同學的反應,如果對方不知悔改則告訴級長。
半個小時后,小夏再次回到輔導室,說她去找了級長,級長聽了后表示會批評處分那個男同學,但也批評她的日記沒放好也有責任,當時辦公室里校長也在,感覺事情越鬧越大,超出了自己的預想,心里有點慌。想到自己也打了人,擔心反而會變成理虧的一方。輔導者對小夏進行安撫后,她安心離開。輔導者再和級長溝通,反饋事情的經過,建議級長先保留年級處分的決定,尊重小夏的意見,先讓輔導教師和班主任溝通后做處理。
輔導目標達成。從情緒疏導和心理成長兩個目標來看,輔導是有明顯效果的。首先,小夏離開輔導室的時候心情已經平復,且有了應對的勇氣和底氣,輔導者沒有直接出面,只向小夏表示有需要可隨時過來。
危機解除。第二天向級長了解事件進展,級長反饋已轉交班主任且班主任表示已處理好。第三天到該班上課,在走廊上,小夏主動與輔導教師打招呼,神色如常,面帶微笑。之后幾次在校園中碰到小夏,也是主動與輔導教師打招呼,神色平靜,表現正常,也沒有接到班主任或年級的不良報告。
應激事件對小夏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心理沖擊,容易讓小夏處在心理危機中,處理這類個案時,需要思考幾個問題:心理輔導能不能延續到現實生活中?要不要和小夏現實生活中的人有實質接觸?如何把握未成年人心理輔導和危機干預的界限?它和成年人的處理有什么不同?
對本次應激事件的處理,也許能給我們一個比較好的思路,即當事件發生后,在輔導室的輔導重點是小夏的情緒疏導,當外界因素如年級或班主任的處理方式可能給小夏造成二次傷害時,及時憑借心理教師的專業性給予反饋和建議,但又要把握好界限,不直接幫助小夏解決問題,也許這就是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的界限。因為未成年人自身力量不足,為了更有效地促進他們的心理成長,輔導教師是可以借助自己的專業優勢給予小夏的父母和老師一些建議的,有的時候需要征求小夏的同意,有的時候可以在小夏不知道的情況下進行,至于界限在哪里,還需要在實踐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謹慎把握尺度。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南海實驗中學,佛山,528200)
編輯/于 洪 終校/梅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