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遠婷
摘要:在傳統與現代碰撞的時代,極具獨特性格的傳統空間在商業化改造中,能夠為已經習慣于現代化商業綜合體的人們帶來喻悅感和新鮮感,從而滿足其娛樂性的體驗要求。筆者選取從業期間參與的福州三坊七巷通湖路與衣錦坊交匯處的“覓境”藝術空間作為案例進行探究和總結。通過提煉出一些傳統空間的概念性改造方法,來探討其新的商業價值、公共價值和文化價值。
關鍵詞:傳統空間;商業空間;二次利用;改造;體驗;交流;不可再生
中圖分類號:TB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8-0133-02
城市作為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其發展和變化并非簡單地優勝劣汰。在今天謀求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需要我們將保護和發展緊密結合。在發展的同時理性地對待城市中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空間,讓城市可持續發展。在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塑造城市特色,發揚傳統文化。隨著旅游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國家歷史文物保護政策和經濟建設的引導下,許多傳統聚落中居民的生產方式逐漸演變為第三產業——旅游業為主。為了適應這種生產方式的轉變,依據新的生產生活和商業開發的需求,一些傳統空間的功能勢必被置換,新的功能也將被相應引入到傳統空間中。
1傳統空間現狀分析
傳統空間與現代空間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縱觀中國五干年歷史,有其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中國傳統建筑在外觀、結構、色彩和布局設計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中國傳統建筑設計以其獨特的設計體系,在世界建筑史上獨樹一幟,成為世界古代建筑中延續時間最久,傳播廣泛的體系之一。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變革,傳統空間的社會文化基礎和建筑技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傳統空間越來越不適用于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物質文化需求。城市空間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曾經我們一同經歷了歷史上大拆大建式的城市更新活動,人們已經意識到這一方式帶來的弊端。作為城市的不可再生資源,如何協調好城市發展和傳統空間適應性改造,顯得尤為重要。
2傳統空間商業化改造的原則
中國古代民居這樣的傳統空間,其原功能主要是滿足人們的生活起居需要。在傳統思想的約束下,建筑內有著明確地功能分區,每個人由于身份不同只能使用特定的房間。對古代民居進行商業化改造以后,需要重新定義各區域的使用性質。
2.1功能性原則
為特定的社會階層和消費群體量身定做的商業空間,以主題活動拉動相關產業鏈。與傳統的大型商業相比,強調餐飲娛樂等休閑娛樂結合的功能,將不同消費主題的商業模式結合起來。
2.2尺度性原則
傳統民居空間改造較大地受限于建筑空間尺度,內向型的傳統空間要求建筑內部與外部隔絕。較大的層高、無窗的墻壁、相對較小的天井尺寸、木質結構和內飾材料特性導致室內采光的嚴重不足。建筑層高偏大,原有的木質樓梯坡度較陡,難以滿足危險情況下的人員快速疏散。
2.3結構性原則
由于多年的人為活動和氣候環境影響,房屋的承重木結構已經缺乏了當初的強度,有一定的磨損,加上現代家居擺放、人為活動、鋸齒類動物活動的影響,結構質量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多處木質圍護墻體、建筑外圍護磚墻和建筑內分隔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雨水、濕氣、人為活動等的破壞。
3經濟時代下福州衣錦坊覓境藝術空間商業化改造實踐
3.1經濟時代
經濟時代是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全球化經濟,其基本特征是高科技和全球化。其經濟時代與傳統經濟有五個截然不同的特點:不同的經濟主體有著不同的聯系,經濟時代趨向于全球一體化;不同的交換方式,以電子商務為主要交換手段;不同的生產方式,它以集約化方式為主要交換手段,以高新技術和信息為不同的增長動力,以資源共享為動力,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以生產為基礎,以信息為動力,以資源共享為動力,以人的供給為無限。
3.2福州衣錦坊覓境藝術空間商業化改造的功能需求
對傳統建筑內部空間的精準分析,是對其進行適應性改造的前提。該項目在不破壞建筑外立面和確保結構穩定性的前提下,尊重建筑現有的布局形式,尊重建筑文化,體現建筑原真性。本案改造設計扎根于三坊七巷傳統文化的挖掘,既要滿足當地旅游開發的商業需求,使當代具有精神文化氣質的娛樂消費方式與傳統的歷史空間相融合,又要促使藝術空間類型的差異化、多樣化,滿足不同年齡層的文化生活要求。讓藝術創作不再是“花瓶”式地存在于大眾視野中,而是真正地“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3.3福州衣錦坊覓境藝術空間商業化改造的布局結構
3.3.1覓境之橋
由于使用權限的劃分,第一進空間僅預留中間堂屋為通往“覓境”之“覓境之橋”。入口右側辟一處邊長約2.2米的正方形空間造景。“覓境之橋”為鋼結構抬高部分,木塑鋪面且等距設嵌入式LED地燈。其余原地面鋪設白色景觀卵石和藝術品陳列臺。兩旁大面積空白墻面為藝術展陳靈活排布。
3.3.2玄關
第二進以入門處天井為過渡空間,大門正前方距離3米安放玄關柜。天井下部設置綠色景觀影壁,激發室內活力。由于天井納入室內使用范圍,為了應對夏季太陽輻射強,降水量多的情況,為原建筑天井建構中空玻璃間電動百葉天窗。進門左側為收銀臺兼水吧臺,同時也用于簡易手沖咖啡操作和蛋糕冷藏展示。后方廚房配有烤箱、微波爐、冷藏柜和制冰機等設備,為了保證用電量,應在改造初期對供電系統進行升級檢測。進門右側保留原建筑中內部抹灰白墻以提高室內照度,并作為畫廊對“覓境之橋”這個展陳空間的延續和呼應。
3.3.3論壇區
論壇區位于第二進空間的中央,是本案設計改造的核心。二進空間屋頂結構和柱點排布依傳統建筑中軸對稱原則,居中布置三張2.1米×1.2米的實木大板桌。為南端居中兩根圓柱搭配原建拆卸的古建筑門,以靈活隔斷作為升降投影幕布的背景。隨著人們對互動交流活動需求的增長,共享的公共空間在商業場所中越來越重要,人們希望在此停息和交流。在相對開放包容性強的公共空間中設置一處論壇區,既起到聯結各區域的作用,又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放松、互動、交流的空間。這滿足了現代消費者對體驗過程中人與人互動、人與環境互動、人與作品互動的需求。藝術商業空間可以鼓勵消費者主動地去嘗試、去發現、去體驗,從而激發整個傳統空間的活力,使消費者在自主、輕松的環境中接收到商業品牌的文化內涵。
3.3.4茶室
憑借對各個藝術商業空間現狀的調研及以往在同類型空間內活動情景的回憶,不難發現藝術商業空間的功能單一和活動形式空泛。它們沒有為人們提供多樣化的交流空間,也忽略了人們對互動的需求。因此,在本次“覓境”藝術空間的改造設計中,針對這一問題做了重點考慮,增設茶室、小型藝術展廳等功能區。茶室外圍護墻舍棄以往磚土實體墻,改用鋼化玻璃結合實木層架。通過整齊劃一的格子排布,增加了藝術品陳列空間,通過藝術品本身獨特而富有變化的藝術效果起到了精彩的裝飾作用。
3.3.5包廂
包廂設置于原建筑二層,由于二、三進空間的二層結構質量較差,一層結構柱和二層木質樓面均需使用工字鋼做加固處理。考慮到一層層高較高,傳統樓梯的形式難以滿足現在的使用要求,因此重新設計樓梯及下部空間,延長樓梯梯段長度,增加跑數,減小梯段斜率,樓梯下部做枯山水和景觀小品。
3.4福州衣錦坊覓境藝術空間商業化改造的安全和加固
建筑結構以木、磚石為主,加之電線鋪設和廚房明火使用,在缺乏消防設施的前提下,建筑擁有巨大的火災安全隱患。由于內部采用傳統木結構作為支撐,原建筑用水大部分安排在室外,排水通過沿建筑墻角的溝渠順地勢排放到地勢較低的自然水體中,在不影響道路使用的前提下,整棟建筑的用水區域可考慮全部布置在室外區域或將廚房區域內部木結構保護、替換和加固。僅將廚房用水牽至室內,衛生間和盥洗區仍沿用原處。在傳統古民居建筑中,影響使用人群使用體驗的因素有很多,建筑空間尺度、功能分區、濕度、溫度、空氣流通速度和室內外光線照度、建筑中的氣味以及內部環境營造的氛圍都會影響到使用者的體驗感受。溫度、濕度和光照強度等,需要通過技術手段結合當地氣候類型、太陽高度角、人為活動等精確設計。傳統建筑內各功能區的重新定義更有助于對古民居商業化改造的合理利用和針對性保護。
4結語
我們應該繼承傳統空間與自然環境和諧、尊崇自然和生態節能的理念。這種和諧不應該僅僅是體現在單體建筑上,還應該延續到傳統建筑的內部空間。中國傳統建筑設計以其獨特的設計體系已是中國傳統建筑意匠的瑰寶,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曾經遍布全國的傳統建筑空間已經逐步被城市建筑所取代。福州衣錦坊覓境藝術空間的商業改造,不僅僅是商業上和城市形象上的巨大成功,也極大可能的保護和利用了大量珍貴的傳統空間,讓其風采得以在現實中延續。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物保護單位,是城市發展中不可復制和再生的資源,既然要將它們融入到城市的發展歷程,對其保護與更新就應該是動態的。就如吳良鏞先生在菊兒胡同中提出的“有機更新”,即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歷史文化遺產做出的基于城市生成肌理和歷史發展規律的更新方式的探索。“變化是文化和社會的驅動力——所有的東西都會過時——然而它并非需要總是巨變的或是破壞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