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梅
摘 要:課外閱讀,指的是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自主的閱讀活動。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也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經常、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學生只有對閱讀感興趣,并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課外閱讀才能展開并有所收獲。這也是在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興趣;閱讀方法;圖書角;計劃;持久性
對學生閱讀現狀的調查中發現:閱讀興趣單一、閱讀時間少、閱讀習慣差等問題尤為突出。娛樂性閱讀所占比重大。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擬出以下方法。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孩子們只有對閱讀感興趣,從內心深處想去自主閱讀,才能主動去拿起書本,行動起來。以“課內閱讀”來促進“課外閱讀”是個激趣的好方法。在上課時,我會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學生介紹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樣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被激發出來了。我也常常利用精彩、緊張、感人的故事情節來創設懸念,徹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對閱讀自然就有了興趣,主動閱讀就不是難事了。用擴展閱讀的方法,讓閱讀的觸角延伸也是激趣的好方法。如五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主要講植物的形態特征、動物的生活習性、解釋自然現象等,孩子們都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借這個契機,引導孩子們去讀《森林報》《細菌世界歷險記》《昆蟲記》等書籍,用課內閱讀興趣,來刺激課外閱讀實際行動的開展,以實際行動促進課外閱讀能力的提升。這樣的契機在教學過程中廣泛存在,利用好這些契機,長此以往,興趣就能慢慢形成習慣,就能培養學生閱讀的持久性。
二、當好學生閱讀的“引路人”
有了閱讀興趣,更要有好的閱讀方法。如何利用好課堂四十分鐘時間,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當學生閱讀的“引路人”呢?首先,要教會學生根據閱讀的內容選擇“精讀”和“略讀”。對于知識性強的讀物,如想了解《十萬個為什么》就可以略讀;而文學性強的讀物,如《海蒂》語言優美,情感真摯動人,那就可以慢慢品,遇到喜歡的句子甚至可以背下來。當然,在閱讀到生澀的地名以及難懂的歷史簡介時,可以選擇跳過去,不去讀它。這些一點也不會影響到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反而會節約時間。閱讀報刊和雜志,是為了獲取實時信息,所以快速地瀏覽目錄和標題就能達到目的。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精彩的故事可以試著概括一下故事情節;遇到有沒得語言可以摘抄積累;讀到潸然淚下或義憤填膺時,更應及時記錄自己的內心感受。
三、讓圖書角“活起來”
為擴大學生的閱讀面,營造全員閱讀的氛圍,圖書角必須“活起來”。教師在課內教學中延伸出的課外讀物,在班級圖書角都能及時找到。這樣新鮮及時的書籍,學生的閱讀頻率是最高的。此外,從圖書室為學生借閱大量適合小學中段學生閱讀的書籍,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隨時翻閱并建立記錄。讓孩子們推薦自己最愛的一本書,放在圖書角也是個促進課外閱讀的好方法。孩子們每個月投票評選“每月必讀書目”,這也能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引方向。圖書角節約書籍方便,書籍流動性強,學生在借閱后可以共同探討,相互推薦.圖書角“活起來”了,課外閱讀也就“活起來”了。
四、以“計劃”促效率
讓孩子們自己制定具體的“讀書行動計劃”,鼓勵他們利用課后、節假日、寒暑假時間,開展課外閱讀。家庭和學校聯合,深入落實“讀書行動計劃”。學生利用“親子閱讀”20分鐘的時間制定計劃,計劃包括假日書單、每日閱讀量,閱讀感受,并填寫讀書卡片,每日打卡,日積月累孩子們就積累了。閱讀感受可以自己整理,讀完一本書出一個集子,這樣方便自己溫故知新,更方便和同學進行交流。這也是一筆自己的讀書財富。寒暑假也把閱讀習慣堅持下來,會是一筆財富。
五、讓“習慣”常伴閱讀
(一)應用工具書閱讀的習慣。基本的工具書包括一些字典、詞典等。學生在閱讀時要掃清字詞障礙。這個在開始的時候要堅持下來很難,但是效果也是很明顯的,自己查字典的生字,記憶會十分深刻。如果有條件的孩子,還可以借助別的工具書來幫助閱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閱讀積累。
(二)不動筆墨不讀書。有閱讀的欲望并付諸閱讀行動其實只成功了一半。在閱讀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才是閱讀的目的。讀書時圈出優美詞語,畫出使用修辭手法或者感人的句子,可以更好的集中精力,活躍思維,提高讀書的質量,讓讀書有深度,也是加強語言積累的一個好辦法。我們還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了計劃:1.初級要求——能標出優美詞語,畫出優美句子。2.中級要求——會摘抄詞句,能獨立完成閱讀卡片。3.高級要求——會寫讀書筆記。
總之,在提升農村小學中段學生課外閱讀能力時,我們要把握幾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輕松快樂的氛圍是閱讀的基礎;好習慣是閱讀必不可少的伙伴;小的成功是長久閱讀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賀芹.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外閱讀現狀及指導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2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