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先琴
【摘? ? 要】核心素養的提出給歷史教學提供了新目標和新方向。作為一名中學歷史老師深知中學歷史教學改革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我們結合歷史學科的德育優勢和新課標要求,充分運用“思想”和“技術”這兩大助推器,思考如何從核心素養的目標出發,將信息技術有效的與歷史課堂相整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核心素養? 立德樹人? 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4.07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接下來教育將承擔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全面落實教育方針,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繼續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而當今,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也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教育領域的潮流。在中學教育中,歷史課程凝結了人類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概況,內容豐富多彩、知識生動具體,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引領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因此,歷史課程在某種程度上本身就是在追求立德樹人。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當下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推動了歷史教學改革的步伐,為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有效途徑,但在多媒體技術和歷史課堂的整合中容易出現華而不實、零散混亂、重點不清、認識模糊、依賴濫用等問題。
核心素養的培育正好給歷史課堂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提供了一個切入點,給新課程改革提供了新支持和新方向,而且有助于彌補在應試指揮棒下課堂人格教育和能力提升的缺失。這樣,中學生能夠在自然、平實中提升實踐技能,形成積極主動、公平正義、關注現實、充滿愛國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由此,在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和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需要圍繞“立德樹人”設計出“德”“能”“人”齊備的教學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一、創設生動有趣多元健康的學習情境,打破時空限制
歷史課程內容精彩紛呈,囊括中外、通觀古今。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中,準確、健康的歷史信息,杰出的歷史人物、事跡會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并反思和規范自身的言談舉止、思維情感、價值觀念,從而學會如何做人、如何處世,賦有智育和德育的意義。正如歷史教育家趙亞夫所說“為什么要學習歷史?為了學會做人”。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下,歷史的豐富性受到教材的局限,教師只能在講解時簡單擴充,利用黑板、粉筆和口述傳遞信息,學生吸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都較為單一。在引入信息技術后,教師能夠采取多種途徑呈現教學內容,不僅有助于學生拓寬視野,還能讓學生從更深、更廣地了解多重信息,深切地感受歷史的十足韻味和復雜多變,體會到自己思維發展、情感升華的動態過程。如探討西方列強侵華戰爭時,通過聲音、圖像和影像的多媒體技術,動態演示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戰略戰術和攻防路線,能吸引學生興趣和注意力,在愉悅的氛圍中積極學習戰爭進程、作戰意圖和地位意義,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立德樹人的歷史課堂需要這種兼顧智育和德育的多元、健康的學習情境。
二、材料對比,培養公平正義的評判目光
歷史與現實聯系密切,學習歷史就是希望“以古鑒今”、“古為今用”,所以司馬遷修撰《史記》抱著“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的志向,歷史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經驗要為現實社會服務,就需要對過去的人物、事件等進行客觀、公正和全面的解釋和評價。于是,培養學生公平、正義的評判目光是歷史課堂不容忽略的內容。但歷史事物紛繁復雜,不能簡單地被劃分為好或壞,因此教師應當培養學生學會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以一種時代的眼光和客觀的立場去評價史實,借鑒歷史的有益經驗來解決現實困難或疑惑,促成時代感和歷史感的相互交融。
歷史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德育信息,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以音頻視頻的形式展示影響資料,展示歷史的走向,在材料對比中讓學生感悟歷史,走進歷史。幫助學生全面、生動地認識史實,還能容納和展現各家評論觀點,在博采眾長之中獲得啟發、形成思想。如了解新文化運動時,用圖片、視頻的方式介紹馬克思主義在世界和俄國的傳播、實踐情況,學生從中能體會到李大釗傳播先進思想理論的敢為人先、放眼世界的氣魄。借助多媒體技術還原歷史真相,培養公平、正義的評判目光是歷史課堂培育核心素養的一大目標。
三、刪繁就簡,實證史料
在歷史教學中,存在史料大量堆積且與學生生活年代久遠的現狀,根本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而多媒體教學的出現為歷史課程中史料教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大動力和支撐。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媒體教學可以提供許多直觀、生動的教學資源,強化學生對史料的認知和感知。例如,在講授人民必修二專題七第二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會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利與弊,可以相應補充文字、圖片材料,再運用多媒體播放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蘇俄社會的歷史片段,然后讓學生思考:結合當時的國際背景,談一談蘇俄為什么要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緊隨其后再播放國內戰爭結束后蘇俄繼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蘇俄的社會狀況的歷史片段,讓學生身臨其境,形象地感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政策,不是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顯然,通過多媒體展示資料,再加上教師在課堂中多啟發,多誘導,教會學生充分閱讀史料,然后逐層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歸納概括、提煉觀點、得出結論,從而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樹立“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
四、樹立團結創新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學歷史學習的價值引領。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河壯麗的中國牽系每個華夏兒女的心,眾多的仁人志士深切熱愛這片土地,懷揣神圣的責任感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奮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精忠報國”的岳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虎門銷煙的林則徐,開鑿都江堰的李冰父子,致力變法的商鞅,創立民國的孫中山等等,他們的愛國精神和創新進取激勵著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通過學習這些史實,學生會自覺地樹立和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自身的愛國情懷和自強決心。 教師在家國情懷培育的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起到激發學生興趣,主動學習的作用。如學習抗日戰爭時,教師將相關的電影、圖片和文檔等資料,進行剪輯整理制成課件,再根據教學過程呈現《南京大屠殺》的片段和慘絕人寰的歷史圖片,學生身臨其境、義憤填膺,強烈的憎恨日本軍國主義的丑惡行徑,深刻地探討中國遭受屈辱的內外部原因。在學習開國大典時,展示《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和相關圖片,能讓學生明白和平、幸福來之不易,加強對祖國的熱愛和自覺肩負身為中華兒女的責任。用信息技術生動、形象地詮釋團結創新的家國情懷是歷史課堂立德樹人的靈魂。
五、鍛煉合作探究的實踐能力
學生學習歷史不只是掌握歷史知識,熟悉史實歷程,還需要鍛煉技能,發展歷史思維,學會解決問題。這一切光靠老師的傳授、講演是不行的,還需要學生深入課堂共同合作探究,走出課堂聯系現實生活,也就是學生要通過親身實踐的途徑來提升認識能力,完成知識和觀念的內化。傳統的歷史教學課堂,教師占有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處于被動地位,思維狹隘、活動有限,主要是靠老師的講授。但是,信息技術的使用使得歷史課程呈現出新的學習方式,歷史課堂能夠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場所,學生不僅能夠主動提取、利用信息,還能加強與同學、老師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提升歷史素養、自學能力和操作能力。如在學習改革開放時,教師課前安排學生搜集身邊的改革開放資料并提出相應問題,學生搜集到相片、會議記錄、民間故事等,教師協助學生制成相關課件在課堂演示。學生便在解決問題、思考討論和展示自我中充分得到參與,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可見,運用信息技術鍛煉學生合作、探究的實踐能力是歷史課堂核心素養培育的有力渠道,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根據2014年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歷史課程應該“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然而,核心素養不只是一種口號,更是一種強大的動力,如同信息技術一樣能夠給歷史教學帶來革新和活力,促成信息技術與歷史課堂的有效整合,引導學生開啟智慧大門,體驗求知與創造的愉悅,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營造出“德”“能”“人”兼備的歷史課堂。
參考資料
[1]駱郁廷,郭莉.“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及有效機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45-49.
[2]王巧琴.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構成[J].亞太教育,2016(22).
[3]陳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
[4]季芳.聚焦人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江蘇教育研究,2016(32).
[5]張華中.基于中學歷史教學需求的核心素養培養旨要——以時間觀念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5).
[6]朱筱新,方美玲.計算機輔助歷史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胡培紅.論思想政治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D].魯東大學,2013.
[8]張浩.信息技術讓初中歷史課堂更精彩[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6):122-123.
[9]張永潔.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歷史教學[J].考試周刊,2011(23):171.
[10]安玉惠.讓信息技術給歷史插上飛翔的翅膀——信息技術與歷史課堂有效融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0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