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江
【摘? ? 要】隨著當前三農政策的深入,國家在農村教育發展方面重視度逐漸增加,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大,尤其關注農村貧困學生的教育工作展開。本文中我就針對農村教育展開探究,重點談談如何做好農村貧困生的心理疏導工作。
【關鍵詞】農村教育? 貧困生? 心理疏導? 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4.182
眾所周知,雖然當前我國在政治、經濟等一系列方面呈現出騰飛趨勢,但是我國地大人多,且因為地理原因、歷史因素等具體國情較為復雜,各地區實際發展情況和進度大不相同,甚至是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差距。舉例來說,我們當前最為關注的農村和城鎮發展差距問題,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始終圍繞解決“三農”問題給出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并且真正的在政策落實過程中偏向于農村、農民、農業的發展建設,但是由于經濟發展等方面因素的客觀性導致農村地區在很多方面確實存在發展的障礙性,政策只能盡可能的彌補一部分差距,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到弊病的一概免除,實現城鎮和農村的一體化進度建設。所以農村地區在當前的發展進程中還處于明顯的弱勢和落后狀態,而在“三農”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我們也正在因地制宜,重點發展農村的各項事業,本文中我所探討的是“三農”問題中的一項具體內容——農村教育問題,我想從農村當前貧困學生教育方面展開探究,重點在知識教育的基礎上,重點關注農村貧困生的心理成長狀況,針對貧困生的心理疏導展開具體策略探究。
貧困是當前絕大多數農村所面臨的最基本的問題,而因為經濟上的貧困所衍生的一系列問題也導致農村發展形成惡性循環,最為顯著的就是經濟上的貧困導致農民對于教育的認知不足,即使是在當前九年義務教育制度之下,很多農村地區的人們對于孩子上學甚至還存在可有可無的態度,這也就導致貧困地區學生在入學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即使是順利入學,在后期教育過程中往往因為師資、教學資源等一系列的問題導致教育質量的降低。并且除了知識教學之外,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還需要有心靈方面的引導和教育,而對于資源缺乏的農村學校,在學生精神教育方面更是不足。在當前“三農”政策執行過程中,農村文化建設,教育發展是重中之重。本文中我就結合這兩個方面,從當前農村貧困學生入學現狀出發,結合教學實際和心理學內容分析,談談如何從關愛、平等、尊重等角度,做好貧困生心理疏導工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也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奠定堅實的教育基礎。
一、關愛學生,營造溫馨的教育氛圍
對于農村地區的貧困生來說,其缺乏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條件,更多的是缺乏精神上的陶冶,所以在農村貧困生的心理疏導方面,我們先要從散播愛出發,創造一個溫馨的教育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愛,感受到集體的溫馨,進而具有生活的安全感和信心,尊重生命且珍惜生活。 首先,作為教師我們要主動關愛學生,給予學生信心和勇氣。羅素曾說過:“凡是教育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和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者自由的發展。”對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來說,我們更多的是在課堂上展現,那么在基本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關注貧困生特點,多和其展開互動,例如針對不同貧困生的學習狀況,在課堂活動中給其合適的回答機會,讓其融入集體,并且采取鼓勵和表揚為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善意和溫暖,并且通過教師的行動引導其他學生和貧困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進而增加其信心和勇氣。其次,在知識教學之外,作為教師我們要主動關心貧困生的生活。貧困生由于自卑等心理因素影響,在學校中往往呈現出要么不善言談,內向;要么格外張揚,尋求刺激等兩種情況,面對這些基本都是缺乏關愛,害怕被看不起,被傷害的共同特質,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中要無聲無息的給予這些學生關愛,例如關注其學習上的問題,關注其生活中的困難,并且給予一定的解決建議,逐步用愛心感化學生,讓學生對教師敞開心扉,同時也從教師和集體中獲得溫暖,進而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學會享受生活,發現生活的美。
二、注重教育平等,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
學生心理健康,包括了健康個性和人格的發展,尤其是初中階段學生正處在身心快速成長階段,心理敏感且不穩定,所以我們在心理疏導方面更要注重學生健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構建,以平等交流為媒介,塑造學生健康的思維和心理。 首先,在貧困生心理疏導過程中我們的平等應該體現在教學態度的平等上。某些情況下,某些教師往往因為關心則亂,導致對貧困生過度關心,反而導致其心理敏感,產生排斥感,對于教師的價值觀等的輸出采取抵觸情緒。所以平等一定意義上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要刻意區別對待,做到教學要求和態度上的平等,避免貧困生產生被孤立心理。? 其次,在初中教學中,我們要針對貧困生的特性,對其潛移默化的輸出爭取的“三觀”,如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世界,看待他人;樹立遠大的目標,對生活的充滿熱情規劃;經濟上的貧困不代表對于金錢的追求,精神的豐富才是人生的圓滿……總之,讓貧困生成為心靈上的“富人”,從而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永遠充滿正能量。
三、尊重學生,注重學生心志的鞏固
就如上文所講,貧困生往往心理自卑、缺乏安全感,所以任何思想和行為方面的教育,尊重為核心。首先,在農村貧困生心理疏導過程中,要本著尊重學生心理的態度,和學生進行交流。尤其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有自己的想法,開始具備自己的個性,所以在任何問題解決方面,我們不能單憑自身經驗去決斷對錯,而是多聽學生解釋,聽學生的想法,從而順著學生想法,引導其思想的正確性,糾正其中錯誤的部分,從而給予學生心理上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在心理疏導方面,我們也要重點鍛煉貧困生意志的堅定性,所謂“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通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等方式,培養其心志上抵御誘惑的能力,塑造其堅強的個性和心理。
總之,對于農村初中貧困生來說,經濟方面的不足往往會為其帶來精神、心理方面的一系列問題,而心理上的問題最容易被教育者忽略。新時期,素質教育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所以我們更要從心理方面入手,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干預,從而保證農村初中貧困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做到心理和精神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源.農村初中貧困生心理問題成因及疏導策略研究——以浦口區永寧中學為例[D].蘇州大學,2010.
[2]侯完肖.享受生活的快樂? 體驗生命的美麗——管窺農村中學后進生的心理疏導[J].華章,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