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有根
【摘? ? 要】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將生活實際作為出發點,與生活情境結合,為學生提供進行數學實踐的機會,促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能夠享受來自數學學習的樂趣,所以,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是非常必要的。傳統教學顯示出枯燥、乏味的特點,學生已經顯示出一定的排斥情緒,因此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勢在必行,而將數學知識生活化符合新課標以及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師需要重視數學教學過程的生活化,促使教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4.089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需要改變教學觀念,以小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年齡特點為入手點,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促使數學問題生活化,并將其貫穿于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促使小學生能夠利用數學知識懟生活中的問題進行解決?;诖耍疚膶υ谏罨虒W背景下小學數學開展教學的策略進行了探討與分析。
一、教材生活化
小學生能夠理解教材中部分的教學案例,同時對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理論性問題進行回答,然而,教師只是備課,但是不進行授課,學生將無法深入理解概念性以及定理類的知識,那么,教師需要重視在課堂上提升授課的質量。
倘若教師意識到小學生存在個體差異,那么在將教材內容生活化的過程中,就能將知識轉換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進行展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學習,教材的優勢便能得到有效發揮,對學生展示出更強的吸引力,促使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提升,這是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地前提條件。所以,教師需要對我們生活中的案例進行分析,實現對其教學作用的挖掘,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能夠感知有趣的生活素材,為今后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比如,教師為學生教授關于分數方面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借助這樣的案例進行教學:小紅的媽媽在周末去超市購買飲料,小紅的爸爸、媽媽以及小紅自己分別喝了一瓶飲料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二和二分之一,引導學生思考誰剩的飲料最多?這樣的案例素材取自于生活,經過這樣貼近生活的教學案例,教師能夠對教材進行補充,豐富教材內容,提升教學的形象性,在生活重更好地運用數學知識。
二、情境教學
目前,被廣泛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方法是情境教學法,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設出恰當合理的生活場景,利用生活化的數學知識來提升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學生將帶著更加飽滿的熱情開展學習。
在進行數學知識教學時,教學的內容與現實生活場景越接近,那么學生接納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意境豐富的生活場景中往往會顯示出更高漲的學習熱情,想象的空間更廣闊,思維得到有效拓展,對學生求知欲得激發有所幫助。所以,教師需要將生活場景作為出發點,在學生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增加與生活相關的情景進行教學。
比如,教師在為學生們講述關于平均數的知識時,可以將生活中的場景進行導入。周末,小剛和全家人去郊游,一共5個人,郊游時帶的飲料數量為十瓶,那么平均每個家庭成員所能分得的飲料數量為幾瓶?學生被問題吸引并且主動進行思考。
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表現得更加積極,對數學直升機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對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進行強化
從傳統地數學教學課堂中走出來能夠實現對教學渠道的拓寬,學生能夠依據自己所儲備的基礎知識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小學生心智還未成熟,對新鮮的事物表現出更強的好奇心,若是繼續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那么他們會覺得非常枯燥和乏味。教師在將學習任務布置給學生時,學生也只是被動地完成任務,并不會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所以,教師應該帶領學生積極脫離出數學的誤區,強調生活化的教學,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數學知識。那么,教師除了向學生講述教材中的內容之外,還需要充分運用生活中的教材元素,促使學生結合生活素材進行數學知識學習。
比如,教師在教授學生關于比例尺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需要主動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去學校的操場上對樹木影子的高度、旗桿影子的高度等進行測量,再借助比例的知識對其真實長度進行計算。借助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與比例相關的知識,并且對其形成更深的印象,也能夠將比例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制作教學工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得感受教學知識,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以及操作能力。
四、在習題練習中滲透生活化元素,合理運用教材,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
在北京師范大學的教科書中,不難發現熟悉的圖片都來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例如,在一年級的教科書中,“短于長度,短于高度”。在課本里,有幾個孩子站在課桌上的時間比他們的鉛筆和尺子長。老師根據孩子的身高將其排成一行。二年級在公園售票處有排隊的場景。二年級“九加幾”是根據學校運動會的照片拍攝的。場景中,在“20以內”的減法中,主題地圖提供了許多孩子最喜歡的游戲場景,如購買氣球、陷阱、捉迷藏、扔手帕等等。“100以內”的加減口算以一系列學校生活內容(發行新書、聚會、家庭作業評價等)為素材,導致計算問題,使原本比較枯燥的計算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跟隨時代的發展潮流,積極更新教育教學模式,增加與生活場景的聯系。在開展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生活的角度上入手,結合教材內容,在課堂上引入生活化的教學場景,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知識,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更好地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也離不開學生。但是數學教學中往往會模糊數學的生活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數學融入生活可以使引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強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數學教學生活化可以使小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做到學以致用,在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袁淑娣.基于生活化教學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J].小學教學參考,2019(26):94-95.
[2]徐顯芬.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0):253.
[3]胡文芳.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踐策略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9(0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