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勝
摘 要:新課標的推行是我國現代教育的理念發生了轉變,對于初中物理教育來說,提升課堂質量是拓寬學生解題思路的關鍵,也是最為有效的解題方法指導。本文基于九年級物理課堂現狀,重點分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提升課堂質量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方法;新課標理念
引言: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對于初中物理教學也呈現出課堂創新的趨勢,傳統教育模式下的口述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當下時代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而在課堂中適當的融入實驗,已經成為豐富教學內容的主要形式。現代教育更注重教育形式,加強教學的內涵與知識點發掘,而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下一味的知識灌輸,對此,初中物理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才能為解題方法提供思路指導。
一、注重課堂設計、融入物理實驗
物理是一門揭示自然規律的理性學科,其具有邏輯性較強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所在。而傳統的教育模式下,由于“應試”觀念的驅使,教育者往往將“解題”作為教學的基本內容,在課堂上也更加注重知識點的灌輸,未能夠及時的發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大部分的初中物理課堂存在著氣氛不活躍的問題。尤其是九年級的物理課堂中,由于中考在即,指導教師更傾向于對經典例題的復習,忽視學生對學科的興趣活躍度,從另一角度說,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對此,指導教師應加強課堂設計,在課堂中適當的融入一些實驗內容,使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得出結論,加深學習記憶,從而達到更高效的復習效果,進一步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如在初中物理第一課中關于“聲音的現象中”,指導教師可先對這一課題進行提問“你認為的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學生會對這一類開放性問題作出各式各樣的回答,在回答的過程中首先調動了學生的課堂活躍度與積極性,再之,指導教師可通過相關實驗,來進一步說明“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或者在“聲音的傳播介質”教學內容中,指導教師可安排相關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感受聲音是如何傳播的,通過實驗的方式,使學生在關于“聲音現象”的物理題目解答時,能夠不受題目的干擾,得出正確的答案。
二、利用現代教育工具、引入多媒體形式
隨著我國現代科技的發展,多媒體器材作為輔助教學工具已經進入我國中小學課堂中,在實際教學時,指導教師應積極利用相關多媒體器材,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感受物理學科的魅力。如一些不易現場操作的實驗或較為大型的實驗,指導教師可通過相關軟件或PPT課件的形式,讓學生通過投影播放進一步了解實驗的步驟與結果。對于初中階段的物理教學,既是為學生打下良好基礎的黃金時期,又是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科產生濃厚興趣的階段,故初中物理教師不應執泥于傳統教學方法中,應積極建設創設式、啟發式與合作式的教學課堂氛圍。
在教育過程中,指導教師與學生應處于共同探討知識的平等地位,要積極拉近教育關系,減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疏遠感,才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探究欲望。指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對方法的總結,任何教育方法都不能照搬照用,要根據自身班級的實際學習情況來做出適當的調整,才能確有實效。然而對于多媒體器材的應用是十分必要的,如在“光的散射”一課中,利用三棱鏡的確可以折射出七彩光,但由于其實驗的規模較小,無法在課堂中使學生都能觀察到,那么在此時利用多媒體器材展示圖片,就能夠使學生清晰的了解光散射的原理,指導教師也可基于此來進一步的解釋光在散射中的知識點。
三、優化學習記憶方法、拓寬解題思路
由于物理學科的邏輯性較強,故常有人將其理解為“完全理性”的學科,這也是常見的學習誤區之一。物理學科雖然邏輯思維性較強,但在初中學習階段仍有許多知識點需要記憶,并且在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習中,通常是以生活常識為基礎的原理闡述,那么這也就考驗著學生的記憶力,對此就需要一些良好的記憶方法去優化,使學生關于知識的記憶能夠更加牢固。
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對于公式方面的記憶是尤為重要的,如重力公式G=mg,電路公式U=IR等,物理學科中的公式較多,且字母縮寫所替代的內容在不同公式中也具有不同的含義,在學生的記憶過程中就極容易造成混淆的現象,那么在做題的過程中也就難以快速的將所需公式及時的從大腦中“提取”出來,故優化學生的記憶方法是拓寬解題思路的關鍵,這就需要指導教師根據實際教學經驗來督導學生,如睡前回憶法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的加深學習記憶等。
結束語
初中物理的學習過程中,預習與復習非常重要,指導教師要從多個方面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使學生的物理基礎知識學得更加扎實,在解題時才能夠更加準確。初中物理的知識系統性較強,故初中物理教師對學生進行思路導圖式的教學引導十分重要,解題方法的關鍵在于知識與思路,只有把握這兩點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陸清,路永寧,李曉東. 新課標理念下初中物理解題方法指導的策略[J]. 物理教學探討,2008,26(24):15-19.
[2]連應龍. 初中物理教學模式探討[J]. 課程教育研究,2019(3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