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嬋
摘 要:以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細胞器”為例,筆者通過采用概念圖和思維導圖對復雜的教學內容進行構建知識網絡,淺析高中生物教學中概念圖與思維導圖的區別。
關鍵詞:高中生物;概念圖;思維導圖
生物學科一直被認為是理科中的小文科。概念繁雜抽象、知識點分散是生物學科的屬性特點。很多學生由于缺乏科學的方法去構建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對本學科中的概念學習望而生畏。如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細胞器”,此章節概念繁多、內容抽象且重要。因此,很多教師采用概念圖或思維導圖來進行概念教學,不僅幫助學生清楚的辨析學科中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促進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還能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空間感、創造性思維等綜合能力。
概念圖是由J.D.Novak博士提出的一種教學技術。Novak博士將概念圖定“將某一主題的有關概念置于圓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連線將相關的概念或命題連接,連接上標明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希建華,趙國慶等學者認為概念、連線和連接詞是概念圖三個基本的組成結構;概念、命題、交叉連接和層級結構則是概念圖的4個基本圖表特征。
思維導圖是由TonyBuzan發明的一種組織知識、表征知識的工具,是一種用于激發和整理思維的可視化、非線性工具。通過綜合運用色彩、圖形、文字、符號來表述概念之間的層次關系,思維導圖是對制作者思維過程的表現。
筆者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兩者進行比較:1、理論基礎:概念圖是以意義學習、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為主;而思維導圖是除了以意義學習、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外,更重要的是發散思維。2、實現目標:概念圖以建構知識網絡為目標;而思維導圖是以呈現思維過程為目標。3、組成元素:概念圖由概念、命題、交叉連接、層級結構以及節點是概念組成;而思維導圖是由顏色、線條、圖像、聯想想象且節點可以是概念,短語或句子。4、表現形式:概念圖呈現網狀結構,表現形式比較嚴謹;而思維導圖呈現樹狀輻射結構,形式多變化活潑。
事實上,概念圖和思維導圖是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兩種不同的知識可視化方法,以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細胞”為例(學生作業):
通過對比,不難發現兩者的區別:(1)概念圖構建的是一個知識的網絡,而思維導圖展示的是一個思維的過程;(2)在制作過程中,概念圖是先羅列所有概念然后建立聯系,一個概念圖可以有多個主要概念,而思維導圖的制作是從一個中心概念開始,逐步完成整個圖。與概念圖相比,思維導圖有3個優勢:(1)注意的焦點清晰地集中在圖的中央,并以分支上的關鍵詞形式幫助學習者對于學習內容的整體把握和記憶;(2)圖像、色彩的運用有效地刺激了大腦;(3)思維導圖呈現的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在進行頭腦風暴的時候,學習者可以通過思維導圖提高發散思維的能力,并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顧整個思維過程。由此可見,思維導圖作為快速記憶知識的工具,以其強大的將信息加工過程可視化的能力、壓縮提煉信息的能力能較大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
不少調查研究發現,把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引入課堂,思維導圖比概念圖更能有效地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切實地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思維導圖比概念圖更受學生喜愛,更能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合作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因此,思維導圖在教學中有更大的優勢,尤其在生物教學中,有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