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慢文
【摘要】? 近年國家要求在基礎教育系統中加強法治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本中,有關憲法教育的內容比重較大,但師生對憲法教育的價值認識不足,憲法教育的方式過于單調乏味,大家覺得憲法難教又難學。為此,筆者結合憲法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體會簡要談談憲法教育的價值及教育方式方法問題。
【關鍵詞】? 初中階段 道德與法治 憲法教育 價值與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33.2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0-003-020
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中西文化碰撞與交融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貢獻中國智慧,豐富和發展東方文明。然而,伴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產生的“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滋生的“不勞而獲思想”、“啃老族”,以及“北大學生吳謝宇弒母案”、“復旦大學投毒案”等無一不在警示我們——思想道德建設和法治教育任重道遠!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因此,要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首先要增強學生的憲法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加強憲法教育,讓學生學習憲法、認識憲法,體會憲法的價值,提升自己的憲法素養,進而遵守憲法,依法辦事,維護憲法尊嚴。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強化憲法教育的價值
1.提升初中生憲法素養,推進依法治國
中共十八屆四次會議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求提升公民的法治素養。對初中生法治素養的培養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一項重要任務和教學目標要求。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提升學生的憲法素養對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階段,將憲法知識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能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法律知識體系,增強他們的憲法意識,提升憲法素養,崇尚法治,進而有效推進依法治國落到實處。
以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四課第一框題《公民基本義務》教學為例。近年來的教育實踐表明,初中學生義務觀念缺失、責任感缺乏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教育問題。有的學生義務觀念淡薄,只懂得強調自身的權利,不愿盡義務或在盡義務時提出諸多要求;有的學生逐步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追求個人享受,缺少對他人和社會的關懷,更談不上對他人、社會和國家的義務感和責任感。而初中階段正是學生義務觀念和責任感形成的重要時期。《公民基本義務》這一框題全面系統的介紹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應該履行的基本義務,同時體味履行義務對自己、社會和國家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公民意識,形成健全的公民人格,并自覺履行遵守憲法和法律、維護國家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納稅等義務。
2.提升初中生依法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初中階段開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有較強的實踐性。建設法治社會,需特別注意培養并提高廣大初中生依法規范自己行為的能力,以及借助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能力。通過學習憲法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引導學生運用憲法知識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免受非法侵害,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如:對當前香港發生的集會、游行、示威及褻瀆國旗國徽襲警等暴力事件,多數學生缺乏獨立深刻的剖析,人云亦云。因此教師在講述這一問題時,需簡要講述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意識形態的斗爭在一定范圍內將長期存在,對少數藏獨、疆獨、港獨分子勾結海內外敵對分子敵視社會主義、破壞祖國團結統一的行為保持警惕,同時以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三課第一框題《公民基本權利》為理論依據,辯證分析當前香港局勢。
公民有集會、游行、示威的政治權利和自由,但需按法定程序以合法的方式行使,部分香港市民通過集會表達自己的訴求可以理解,但不按法定程序表達訴求,甚至被國內外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褻瀆國旗國徽襲警等則是違法行為,對香港、對國家、對人民的正常生活、對自己的未來都將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在自己不參與此類事件的同時,盡可能給身邊的同學親友講清其利害關系,以實際行動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安全、榮譽、利益的義務。
3.有效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
目前,青少年違法犯罪率依然居高不下,為了保障初中生自身的健康成長,尚需學生內心深處打造一道防護墻,拒絕不良誘惑、違法犯罪等危險思想侵襲內心,從而實現自主發展,健康生活,遠離違法犯罪。如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二課第一框題《堅持依憲治國》,其中講到“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憲法集中體現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憲法的權威關系國家的命運、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違反憲法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1]結合一些違反憲法觸犯刑法的案例,強化憲法教育,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令其深刻地意識到違法所帶來的嚴重后果。這樣能有效降低初中生的違法犯罪率,促進安全校園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憲法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
1.憲法教育方式的實踐性缺失問題
初中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往往僅關注憲法知識內容,卻忽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么一來,學生僅僅在教學層面,來學習和理解憲法知識,卻很少在生活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的憲法知識。加之在道德與法治的日常考試中,憲法知識點較繁瑣,系統性不強。所以,學生僅了解單個憲法條例,卻無法在生活實踐中加以應用,也難以從內心上真正敬仰憲法。
2.應試教育及長期的司法實踐影響
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實行憲法教學時,往往過于關注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憲法運用能力及法治意識的培養。同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由于我國歷史上法治不夠健全,公民法治觀念不強,司法腐敗,甚至教師本身的法治素養不高等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們的憲法教育單調乏味缺乏生命力。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強化憲法教育的方式
1.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優秀的影視劇強化學生對憲法的認知
多媒體教學手段無疑是初中生樂于接受并投入其中的教學方式,優秀的影視劇更能在視覺和心靈上震撼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強化憲法教育時就可以合理利用。可以通過不同國家之間的法律對比,讓學生們直觀了解到中國憲法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如播放紀錄片《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誕生》以及《馬背上的法庭》相關片段,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國憲法是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進而讓初中生對憲法及法律更加敬畏和遵從。
2.通過法庭審判的實例強化學生對法律威嚴和法律效力的認知
法律的實際應用更多的是在法庭上呈現,所以法庭上的實際審判案例無疑對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可以同樣應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將一些經典的庭審案例呈現在道德與法制教育課堂教學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甚至可以組織學生到當地法庭去旁聽,讓他們親自感受法庭的威嚴和神圣,認識法律的“無情”而又不失“公正”,對其道德與法制教育效果更佳,敬畏憲法和法律,進而在日常生活中遵紀守法。
3.憲法課應將理論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進行憲法教學時,教師應將憲法理論知識教育與初中生的生活實踐,或當前的社會現象等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立足生活情境,更深刻地分析憲法問題,并在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進而保護好自己的合法權利。
例如,教師在講解《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時,可以在學生中開展“模擬政協或人大代表”就“環保、住房、交通、網吧、社會實踐”等撰寫提案活動,很好地彰顯了憲法中“權利歸屬人民”的約定。這么一來,學生便會更加理解憲法,尊崇憲法,依憲辦事。
4.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樹立全新的素質教育理念,改進憲法教育方式
憲法教學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并全面覆蓋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因此,道德與法治的科任教師應不斷研習憲法,增強專業素養,提升教學技能,積極改進教學方式,以消除應試教育下的桎梏。具體而言,應立足學生的興趣愛好,視學生的現狀,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對策,不斷創新教學方式,精心設置教學情境。學生在各種情境中,能更充分地明確自身在社會中的權利與義務,樹立憲法意識,嚴格遵守憲法。
四、結語
提升初中生的憲法素養,事關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社會的穩定和全面依法治國目標的實現。因此,作為國家要花大力氣培養打造一支優秀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團隊,建立完善的法治教學系統,以順應新課改的推行;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提升自己的法治素養,秉承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主動嘗試探究創新憲法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強憲法理論與實踐應用教育研究,提升初中生的憲法素養,幫助初中生用法律知識來武裝自己。
[ 參? 考? 文? 獻 ]
[1]朱小蔓.《道德與法治》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下冊[J].2017:20.
[2]楊再榮.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強化憲法教育的價值.教育觀察,2019,8(02):130-131.
[3]張祖濤.《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教材解讀與教學建議[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3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