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覺學習,無論從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看,還是從終身教育、創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十分重要的,現將我平時教學中的有效方法總結如下:一是充分了解學生是高效課堂的前提。二是師生關系融洽,學生主動學習是高效課堂的關鍵。三是教師要彰顯個人魅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這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重點。
關鍵詞:高效課堂;方式方法;師生關系;彰顯魅力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各種理念為開展本課題提供了保障: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因此,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學、討論、思辯等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輔以教師的指導,維持和發展學生內在動力。因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覺學習,無論從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看,還是從終身教育、創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十分重要的,現將我平時教學中的有效方法總結如下:
一、充分了解學生是高效課堂的前提
長期從教高段,每年教師接觸的都是新生,師生之間彼此都很陌生。教師要提高學生的成績,首先要了解學生,而且要盡快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哪個梯度,了解學生的思維動態、了解學生的家庭現狀等。
了解學生的具體做法就是:1.編排座位,設計座次表,表冊中有學生的座位和上學期的期末成績、家庭住址及小組學員情況(誰可以輔導自己的學習、小組內誰可以幫助誰等)。上課都把這個座次表放在講座上,便與課堂上針對性提問和輔導,利用課間休息時間逐個找學生談心,更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個人情況。教師會結合自己對學生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便于制定更加合理的培優轉差輔導方案,對學生進行“人人都有進步”的培優轉差輔導。
二、師生關系融洽,學生主動學習是高效課堂的關鍵
既然是要新街一個教學班,就要讓學生了解老師,適應老師,每年的第一節課,教師上的都是“課前準備課”:首先是教師做自我介紹;然后是讓學生明白自己是畢業班的學生,是學校的大哥哥大姐姐,要在學習上和思想行為上為學弟學妹們做好表率,尤其是面臨畢業升學,所有學習任務重,要有學習的緊迫感和升學的自豪感。其次是簽訂師生約定:1.制定“作息時間表”,內容包括每天幾點起床、洗臉、刷牙;幾點晨讀,晨讀內容是什么;幾點吃早餐;幾點上學;下午回家后,幾點學習?學什么內容,時間怎樣分配等等;晚上幾點休息……并將這張“作息時間表”并且要將這張作息時間表張貼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鞭策自己,這有利于養成良好的習慣,每天遵照執行。2.上課,專心聽講,不開小差,積極發言;3.課堂作業要求:作業要有“美感”,書寫工整、排列整齊。如:計算題安排左右各一道,中間要有適當的間隔,上、下兩道題之間要個4——5排等,一兩天時間,教師要實時把班上的“美感”作業進行展示,開學后短時間內就得規范好學生的書寫,對個別學生沒達到要求的,個別談心、幫助,使全班學生作業都具有“美感”。讓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感到賞心悅目。4.家庭作業,除按照課堂作業要求外,還必須做到前后10分鐘,很多學生做家庭作業,回家就把書和本子拿出來就開始做,做完就完事,這樣效果不好,應該是:做家庭作業前,先用10分鐘時間對當天老師講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梳理,回顧、鞏固,再做作業,作業做完,再用10分鐘時間預習第二天老師要講的內容,預習時盡可能對課本中的省略號部分進行補充,對問好部分內容能夠回答,這樣的家庭作業才有質量,才能達到做作業的效果。
三、教師要彰顯個人魅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這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重點
教師不要局限在自己有“一桶水”的這個水平而停步不前,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總結。平時工作時要做好教學的充分準備:課前準備工作,要做好超過“備課”以外的工作,成竹在胸,要對教學內容熟悉于心,要能用多種方法解答書中的和練習冊上的習題,還要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口頭語言深入淺出地把深奧的數學知識淺顯地介紹給學生,讓學生用以接收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所學知識理解、內化、舉一反三,這才是教學的最高境界。作為一個數學老師,你的大腦就是一個題庫,對每個知識點都要有例題,要會舉例,只有老師能信手拈來,才有更多的信息供你的學生采集、學習、強化訓練……老師還要教會學生一些既定的數學方法:比如,看到0.125就要想到是8分之1,就要想到是12.5%;看到4分之3,就要想到0.75,就要想到75%…………十幾年來為了提高學生計算能力,要求學生不許熟記一些數據,如1?=3.142?=6.283?=9.42……8分之1是0.125,8分之3就是0.375……這樣能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如25.12÷3.14學生一看就知道等于8,因為8?=25.12,還有對分數應用題的教學,讓學生明白:單位“1”是統帥,離了統帥事要壞。就是要強調“單位1”的重要性,找出分數應用題的解題規律:單位“1”的量知道了,用乘法,單位“1”的量不知道,用除法:用已知數量÷對應的分率=單位“1”的量,強調“對應”二字。如:一袋大米遲吃了5分之3,還剩20千克,這袋大米重多少千克?讓學生明白:20千克是剩下的,就要除以剩下的分率(1減5分之3),這才是這袋大米單位“1”的重量。再如:一種商品先提價10%,再降價10%,與原價相比是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或先降價10%在提價10%,與原價相比是降低了還是提高了?縣引導學生舉例計算后得出結論:與原價相比都是降低了。再如: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擴大3倍,表面積擴大多少倍?同樣引導學生通過實例后得出結論:長度擴大a倍,面積擴大a的平方倍,體積擴大a的立方倍。同時,畢業班學生由于1——5年級都學過了一些解題方法,我們應當應到學生加以歸納,讓學生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如:分析法和綜合法,引導他們學會畫一是分析思路圖和綜合思路圖。二是示意圖;三是線段圖等。如:甲、乙、丙三堆煤共重330噸,甲比乙燒12噸,乙比丙的重量比是2:5,問:甲乙丙各有多少噸?如果學生能畫線段圖,就容易解答,否則,要正確解答就有難度。
總之,信息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而小學生在校有限的時間里,只能學到最基礎的知識與技能,更新更多的知識,則有賴于學生今后不斷學習而獲得。因此,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在課后或今后獨立獲取知識,。一次教師要交給學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自主學習方法。畢業班學生已具備基本的思維能力,教師引導有方,學生學習就會大幅度提高,對于小學生,我認為:要培養“數感”,讓學生“感悟”數學,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重于傳授知識,這就是我多年的教學感悟。
參考文獻
[1]尹靜.淺談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117.
[2]劉培學.淺析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2018(30):35-36.
作者簡介:胡倫華(1963.9-),男,四川古藺人,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護家鎮中心小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如何提高畢業班教學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