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宇芳
摘要: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領域的融合,不僅改變著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還促進了教育資源形式的變革,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多元性。在此背景下,教科類影視資源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占據一時之地,其應用不僅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豐富,還可以增強教學效果。在本文中,我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就如何在課堂導入、課堂講解和知識復習等環節應用教科類影視資源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科類影視資源;應用對策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為教科類影視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提供了基礎支撐。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現代信息技術正在與初中地理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靈活地發揮教科類影視資源的作用,豐富教學內容,在導入活動中,引導學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在新知講解中,輔助學生理解知識,借此提升地理教學質量。
一、導入環節應用,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作為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導入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因為導入環節的用時較少,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以明確的目的為引導,結合教學所需,設計有效的學習情境,一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方面使其快速地做好學習準備,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之中,為有效參與新知教學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在創設教學情境的時候,一般會發揮教科類影視資源聲、聲、色等于一體的作用,以極具典型性和新穎性的視頻內容,直奔主題,引導學生自主進入情境,探索新知。以“中國的自然環境”為例,我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之初,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播放了《美麗中國》該紀錄片,通過節選富饒華南、彩云之南、青藏高原、長城以外、龍之疆域、喧鬧海岸等,介紹了中國壯麗的山河,奇趣的動物,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以此在優美的自然景色的吸引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使其在觀看的過程中對中國的自然環境機那里感性的認知,驅使其順利地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
二、講授環節應用,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
知識講授是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組織地理教學活動的重中之重。教師能否在此環節,將地理知識有效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就地理知識而言,其本身就具有抽象性,且教材中所展現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教師仍一味地采取知識灌輸的方式,非但無法使學生扎實理解所學,還會打擊其地理學習性,導致地理教學低效甚至無效。面對這種情況下,我在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融合的過程中,發揮教科類影視資源的作用,實現靜態知識動態展現,抽象知識直觀展現,在打破時空限制的基礎上,以多樣的形式點燃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其在觀看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從而在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理解地理知識,扎實掌握所學,實現地理有效教學。以“新疆維吾爾族自然區的地理概括與區域發展”為例,針對這節課所要講述的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旅游資源”該內容,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立足執教班級的大部分沒有到過新疆,對新疆旅游沒有直觀體驗該現實情況,利用網絡渠道搜集了大量與新疆旅游有關的信息,尤其是科教類影視資源。在新知講授環節,我則結合教學內容,以多媒體播放《航拍中國——新疆》該影視資源,借此創設直觀而形象的情境,使學生在美麗的畫面的引導下,“走進”“天山天池”“魔鬼城”“喀納斯湖”“伊犁河谷”“巴音布魯克草原”,進而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結合教材內容,自主地領會新疆維吾爾族的旅游,輕松地掌握基礎知識。
三、總結環節應用,引導學生鞏固課堂所學
課堂總結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回顧、整理、總結與提煉,其可以幫助學生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實現知識的有效鞏固,為其有效內化所學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有效的課堂總結還可以驅使學生自主地對課堂所學的知識以及自身的學習行為進行反思,進而在自我反思、自我認知的過程中,掌握地理學習方法,提高地理學習水平。以“中國的民族”為例,我在新知講解之后,發現大部分學生感到疲憊,盡管可以掌握基礎知識,但無法產生強烈的感情。針對該情況,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課前早已準備好的《中國少數民族》該紀錄片,選取某些片段,進行整合,以此使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探索藏族、哈尼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之間在血緣上和宗教文化上的相互關系,領略中國少數民族的獨特魅力,從而對中國的少數民族產生興趣,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熱愛之情,同時在視頻的輔助下,在此審視教材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刻理解。
總之,在組織初中地理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立足該課程的教學特點,發揮教科類影視資源的作用,在導入環節引導學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在新知講解環節,幫助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在總結環節,引導學生鞏固所學,從而在學生積極探究的過程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常紅霞.科教類影視資源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8.
[2]趙四美.地理教學中視頻資源的有效運用探析[J].成才之路,2017(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