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欠吉
關鍵詞:應用題;分析能力;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2-0124-01
1.前言
數學的應用題具有非常顯著的引導性。一方面,通過創設應用題,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學科觀念,體味到數學的實用性;另一方面,應用題一般都具備一定的條件和情境,這是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習慣和學習特點的,因為小學生對于抽象的概念比較困惑,對于直觀的形象的場景具有非常高的興趣。因此,很多應用題都會假設一些條件或者場景,就是要讓學生對數學有較高的興趣。同時,在分析和解答應用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這也提升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這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科邏輯思維、運算能力、直觀想象能力都有所提升。
2.注重應用題的分析能力
長久以來,數學教學都過于關注學習結果,而忽略了過程性的分析。因此,很多學生在課堂中,只關注了數學習題的答案,不太關注習題的過程和方法。長期的填鴨式的教學不僅堵塞了學生的思維,還壓制了學生的創造性,使得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愿意思考,不愿意探究,不愿意分析。一場考試下來,很多習題已經在課堂上講過,試題知識變換了一兩個數據或者調換了條件,學生就不知所措,不會解題。這說明學生確實缺乏數學分析能力。針對此類現象教師確實應該探究相應的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題的分析能力。
(1)分析應用題的條件。小學數學的應用題一般都比較簡單,創設題目時,都會營造一定的場景。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如果不會分析應用題的條件,缺乏明確的思維,很容易被應用題中的要素所迷惑。在應用題中,有顯性條件,也有隱性條件,學生不僅要關注顯性條件,還要分析隱性條件,也就是題目中蘊含的一些客觀條件。如應用題給出的數據就屬于顯性條件,而題目中沒有提到的信息,但是在我們學習中學習過的知識、概念、定理等內容,就是隱性條件。
(2)分析應用題的問題。在相同的條件下,應用題也有不同的問題。在指導學生學習應用題的解題方法時,還要關注應用題的問題。題目問的是什么,就回答什么。這當然是基本的要求,此外,還要分析設置問題的目的,并且全面分析問題的內涵。
3.運用導練結合的方法
導學法與練習法相結合,既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教學引導中,教師可以以數學問題導入學習環節,但是在教學導入中,教師可以將數學與生活現象有機融合,增加數學問題的生活趣味。因此,在探索應用題的教學方法時,教師要運用導練結合的方法,啟發學生形成完善的解題思維。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四則混合運算”這部分的應用題時,教師可以創設具有生活情趣的習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練習。以問題導入:小華家里的書房中有3個書架,每個書架都擺放了14本書籍,小華拿走25本,這3個書架一共還剩幾本書?學生開始思考,分析題目中的數據和條件,列出算式:3×14-25=17(本)。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問運算更簡單方法嗎?學生繼續分析,最后找出了更加簡便的算式:15×3-25-3=17(本)。
4.培養學生多樣化思維方法
很多數學應用題都是非常開放的,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不僅要善于分析應用題的條件和數據,還要善于培養學生多樣化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掌握多樣化的解題方式。例如,有一道應用題:小明、小紅、小華擁有的糖果的平均數是15顆,加進小張的糖果數后,四個人的糖果平均數多了2顆,請問小張有幾顆糖果?在解答這道題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題目中的條件:三個人的糖果平均數為15顆,加上小張的糖果平均數加了2顆,由此可得出四人的平均數是15+2=17(顆),四人總數是17×4=68(顆),其他三人的總數為3×14=45(顆),因此,小張的糖果數為68-45=23(顆)。這是一種解題方法,這道題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呢?學生思考后,分析道:加上小張的糖果數,平均數多了2顆,也就是平均每人各加2顆,即總數多了2×4=8(顆),小張的糖果數為15+2×4=23(顆)。
5.小結
綜上所述,數學應用題的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具體學情,抓住學生的學習心態,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并且能夠在學習探究中運用知識,進行創造性思維,正確分析應用題,理解應用題的關鍵點,注重應用題解題方法的傳授,并且及時引導學生將方法運用到實際的解題中,這對于強化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指導性和科學性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思維更加活躍,方法更加多樣化,知識掌握更加扎實,分析應用題的能力更加強。由此可見,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注重應用題的分析和理解,全面思考應用題的條件,不僅能夠提高應用題的解題效率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康世剛. 信息化教育模式在數學素養生成的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