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小李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 教學方式 課堂實效
【中圖分類號】 ?G633.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2-086-01
新課程標準指出“必須重視在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的過程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的過程結合起來”。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要從“教會”向引導學生“會學”轉變,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合理采用靈活、開放、實踐性強的教學方式,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起學習動機,才能真正調動他們的學習潛能,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實效。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以下教學方式,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實效:
一、把活動引入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新課程標準特別重視學生的活動,在很多方面提出了活動建議。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其學習內容與學生有廣泛的聯系,如果讓學生從文字到文字地進行研究,顯然是不能達到教育目的的,所以教師要善于運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采取生動的“活動”教學形式。如開展辯論賽、小主題班會、搶答競賽、角色扮演、智力大比拼、實地調查、走訪座談、模擬現實場景等活動,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從初中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為集體”等開展教學。
二、結合時事實效,激發學生求知欲
許多學生課下聊天,提起香港事件,中美貿易戰等津津樂道,可是一旦上道德與法治課卻興趣不大。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教師只重理論傳授,忽視以時事新聞生動事例提高學生的興趣。時事事例和教材有一定聯系。同時青少年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對國家大事非常關心。因此教師結合時事講道德與法治課更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事,能激發學生愛國之情,如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成功等,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理想前途教育,關心國家命運,關愛自己,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現象,開發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讓學生說出心里話,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多方面、多方位的分析、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三、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實踐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是教學的基本原則,貫徹理論聯系實際,既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目的決定的,也是學生掌握知識認知活動的客觀要求。在教學中精選案例,以例說法,同時以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搜集相應事例,通過討論、質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綜合,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行統一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又一個重要原則,它要求不僅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觀點,并進而轉化到自身的實際行動中,參加社會實踐。我認為應充分利用教材中“運用你的經驗”“探究與分享”等欄目,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在調查的基礎上寫出報告,培養學生責任感,提高實踐能力。比如在講授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四單元的法律內容時,課內引入的法律案例有效拓展了學生的法律知識的深度與廣度,普遍受到學生的歡迎。必要的時候我們還帶學生走出校園,讓學生親身去體驗社會情境:如帶學生到法院看法官審案,親身感受審案的程序及體會法律的威嚴;走訪啟智學校,學生在看到殘疾人健康活潑地生活、學習的情境時,也感受到了政府對殘疾人的關愛及殘疾人的關愛及殘疾兒童自強不息的精神。
這樣,通過參加社會實踐,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既可以充實教學內容,又可以改善教學方法并且提高教學效果。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兩者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現代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多種感覺的刺激,學生獲得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而且,現代多媒體技術的科學性、吸引性和趣味性,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課堂教學實效的提高則是必然的。
五、作業創新,拓展能力
“千篇一律”式的作業,容易使學生形成一種定向、定勢思維,起不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作用,這顯然不能適合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也不符合各層次學生的需求。因此,在布置作業中,應賦予作業“個性化”的特征,讓學生學會寫總結,寫自我感受,同時還把作業延伸到課外,如開展調查活動,訪談活動,設計宣傳標語,設計活動方案等。在講《親情之愛》這一課中,可通過叫學生寫一封給父母的信,并讓父母寫評語的作業活動,以增加其對父母的溝通和理解,促進親子親情。這樣,教師就成為學生完成作業的合作者、資料者和參謀者,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實踐中鞏固知識,深化知識,形成技能,從而使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果不斷提高。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目前運行的軌跡應該不斷的創新,不斷的完善,才能符合時代的發展,適應日益變化的學情,適應不斷改變的課堂。只有如此,學生才有興趣,道德與法治課堂才更有實效,道德與法治教學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 參 ?考 ?文 ?獻 ]
[1]吳一凡主編,《新課程學科實用教學法.初中思想品德》,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2]王金霞主編,《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