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琴
摘要:一直以來,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是教師培養的重點,對于學生學習語文,掌握語文知識有著積極的意義,有助于為學生打開更廣闊的語文天地,使學生獲得心靈上的騰飛。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要看到學生的成長是動態的、是不斷變化的,應時刻反思自己的教學,在時代的影響下,融入新的教學技術,優化學生的閱讀課堂,讓學生獲得更有優質的閱讀環境,掌握閱讀技巧。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學生;理解能力;有效培養
閱讀,不同于語文學習的其他方面,更加注重的是學生情感上的融會貫通,對于學生表達情感、升華思想有著直接的影響,是學生獲得語文方面進步的有力武器。教師在教學中借助有效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理解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呢?引發了教師的積極思考和實踐探索。
一、增添生活元素——豐富學生認知
生活元素對于學生來說,是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確確實實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對于學生學習抽象的課本知識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避免學生出現“空中樓閣”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增添生活元素,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直觀認識,讓學生形成聯系生活理解所學知識的意識。
例如,在學習“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時,筆者為了使學生盡快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創作文章的初衷,有效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體會作者對親身母親和祖國母親的思念之情,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與母親相處的點點滴滴,以此來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愛,增強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感恩之情。學生一開始都有些忸怩,不好意思用語言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筆者便鼓勵學生大膽表達,不要害怕說錯,并向學生分享了古代人是如何回報自己的母親的故事,為學生提供了素材。學生在聆聽筆者的過程中,漸漸放開了自己,紛紛講述了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故事,從身邊小事入手,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感恩和感激之情。接著,筆者又為學生講述了祖國從落后到強大的奮斗史,激發了學生想要保護祖國母親的決心,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之情,使學生樹立了努力學習、報效祖國母親的理想,奠定了學習課文的基礎。這樣,筆者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使學生懂得了語文學習的深刻含義,了解了祖國母親和母親對自己綿延不絕的愛,讓學生與作者之間形成了共鳴,豐富了學生對情感的認知。
二、增添情景元素——加強學生感受
情景元素相對于其他元素而言,更加注重學生的畫面體驗,想要通過動態的場景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強烈的學習感受。教師在教學中增添情景元素,可以幫助學生從枯燥的文字中抽身出來,體會文字動態化后的景象,讓學生在場景中,可以更加貼近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時,筆者為了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春節這一傳統文化,感受春節的熱鬧和春節背后蘊含的意義,推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學生的閱讀感受,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電子白板為學生播放了北京地區過春節的場景,同時還與其他地區慶祝春節的方式進行了對比,以此來凸顯北京春節的特點。學生觀看多媒體電子白板播放的北京春節的視頻后,對北京春節的慶祝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通過對比其他地區慶祝春節,對北京春節的特點有了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筆者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搜集了有關春節的神話故事,使學生了解春節背后蘊含的文化歷史。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后,知道了人們慶祝春節的原因,了解了在春節期間進行的不同的儀式的含義,紛紛表達了對春節的喜愛,對歷史文化的喜愛。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為學生增添情景元素,使學生看到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意識到學無止境,看到了歷史傳統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樹立了文化傳統的意識,體會到了人們慶祝節日的歡樂心情。
三、增添問題元素——促進學生思考
問題元素,是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學習情況和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回答的一種介質。教師在教學中增添問題元素,可以有效避免學生走彎路的情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得語文前進的方向,同時還能推動學生的思考。
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時,筆者為了使學生掌握“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探究“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背后隱藏的深意,意識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能夠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了提問:“賣火柴的小女孩講述了怎樣一件事?你從中學到了什么?如果你路過小女孩身邊,你會為她做什么?假如小女孩來到了現代,你覺得她會受到怎樣的對待?”學生拿到問題后,為了盡快找出問題答案,很快投身文章閱讀中,對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經歷有了一定的認識,看到了小女孩凄慘的生活,體會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富人的冷酷,紛紛表達了對小女孩的同情,認為小女孩如果在自己身邊,自己一定會為她準備食物、衣服,并帶領她學習,鼓勵她知識改變命運,使她能夠在如今幸福的生活中獲得新的發展。同時,學生還對自己如今所擁有的生活表達了感恩之情,認為祖國的強大帶給了我們安穩的生活,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做到少年強,中國強。這樣,筆者通過為學生設問,使學生在學習童話故事時進行了深入思考,對童話故事所蘊含的深意有了清楚的認識,讓學生在思考中看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及給人們生存帶來的迫害,教導學生應珍惜如今的幸福時光。
四、增添實踐元素——提高學生素養
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這就離不開實踐的推動。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實踐元素, 可以使學生由等著教師教變為積極主動學,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探索習慣,可以借助自己的力量來挖掘知識的深意,積淀學習的底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例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筆者為了使學生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幫助學生形成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促使學生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為地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合作,搜集與地球有關的資料,思考作者為什么將文章命名為只有一個地球,以便為學生積累豐富的素材。學生分組后,合作對于地球發展有關的問題進行了搜集,關注了地球污染和地球保護問題,意識到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嚴峻性,紛紛表達了想要做地球小衛士的決心。同時,學生還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了保護地球環境的具體措施,堅定了維護地球衛生安全的信心。筆者對學生的做法予以了肯定,增添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學生在作文創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不僅表達了對地球污染問題的重視,還表達了解決地球污染問題的有效途徑,使得作文充滿了生活性和實用性。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擁有了自主實踐的機會,還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能夠運用自己的力量積極思考問題、解決現實實際了。
總之,本文通過在教學中增添生活、情景、問題、實踐元素,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理解能力的有效培養進行了教學探索,掌握了對學生進行理解能力培養的策略,能夠為其他教師提供有效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段玉霞.主題閱讀,享讀書之趣——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9(23):104+106.
[2]陳云花.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A]. .教師教育論壇(第七輯)[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3.
[3]王國慶. 讓興趣引領學生閱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路向分析[A]. .教育理論研究(第十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1.
[4]衷誠菲.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的策略研究[A]. .教師教育論壇(第六輯)[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