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祁
摘 要:物理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途輕.物理實驗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更是其教學的重要目標.觀察能力的教學意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的觀察方法,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觀察,從而破解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感。
關鍵詞:實驗教學:觀察能力;培養
在物理教學中.如何利用實驗手段,讓學生通過物理現象揭示物理規律,使其由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這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一環。所以在物理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實驗為載體.讓學生獲取物理知識,要實現這一過程,就要千方百計為學生創設觀察的條件。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使其自然而然養成良好的現察習慣,從而循序斷進,逐步形成較強的觀察能力。
一、經歷操作過程,生成觀察體驗,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某種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巨大的動力,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變被動的學習狀態為自發、自覺地學習狀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審時度勢。利用一切機會設置物理情景.給學生創造現察物理現象的機會,使其輕松榆快地在知識的海洋中泛舟、起航。
(一)改演示實驗為動手實驗,激發求知欲望
讓課堂教學生動.妙趣橫生.使學生既學到知識,又得到享受,這是教師所追求的另一堂課的境界,若能做到這一點,可以充分展示一位教師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風格與高超的教學技藝。如何做才能達到呢?
本人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探索,將課堂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動手實驗,或為了說明某個事實再設置一些小實驗,從而將學生的各種感受充分調動起來,達到既學知識,激發興趣,又調動思維和動手的能力的效果。
如在教“自由落體”一節時許多教案上都展示的是教師先后演示金屬片與紙片.紙片和紙團,紙團和金屬片同時下落的情況,目的是引導學生觀察物體下落的快慢,這樣學生只處于被動狀態。如將主動權教給學生是完全有可能的,效果更佳。具體操作如下;課前布置學生準備硬幣,同樣大小不同厚度的兩張紙。課上可以讓學生分別動手做不同情況的比較,這樣學生不僅自己親身體會,而且還可有新的“發現”呢!比如有的學生讓兩張不同厚度的紙豎直下落,結果同時落地,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親身體驗,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訓練了學生的動腦、動手的能力,激發興趣。經過這樣的設計,一堂課下來,學生,教師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完成任務,效果很好。
(二)讓學生結合所學物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去觀察
讓學生僅僅對物理現象產生興趣是不夠的,還要培養學生對生活中各種現象產生觀察的沖動,可結合所學知識,聯系生活中的種種現象,鼓勵學生去觀察、思考。如:在學過光學后,讓學生觀雨后的彩虹顏色分布順序怎樣?海面上、沙漠中的海市蜃樓現象....在學習完圓周運動后帶領學生參觀鐵路轉彎處的鐵軌外高、內低,弄清這樣設計的原理是什么?這無形中,讓學生意識到我們生活在物理世界中,只有善于觀察、思考,才會有新的發現。讓學生時時注意觀察周圍事物的同時.進行思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便能學以致用,使學生能持之以恒地保持良好的觀察習慣。
二、教師畫龍點睛,導引觀察視角,成就嚴謹的觀察品質
學生觀察能力一般較弱,他們往往被五花八門的儀器設備所吸引,不知道關注觀察的要點,所以教師在實驗的過程中,必須告知學生所觀察的內容及正確的觀察方法.
(一)儀器的觀察
對于儀器,首先讓學生整體觀察,使其對儀器獲得大體的印象,以便于區別。螺旋測微器,主體由固定刻度與可動刻度組成。電表主體由刻度盤、接線柱組成。只有對儀器從整體上進行觀察,才能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通過感性認識認真研究儀器的局部,進行必要的綜合觀察,揭開其神秘的面紗,以便于學生下一步更好地掌握儀器的用途和儀器在實驗中正確的使用規則、注意事項。
(二)按實驗過程觀察
大多數物理實驗,使用儀表多,實驗步驟多,要使學生對整個實驗有清晰的印象,教師必須告知學生正確的觀察順序,這就要講清實驗步驟,讓學生嚴格地按照實驗步驟,按部就班,順次觀察。如在做“驗證碰撞中的動量守恒”實驗中,讓學生組裝好儀器之后,進行觀察,首先確定入射球的落點P,先不放被碰小球,讓入射球從斜槽上同一高度處滾下,重復10次,用圓規畫盡可能小的圓,把所有的小球落點圈在里面,圓心就是入射球不碰時的落點P。其次,確定被碰小球與入射小球相碰后各自的落點。把被碰小球放在支柱上,讓入射小球從同一高度滾下,使它們發生正碰,重復10次,仿照上一步驟求出入射小球被碰后落點的平均位置M和被碰小球落點的平均位置N.這樣學生通過順次觀察,對實驗過程了如指掌。為進一步理解實驗原理奠定了基礎。對于實驗過程中的重點、難點、要提醒學生進行重點觀察。為得出結論埋下伏筆。
三、拓展思維視野,聚焦核心素養,提升學科探究的內化和外現
觀察不是孤立的,是與思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嚴密的思考是進行正確觀察的前提條件,正確的觀察則是科學思考的基礎,所以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時要注意觀察和思考相結合,否則就會舍本逐末。應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同時積極主動地根據所觀察的現象進行科學思考,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演示浮力實驗時,學生觀察到石塊放人盛滿水的燒杯時,彈簧秤的讀數變小了,引導學生思考將水換成其它液體時結果怎樣?造成這些結果的原因是什么?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歸納出阿基米德原理,從而引導學生逐步養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觀察能力。
總之,要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并非輕而易舉之事,教師要提醒學生,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有趣的物理現象,要善于觀察,養成習慣,并結合自己的思考,滴水穿石,鍥而不舍,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獲得受益一生的較強的觀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