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明
摘 要:2017年全國高考文綜I卷的第37題的素料來源于王洪橋等人的《長白山高山苔原帶植物群落、土壤、游徑侵蝕對踐踏干擾的響應》論文,研究對象--山地苔原帶位于長白山西坡的核心景區,本題探討山地苔原帶受踐踏干擾影響的植物群落、土壤、流域侵蝕等。
關鍵詞:區域認知;核心素養;干擾;分析。
一、基于區域認知的命題背景分析
長白山其主體是一座休眠火山,高聳的山體使其自然景觀垂直分異發育明顯。氣候、生物和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帶會隨海拔的升高而呈現垂直自然分異。北極圈內的大多數島嶼、北美大陸和亞歐大陸的北部是水平方向上的苔原帶主要分布區。那里緯度高太陽輻射少氣候嚴寒,夏季短暫,冬季漫長多暴風雪,嚴寒的氣候導致那里凍土廣布、沼澤化現象普遍。由于我國絕大部分地區位于中低緯,無法發育平原苔原;因而長白山上發現典型的高山苔原,可以彌補了我國缺失的極地自然景觀類型的缺憾,因此長白山山地苔原帶具有及其重要的科學意義。
長白山苔原帶的生態系統非常脆弱,極易受踐踏干擾的影響。文章以長白山西坡核心景區的苔原帶為研究對象,通過野外樣方調查法和實驗室分析法以探討受踐踏干擾影響的苔原帶游徑的植物群落、土壤、游徑侵蝕等。研究結果表明:苔原帶游徑植物的個體數量和種類相較于草原、森林等植被來說受踐踏干擾程度更大,踐踏干擾會使群落多樣性減少,均勻度下降,而物種優勢度與其他群落不同,其具有不明顯的規律性。
二、基于區域認知的命題立意分析:
隨著教育部啟動新課程改革,學科核心素養研究逐漸從基礎理論轉型到實踐應用階段。高考作為基礎教育的“指揮棒”,2017年全國文綜1卷37題考查充分體現和導向了這一轉型。本題以地理核心素養為主線側重地理學科素養間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立足于“以現實世界的資料和方法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它力求檢測考生在解決真實的復雜的情景時所展現出來的地理學科所具備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人為踐踏即是材料中所說的“干擾”,在人地協調素養思想的滲透中探討人為干擾對苔原帶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意圖反映的是“人對地”的影響。基于人地協調素養思想的滲透,在長白山苔原帶這一特定真實區域情境中強調區域認知和時空綜合的綜合思維的考查。在區域認知(山地的陰陽坡差異、海拔變化)和綜合思維交互中設計一組問題鏈,以期多角度、多層次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這一地理關鍵能力。
2017年全國文綜1卷37題旨在導向高中學地理教學要滲透:以區域認知為載體、以人地關系為主線,貫徹落實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的培養。本題依托長白山苔原帶這一真實情境引導高中地理教學中,區域認知素養培養要以實際區域為背景進行,突出時間分析與區域發展,引導考生通過“觀圖、知地、析因、究理”來認識區域特征與差異,探索解決區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形成因地制宜的區域開發觀念。引導師生堅定區域中的地理要素是融合和疊加的,指導學生從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等角度去訓練和提高綜合思維能力。重視基于真實情景創設復雜且具開放性的問題,分析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區域中自然與人文現象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微觀研究并通過考試,把具體任務與真實、復雜的現實情境相結合,引導考生從地理視角來解釋現實世界中的各種問題,引導學生接近自然、融入社會、走進生活。
三、基于區域認知的解題策略
1、準定位,如本題要準確定位出考察的區位是長白山的山地垂直自然帶高海拔地區。
2、細審題,抓題目中行為動詞的中心詞和限定詞。(1)審設問:注意設問中的設問動詞,即問題的本質。(2)審材料。根據設問,對考題中所展示的大量文字信息進行讀取、篩選,對圖形信息中的圖名、圖例、注記、經緯線等仔細研讀。根據圖文信息全方位搜索與題目相關的所有顯性、隱性信息,并進行科學合理的推斷。如對本題第1問解題時的關鍵點在于文字信息中所提到的“單峰變化規律”,結合圖形信息可知陽坡呈現隨海拔升高植物多樣性減少的斜線變化,故陽坡會受到強烈干擾且干擾部位在2000-2300米處;而陰坡的植物多樣性的峰值2300米處。
3、以區域認知為依托運用綜合思維組織答案內容,書寫答案時要注意幾點:(1)抓住關鍵詞,規范地理語言的表述,盡量使用地理術語來作答;(2)學會運用材料中的信息答題;(3)語言表述力求精準、規范。以本題第4小題為例,從坡面差異入手,明確陰、陽坡之間的面積會隨海拔的升高而減小,從而確定坡面差異對植物多樣性影響表現在使植物多樣性減少;隨海拔的繼續升高,適宜生存的植物種類會減少;陰、陽坡間因坡面差異減小將導致相互的水分和熱量交換作用增強,所以植物多樣性減弱。
總之,面對新材料、新情境派生出的新問題,固有的答案和思維模式已經難于適應。將真實生產、生活中的情景相滲透,運用地理知識、技能和方法去解決復雜多樣的情景問題,已成為近年來各地高考地理試題的主要方式。針對特定問題的解題思維模型,可采取以下策略:①立足材料閱讀分析:尋找所回答問題與圖文材料之間的結合點、隱含的聯系,找到相關線索獲得有用信息并運用這些信息來解決問題。②基于區域時空尺度分析:準確把握區域地圖的各種尺度,在找準區域時空尺度的基礎上,歸納區域時空特征、比較區域之間時空的差異,分析其地理成因、評價人地關系;解答具體問題時要立足于所選區域的時空特征出發,認識問題產生的地理背景,學會因地制宜、因時而異的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③運用綜合思維:運用綜合思維分析區域內各種地理素的相互關系,由因導果或由果溯因來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而推導出自然要素和人文現象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多果多因”的邏輯分析思維。
本文系課題《基于信息技術有效融合下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的研究》(課題批準號:17DTRTL008)和課題《《基于信息技術有效融合下區域地理認知素養培養的研究》(課題批準號:ZXDL-201700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于生軍.“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策略.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
[2]呼霞.體驗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D].延安:延安大學,201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