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麗萍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中聚焦解決模式的應用價值。方法 從本院于2015年2月~2018年6月收治的眾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隨機選擇66例納為試驗對象,并根據其接受護理方案意愿的不同分別分為兩組進行區別護理(常規組:傳統護理;創新組:傳統護理+聚焦解決模式)。而后由臨床觀察小組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好感度與心功能變化情況。結果 創新組患者在上述所有相關指標的數據中均優于常規組患者,且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性質(P<0.05)。其中,兩組患者的護理總好感度分別為72.73%(常規組)和96.97%(創新組)。結論 在傳統性護理的基礎上聯合聚焦解決模式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全方位護理,可在顯著改善其心功能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其對臨床護理工作的好感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聚焦解決模式;急性心肌梗死;奇跡詢問法
前言
臨床專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AMI[1])病發時不僅會出現一系列心功能特征性的心電圖變化,同時還會伴有嚴重程度不一的急性循環功能障礙。與此同時,亦有臨床資料顯示,該疾病的病死率高達30.00%左右,而護理不當則是導致該疾病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配合臨床治療的依從性以進一步優化臨床療效,本文就聚焦解決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剖析,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式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66例從2015年2月~2018年6月于本院接受診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常規組和創新組,每組各33例。其中,常規組男女性患者的比例為20:13;年齡為45~75歲,平均年齡為(52.45±10.15)歲;廣泛前壁梗死16例,間壁梗死10例,下后壁梗死7例;創新組男女性患者的比例為21:12;年齡為46~78歲,平均年齡為(52.49±10.18)歲;廣泛前壁梗死17例,間壁梗死10例,下后壁梗死6例。對比分析一般資料,發現數據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
1.2護理方式
采用傳統護理方式(實時監測患者各項生命指標等)對常規組患者進行護理,而后在此基礎上聯合聚焦解決模式對創新組患者進行護理:
①提前做好準備工作:護理人員應提前根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的適應證與禁忌證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
②建立良好護患關系:護理人員應第一時間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交流,以構建和諧的護患信任關系,并積極主動鼓勵其接受治療,以不斷提高其配合治療的依從性。
③建立現階段目標:通過“奇跡詢問法”為患者制定現階段的預期護理目標,并以此為方向引導患者保持樂觀心態,積極配合治療,令病情實現質的改善。
1.3觀察指標
由臨床觀察小組就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變化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并自制護理好感度評分卡片(得分≧90分為好評;得分≧80分為中評;得分<80分為差評)對兩組患者展開相應的調查活動。
1.4統計學處理
借助SPSS20.0統計學軟件深入分析本研究所有數據,計量資料通過( )表示,以t進行檢驗,并利用卡方值 對比計數資料,若結果顯示為P<0.05,則說明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 護理好感度
經針對性護理后,創新組與常規組患者的護理總好感度分別為96.97%和72.73%,后者低于前者,且兩者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心功能指標
與護理前相比,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均有所改善,且護理前后的心功能指標相關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同時,創新組患者經護理后的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常規組患者,且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性質(P<0.05)。詳見表2: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即因人體長期性心肌缺血所導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壞死癥[2]。部分臨床專家指出,除了采用阿司匹林等常規性藥物控制患者的病情之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亦必不可少。與此同時,李濱等學者經實驗研究發現,傳統性的護理措施僅能起到“隔靴搔癢”的表面作用,并不能夠從真正意義上提高患者接受治療的依從性。而在聚焦解決模式護理中,全面性以及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不僅能夠幫助護理人員快速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同時還能夠不斷強化患者接受治療的信心,進而達到減輕患者治療痛楚和不斷優化治療效果的理想目的。在本文研究中,兩組患者在護理好感度與心功能改善情況的相關數據中均存在統計學差異(創新組均優于常規組,P<0.05),與上述結論一致,亦體現了聚焦解決模式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大應用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文清,陸潁,郝獻芳.聚焦解決模式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中的效果[J].中國醫學工程,2015,23(11):87.
[2]李濱,蘇懷玲,張文媛,等.聚焦解決方案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系統醫學,2018,3(10):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