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軼


摘 要:數學的本質是思維,因此,數學教學就是要想方設法讓學生進入思維的狀態中來。數學課堂教學的關鍵就在新課的引入階段,它為整節課定下了基調。本文結合高中數學新課的引入實踐,探討從類比、實例、歸納、激趣、懸念、復習等六個方面展開新課引入的嘗試與思考。本文對于高中數學課堂中新課的引入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類比;實例;歸納;激趣;懸念;復習
很多學生都覺得數學課是比較沉悶的,沒有像英語課一樣能說能唱,沒有像語文課一樣可以抒發人生感慨,沒有像物理課一樣走向宇宙,沒有像生物課一樣了解萬千世界。的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習起來比較抽象難懂。要讓學生進入數學學習狀態,需要我們創設好引入情境。我們知道,一支婉轉悠揚的樂曲,起調就能吸引人心。一堂生動活潑的數學課也應該如此,應該要有一個很好的引入。這種引入,或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能夠引發學生進入思考狀態,或者促使學生情緒高漲。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入成功了就相當于一節課成功了一半,下面,就結合高中數學教學實踐,探討一下數學新課引入方法。
一、類比:在概念類比中引入新課
對于數學概念,有對比就會有新的感悟,有反差就容易聯想到它們之間的聯系和不同點。特別是對一些相似或者相關的數學概念,在類比中可以實現學習的正向遷移,還能注意到新舊概念的差異,有利于新概念的學習。
如,學習等比數列時,就可以類比等差數列。學生知道等差數列相鄰項的差為定值,那么,相鄰項的比為一個定值時是怎樣的數列呢?這樣很容易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學習過的疊加類比到疊乘推導出通項。再如,講到雙曲線的方程時,可以通過類比橢圓的定義,問又是什么曲線呢?講到二階矩陣及線性變換時,可問:平面上的點對應的是有序實數對,平面內的曲線對應的是方程,那么平面內的圖形變換對應的是什么呢?學生在不斷的比較、類比中就能發現它們的共同特點和性質。
通過類比得到我們想要的課堂學習效果,也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類比——觀察——猜想——證明??茖W史上,很多發明創造都是通過類比得來的,所以對于類比引入新課可以讓學生在思想上更加有創造力。
二、實例:從應用實例中引入新課
很多學生認為數學與實際是脫節的,所以覺得學數學沒有用。通過實際實例的引入,可以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讓學生理解到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人類社會發展需要數學去推動。比如說:在講向量的加法這課時,我引入了抗洪救災的實例。抗洪救災中人民子弟兵奮不顧身的救人場景,讓學生感動不已。其中有一幕讓我們印象深刻:有個村莊20多個人被困在湍急的洪水中,解放軍冒著被洪水沖走的危險開著沖鋒舟去營救?,F在被困群眾剛好在沖鋒舟所在位置的對面,如果沖鋒舟直直的開,能否救出被困群眾?讓學生一下子回到了抗洪救災時的場景,擔心著受困群眾,想要如何救出群眾時,也很自然的引出了平行四邊形法則。
再如:談到對數函數這節課時,可以引入2006年的熊貓燒香病毒事件。它的傳播速度大概以y=2x(x為傳播次數)進行的,僅當時一個月就有300萬臺電腦中毒,那么它經過幾輪的傳播?從而,引出對數函數的定義。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們的數學課不是僅僅教學生解題,更要如何讓學生走進實際生活中的數學。讓數學走向生活,讓數學不再抽象,數學是很實在的莊稼漢。
三、歸納:通過尋找規律引入新課
從特殊到一般,從個別到整體,這是人們常見的認知過程,也是發現真理的主要工具。這也就是一個歸納總結的過程。數學學習中,大量的需要用到歸納法。我們一般都是運用不完全歸納法,通過觀察得出一些猜想,形成一些命題,再想辦法通過證明加以確認。數學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數學家哥德巴赫通過觀察得出的一個命題:大于6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的和,如12=5+7。由于偶數是無窮無盡的,所以,這只是一個命題,其正確性需要證明。我國數學家陳景潤把這一問題的解決推向頂峰,但依然沒有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由此可見,不完全歸納法有助于發現規律,形成猜想,但正確性還需嚴格的推理論證。
比如講數學歸納法這課時,通過多米諾骨牌推倒的過程,讓學生歸納猜想出數歸法所需要的條件。很多時候,我們也可以用不完全歸納法找出規律,再通過數學歸納法給予證明。如計算:,我們可以先引導學生計算,當時,結果分別為,對這些結果整理一下,有,這樣我們就可以猜想得出:
,再根據我們已知的,就有對不對呢?可以再通過數學歸納法給予嚴格的證明。
再比如說,在等差數列中,通過一連串的例子,得到它們的共性的東西,就是后一項和前一項的差為一個定值。再如講幾何概型時,通過撒豆子實驗去歸納出幾何概型的特點。
四、激趣:通過激發興趣來引入新課
沒有什么比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好提高學習效率的了。學習依賴興趣,它能成為動力去促進一個人激發潛能,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每個人都喜歡聽故事,喜歡一些游戲,喜歡幽默輕松的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如學習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時,我為了引出以2為公比的等比數列,我就問學生:你們有吃過蘭州拉面么?大家都說吃過。我又問:你們知道蘭州拉面師傅怎么拉面的么?我們一起來拉面好不好!先和好面,來拉一次,得到2根面條,拉2次,得到4根面條,拉三次,得到8根面條,……,拉n次,得到2n根面條。一邊動作,一邊得到數列,課堂氣氛輕松熱烈。講這個數列的求和,就可以引入一個故事情境:有位同學數學考了150分,回家媽媽要獎勵他200元。他卻說:“媽媽,不要一次給我這么多。你這樣分期獎勵我:第一天獎勵1分錢,第二天獎勵2分錢,第三天獎勵4分錢……依此類推,每天都比前一天翻倍就行,連續獎勵一個月吧!”他媽媽以為這太小兒科了,就答應他了。你們認為,他媽媽能夠兌現承諾嗎?引導學生計算一個月他媽媽要給他的獎勵,才發現原來是一千多萬的天文數字!這樣,學生不僅發現了翻倍的規律是先慢后快,而且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很快就學會了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
五、懸念:在問題懸念中引入新課
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問題引發思考,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才能引發其持續的思考。因此,教學過程其實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通過思考不斷解決問題的思維參與過程。問題懸念往往能夠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形成探索問題的動力。
數學教師應有意識地制造一些問題懸念,而解決懸念必須引入新的知識。如學習定積分的幾何意義時,可按如下設置懸念問題:給出一個鉆石圖片,問鉆石的橫截面積是多少?這時同學們一定會想用以前求面積的方法,但是都無法解決,因為它是曲線圍成的面積。這樣,很自然地,就過渡到了新課內容:定積分的幾何意義。在講n次獨立重復試驗與二項分布時,提出疑問:姚明每次命中率為0.8,請問他10投8中的概率是多少?這樣通過問題懸念來活躍課堂氣氛,學生的熱情被充分地調動,學生有了迫切的探索情緒,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有利的準備。
在上新課時,也可以通過一連串的問題鏈為主線串出知識點,同時也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復習:在復習中引入新課
從已見過的事物聯想到沒有見過的事物,是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的。古人常說的:溫故而知新,就是這種情況。數學學習過程中,其實復習比學習新課還更重要。因為,復習過程中可以消化很多知識點,融會貫通已經學過的知識,形成知識串。同時,在復習過程中,容易尋找到新知識的生發點,為學習新的知識鋪路搭橋。教師在引入新課時要抓住新舊知識兩者之間的聯系,在復習的同時引導學生去思考新知識,這樣可消除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心理。例如:講到二倍角時,通過復習兩角和公式,提出問題:當兩個角相等時,結果是什么?這樣就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很自然過渡到我們要的二倍角。通過提問,就把新的知識點很容易的轉化或者遷移到舊的知識體系之中,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學習效果。
數學學習過程中,每一個知識點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和別的數學知識點、概念、定理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有通過復習才能更好的理順概念之間、知識點之間的各種關系。有的老師以為,復習就是把舊的知識點再講解一遍,這是錯誤的,復習不是炒舊飯,是在新舊知識之間實現融會貫通的思考過程。有效的復習能夠讓學生建立起難以忘懷的知識體系,實現知識之間的邏輯串通,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奠定牢固的基礎。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新課引入應符合新課程理念,要達到激發學生興趣,迅速讓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的目的。本文所述類比、實例、歸納、激趣、懸念、復習等都是很好的新課引入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切忌不要還是以前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永遠都是單刀直入,只言片語,這樣學生的興趣沒了,教師上課就會覺得乏味。只有有意識地參與課堂的設計和建構,上課才會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