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芳
經調查顯示,在現如今的中小學教育教學職務安排中,和其他學科教師相比,語文教師擔任班主任的比例最高,占比約在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間。對于這樣“一身兩任”的特殊角色,許多教師往往會“涇渭分明”,采取兩條平行線的工作路線,認為“丁是丁,卯是卯”,這是身兼兩職的苦差事,認為自己工作量太大,又要教語文,還要育人,苦不堪言。其實,在這兩種角色的擔當中都做得很好,并且在彼此的互動和滲透方面有所建樹與成就的良師或名師不少。“行動即研究”,他們還據此進行了頗有價值與意義的研究,其中最典型、杰出的當推著名的魏書生、李鎮西。
一、“語文教師與班主任角色互動及功能滲透”研究的基本內涵
(一)角色互動
這里的“角色”指同時擔任“語文教學”和“班主任”雙重角色,即“作為語文教師的班主任”和“作為班主任的語文教師”;而“互動”指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使彼此發生作用或變化的過程。“角色互動”則指教師的“語文教學”和“班主任” 的雙重角色在教育教學中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使彼此發生作用或變化的過程。
(二)功能滲透
“功能”指事物或方法發揮的有利的作用或效能。“滲透”指不同的物體交融在一起,比喻某種事物或勢力逐漸進入其他方面。這里的“功能滲透”指“語文教師”和“班主任”這雙重角色各自發揮的有利的作用或效能間相互交融、滲透,以期能達到一種和諧共生、相互促進的狀態。
(三) 語文教師與班主任角色互動及功能滲透的實踐研究
這里指教師在學生的初中階段同時承擔兩個角色,即語文教師和班主任,在具體的教育教學生活中充分發揮各自的效能,并使其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以達到和諧共生、促進自我教育教學實踐更加高效的一項實踐研究。
二、“語文教師與班主任角色互動及功能滲透”的實施策略
(一)班級文化的建設
學校、家庭、社會生活的點點滴滴,對學生道德成長的影響,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超過學校為了學生的道德發展刻意安排的各種“轟轟烈烈”的活動,甚至遠遠超過思想品德課、班會課成套的道理和空洞的說教。從深度上講,學校日常生活中這些司空見慣的教育現象和行為對學生道德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通過日積月累,不知不覺滲入到學生的靈魂深處,使其終身受益。而做班主任的語文教師有著其他學科沒有的巨大優勢,教室就是德育的巨大資源寶庫。比如在教《散步》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帶領孩子們參觀當地文化特色教育基地“忠孝園”,拜孔子像,看二十四孝群像圖。回來以后,全班動手,小組分工合作,歸納整理圖片資料,展示在教室的櫥窗、黑板報、張貼欄上,圍繞“感恩”的主題進行一系列朗誦、主題班會、演講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逐步形成“忠孝行,感恩在”的班級文化氛圍,“今天,你感恩了嗎”這一班級標語蔚然成風。此后,整個班級處處呈現積極向上、陽光健康的風貌。
(二)傳統文化的熏染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號角”早已吹響,立足當下,把握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才是打開傳統文化教育的正確之門。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非常有益。比如“愚公移山”是一個神話,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其體現和弘揚的精神,而不是片面地說它的方法。做班主任的語文教師就更應該起到正面引導作用,甚至可以將語文課拓展延伸到班會課上,就這個問題開展一次辯論賽:新時期,到底要不要發揚“愚公精神”?及時運用語文課和班會課傳播正能量,培養孩子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傳統節日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厚的優秀文化,蘊藏著寶貴的教育資源,是傳承我國文明的重要載體。語文書中有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節日,比如:神話色彩濃厚的春節《本命年的回想》;文化底蘊和民俗民風結合的元宵節;懷鄉祭祖的《清明》;紀念屈原、弘揚愛國的《端午日》;宣揚家庭團結和睦的《十五日望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等,甚至細到二十四節氣申遺。
(三)語文教材的拓展
法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主要心理因素,積極豐富的情感能促進認識進程、意志過程、個性品質的全面發展。比如,以“愛國情懷”為主題的單元教學目標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感受那些愛國人士偉大的人格魅力。在學習“古詩四首”時,我做了大膽嘗試,放開手,讓學生自由發揮,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我,課堂變成他們的舞臺。下面是我上這堂課的構思過程,三大教學目標如下:
一是情感目標:注重學生的愛國思想的教育;二是能力目標: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培養;三是知識目標:詩歌欣賞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有4首詩,恰好一個小組負責一首),組長(學生推薦產生)負責具體分工:第一,搜集作者詳細資料;第二,研究小組成員的綜合能力,具體落實聽、說、讀、寫的分工(指定人員)。然后,正式進入小組競賽階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坐在一起,便于小組合作討論。在“寫“的環節中。各小組派出代表(書寫工整的學生)將詩寫在黑板上,并把認為重要的字詞注上拼音,在全班展示,小組互評出最佳書寫,得1分;在“讀”“ 聽”環節,各小組自由朗讀后,小組討論出詩歌的節奏,達成統一意見后,派小組成員上黑板劃分節奏。接著,開始朗讀,先是個人朗讀, 再是小組整齊讀,學生互相評價,指出各自的不足或值得注意的地方,選出最佳朗讀小組;在展示收集資料成果的環節,學生把搜集的作者資料展示在黑板上,與其他同學資源共享,這一環節能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討論合作的能力,形成資源共享,提高效率的意識。緊接著是最重要的一環——詩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及名句賞析,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發揮集體的智慧。這一環節中,我只是一個引導者稍加點撥、提示,最后明確正確的情感價值觀。
整堂課在深情的《我的中國心》的旋律中結束,孩子們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不僅教會了他們如何分析一首詩歌,還鍛煉了他們聽、說、讀、寫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這堂語文課又何嘗不是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主題班會課呢?
總之,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如能恰當地運用好這些資源,提高學生的文學能力和素養的同時進行德育。將“語文教師”與“班主任”互相嫁接、互相融合,這是教師專業成長實踐的一種新的探討。作為一個具有雙重身份的教育工作者,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將這兩者的角色處理好,是一個值得繼續深入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