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惠
摘要:隨著我國高校教育的不斷進步,高校學生的格局也在進一步更新,在大學期間,如何為高校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如何使學生健康的成長,是我們目前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以廣東民辦本科高校學生現狀為切入點,系統的探究了“三走”活動開展的途徑和促成高校良性體育環境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三走活動;途徑;探索
一、“三走”活動的內容以及開展背景
(一)“三走”活動的內容
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簡稱“三走”。
(二)“三走”活動的開展背景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20年來,我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身體抵抗力較差。在身體機能方面,學生的肺活量、耐力、爆發力等與正常指標相比均有所下降。除此之外,視力不良的現象在大學生之間更是屢見不鮮,有報告指出,大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高達83%。
增強大學生體質、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對于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雖然之前一系列的增加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文件、全國推廣“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等活動,在幫助和促進廣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提高體質健康水平等方面營造了良好氛圍、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同時,由于學生學業壓力、對于互聯網依賴程度的加深、群眾性體育活動載體不足等因素,當前青少年學生特別是大學生群體對于體育鍛煉的自覺意識和重視程度明顯不足,體質狀況和健康素質不容樂觀。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的有關精神,激發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幫助大學生提升身體素質,并從中磨練堅強意志、培養良好品德和拼搏精神,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學聯共同決定,從2014年開始,在全國高校范圍內全面啟動和廣泛開展“三走”相關工作。
二、“三走”活動的主要研究內容
(一)以“三走”為統攬,構筑廣東民辦本科高校體育聯動有效機制。
(二)以全員為目標,倡導全程參與長期堅持。為扎實推進“三走”工作部署要求,發揮試點高校先行探索作用,各校應深入展開實證調研,為合理制定鍛煉方案,創新組織實施方式,激發學生參與意識提供科學依據,切實增強工作的針對性與鍛煉實效。
(三)以活動為載體,拓寬學校“三走”實施路徑。一是打造“三走”與體育教學、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第二課堂校園文相結合的模式。二是建構“三走”自主化、趣味化、時尚化、公益化。
(四)在“互聯網+”時代下,如何以網絡新媒體,構筑鍛煉的宣傳之網,以制度保障構架體育的組織之網,以榜樣典型構建運動的實施之網,全方位、立體化的打造群眾性鍛煉的“網絡”三步曲,從而有效引導大學生自覺參與體育鍛煉。
三、“三走”活動的有效開展途徑
(一)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構建有力的領導結構
有效開展“三走”活動是貫徹落實“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體健康、體魄強健”的具體措施,堅持“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切實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三走”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學校領導班子的積極行為,其積極行為對體育活動參與者的態度產生積極影響。領導應當更加重視高校的體育活動,這樣一來,“三走”活動便可收獲累累碩果。
廣東民辦本科高校在校長的領導指揮下開展“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的主題課外活動,校領導在活動中負責計劃、組織、評價活動;切實發揮校級社團的作用,如校學生會、社團聯合會等,積極開展關于“三走”的體育活動,從橫向和縱向同時組織開展,建立民辦本科高校的體育文化活動網絡,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可供選擇的平臺;活動的開展具體到每一個小型學生組織,由校學生會統籌安排,抓好重點,組織推廣,明確分工,體育類社團主要負責單項運動和特色項目的開展,院系組織和其他社團可多組織體育文化節等形式的活動,承擔課外體育鍛煉、學生體質督促的主角。
(二)加大宣傳力度,改革工作模式
加大體育活動的宣傳力度是促使學生參與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宣傳過程中,著力向學生傳達體質健康的重要性,讓學生樹立鍛煉身體、保持良好身體、心理狀態的重要性。“三走”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宣傳,對工作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一、廣東民辦本科高校可通過講座形式、知識競賽形式等多種渠道進行宣傳,宣傳以樹立健康理念為主題,大力宣傳課外體育活動,通過體育活動的圖片、視頻展示,讓學生切實感受體育活動的魅力,深化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二、以“三走”為主題,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主題班會或者團日活動,學生通過面對面的談論交流或者實際參加團日活動,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三、為激發學生的活動參與積極性,可組織有關體育活動的評選活動,由自我推薦和學生投票選出“體育達人”,對獲獎的同學提供鼓勵和支持,為學生們樹立良好的榜樣,通過榜樣作用,進一步引導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四、讓體育和文藝、公益結合,例如在高校開展公益迷你馬拉松活動,這樣一來,體育活動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們的熱情也就提高了。
(三)建立健全活動機制,發揚高校特色
改善大學生身體素質是一項長期的目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必須堅持長效性與持久性的影響。這就要求本科高校建立完善的活動開展機制,使活動長久的開展下去,才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廣東本科高校可發揮自身特色,如在繼續在高校舉辦全體師生參與的冬季陽光長跑活動,組織和呼吁各基層單位積極參加,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除此之外,對學生的體質測試工作重視起來,通過體質測試反映出來的問題,對學生體質存在的問題進行一一攻克,有計劃地建立健康咨詢和指導系統,對不同學生的不同體質問題提供相應的鍛煉方案。游泳運動會是廣東本科高校的一大特色,可通過傳統和特色的體育項目增強高校的體育盛會的影響力。最后,積極挖掘高校的體育產業文化魅力。
(四)推進協同合作,擴大活動開展范圍
一個系統要想獲得持久的、真正的發展,關鍵在于系統內各個子系統之間所有要素的協同一致,只有這樣,才會形成有序的時空功能結構,最后促使整體的進一步發展。本科高校的校園體育同樣適用于系統論,良好校園體育環境的構建,離不開各項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大學生體質健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實現大學生健康狀況的改善,只通過社團、學校、組織甚至一場運動會就能改變的,這需要學校和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高校各系統要素之間相互協作。“三走”活動起到的是高校系統各要素之間的溝通作用,是諸多因素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各本科高校可充分發揮自身的體育資源優勢,也可通過公益性的志愿服務促進體育群體活動的開展,傳遞體育精神,積極探索高校體育資源優勢,實現和地方經濟產業的互補,一方面彌補了學校資金的不足,另一方面極大的提高了校園體育文化的水平和層次,創造高尚的高校體育環境和氛圍。
四、開展“三走”活動的意義
(一)提高廣東民辦本科高校體育設施的有效利用率
目前廣東民辦本科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基本上可以劃分為4種類型,第一種是基礎課型,基礎課型的教學模式為田徑基礎和其他項目穿插結合;第二種是基礎課和特色項目的結合,也就是游泳、大球類、太極拳等和基礎課結合;第三種是以運動項目分類的選修課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愛好進行自主選擇;最后一種是選修課和特色項目的結合課程。對于本科學校而言,采取的教學模式大多為第三種和第四種。而有效開展“三走”活動,可以大大提高高校內體育場的利用率和體育設備的使用率,一改以前體育設施閑置的狀況,廣東民辦高校的體育場地和各種體育設施都是全天免費開放供學生使用的,而“三走”活動主要是學生自主進行課外活動,學校的相關部門主要起到協調、指導的作用,所以學校的體育設施的使用頻率會大大增加。據調查顯示,廣東部分民辦高校開展了每月一次的中型體育活動,以民辦高校中的院系為單位組織學生參加,由此可以看出,“三走”活動的有效開展,可以大大提高體育設施的有效利用率,同時也營造了活潑輕松的校園體育氛圍。
(二)豐富學生課余活動,拓寬學生的課外活動渠道
就目前情況而言,民辦高校大部分學生的課余時間都是在寢室內玩手機,“三走”活動的有效開展能夠促使學生走出宿舍,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營造人人參與體育活動的濃烈氛圍,最后使之成為一種習慣。廣東民辦本科高校開展體育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每年每學期定期開展運動會;二、高校各社團舉辦豐富多彩的體育群體活動;三、高校集中組織開展體育文化節活動;四、以宿舍、班級為單位的戶外拓展活動。有效開展“三走”活動,將上述活動制度化、經常化,能夠大大豐富學生的課余活動,改變以往回到宿舍打游戲的情況。
(三)增強大學生的體育認知、體育行為、體育意識
大學生日益下降的身體素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目前大學生等體育認知不足,“三走”活動的有效開展,首先增強大學生對體育的認知,體育不只是一門簡單的課程,它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大學生生活之中。“三走”活動以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激發大學生的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以一個人去感染身邊的人,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五、總結語
綜上所述,“三走”活動的有效開展對改善廣東民辦本科高校體育環境具有積極作用,也會對學生體質的健康發揮產生良好影響,“三走”活動的開展充分提高了民辦高校體育設施和體育場地的有效利用率,完善了大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認知,增強了大學生的參與體育活動的行為意識。鑒于“三走”活動的積極影響,廣東民辦本科高校應當確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健全有效的領導機構、加大宣傳力度、更新工作模式、形成活動機制、發展高校特色。為“三走”活動的展開提供良好的便利條件。
參考文獻:
[1]“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共青團中央,等.全國學聯在全國高校聯合開展大學生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J].青少年體育,2014 (2):12.
[2]李小偉.1.2億大學生參與“三走”活動[N].中國教育報,2015-09-21 (3).
[3]周全.論體育環境的組成、結構與特征[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0 (3):26-28,70.
[4]陳家群.論體育環境的生態倫理與人文關懷[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 (4):70-74.
[5]高凱.普通高校構建陽光體育運動長效機制的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5,23 (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