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玲
摘 要:民族地區職業院校要以“人人有學上、個個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為工作目標,把學生資助工作作為育人的一個重要環節,轉變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方法,變單純經濟資助為資助和育人雙管齊下,構建“以需要為原則,以助學為目標,以育人為根本”的資助育人體系,突出精準資助這個關鍵,暢通全員資助這個渠道,抓住資助育人這個核心。
關鍵詞:民族地區;職業院校;資助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論述提出地、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啟動地和湖南省扶貧攻堅主戰場,打好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與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是當前最重大的責任、最艱巨的任務、最緊迫的工作。作為湖南省民族地區唯一一所全日制高等職業院校,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承擔著“教育強州、職教扶貧”的歷史重任,突出“人人有學上、個個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的工作目標,把學生資助工作作為育人的一個重要環節,轉變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方法,變單純經濟資助為資助和育人雙管齊下,構建“以需要為原則,以助學為目標,以育人為根本”的資助育人體系。
一是突出精準資助這個關鍵。幫扶要到位、精準是關鍵。在資助政策制定上,建立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決策制、貧困生建檔及動態管理制、學生民主評議制、資助結果公示制、助后跟蹤教育制等制度,制定出臺《助學金發放管理辦法》《學生資助工作崗位職責》等文件,用完善的制度體系確保有限的經費真正用在貧困學生身上。在資助對象認定上,研究制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完善認定機制,從認定原則、認定范圍、認定方法、認定機構、認定程序等五個方面規范資助對象認定工作標準,特別是采取個人申報、家訪、與扶貧部門數據比對、校內消費及在校表現調查等多種方式,全面收集貧困生資料信息,嚴把貧困學生認定關。目前,1.2萬在籍學生中貧困學生占27.7%,建檔立卡戶子女占16.5%。在資助工作管理上,開發建立“湘西職院貧困生系統”,加強資助管理信息化建設,數據庫可以實現學院多部門數據云端共享,可動態跟蹤掌握學生家庭情況、個性特征、受助情況、資助成效等信息,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準確度,以及后續各類獎助學金分配的匹配度。同時根據學生貧困程度、貧困階段分檔、分時發放資金,確保困難學生在最需要時以最便捷的方式把錢給到他們手上。
二是暢通全員資助這個渠道。按照“政府統籌、部門協作、財政為主、多方籌資”的原則,廣泛爭取資助項目,拓寬資助渠道,擴大資助受益面,構建以國家政策資助為主體,學院和社會愛心資助為補充的“三位一體”資助格局。用好國家資助政策,認真落實國家“獎、貸、助、補、免”等資助政策,建立起從錄取到報名、入學到畢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形成普惠性資助、特困性資助、獎勵性和補償性資助有機結合的“多元混合”資助模式,在評定國家和學院獎、助學金時,堅持對建檔立卡戶及其他特困學生全覆蓋,特別是將助學金全部評為一等。發揮自身資助能力,學院按學費收入4%比例足額提取學生資助工作經費,每年投入學生資助資金2000多萬元,用于貧困學生獎助學金、勤工儉學、臨時救助、減免學費等。從2012年開始,舉全院之力推行“三聯”工作(黨委班子聯系系部,中層干部聯系班級寢室,黨員聯系貧困學生),對貧困生實施精準扶助。2018年,共有366名貧困學生得到黨員領導干部一對一聯系幫扶。激發社會資助熱情,廣泛聯系愛心企業、愛心人士設立獎學金,捐資助學,2018年中華職教社、中國致公黨深圳市委員會、中青寶公司、吉利汽車、大北農集團等愛心團體、企業及個人紛紛慷慨解囊,共發放各類獎學金總額100余萬元,受助學生615人。國家、學院和社會資助三位一體同時發力,對貧困生實現了全覆蓋,緩解了生活壓力,消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
三是抓住資助育人這個核心。資助是手段,目的在育人,學生資助的最終目的在于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使他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和進步的機會。在學生資助工作中,始終堅持育人導向,將育人作為資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長效機制,形成了“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堅持物質幫助與扶志助學相結合,經常做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自立自強的人生態度。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學習,鼓勵他們用知識和技能改變命運。堅持素質教育與品德提升相結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資助育人全過程,在獎學金評選發放中,培養學生創先爭優的奮斗精神。在國家助學金申請發放中,深入開展勵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在勤工助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自強自立精神。堅持日常學習與能力拓展相結合,有計劃地引導和培養貧困生自立自強意識,創新創業能力,組織他們開展素質拓展、感恩誠信、志愿服務等活動,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可持續發展能力。
幫助和支持貧困學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資助一個貧困學生,就成就了一個未來、一個希望,就弘揚了一種社會風尚,傳遞了一種社會真情。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牢記使命,履職擔當,真正做到精準資助、立體關愛,讓教育公平的陽光溫暖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