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 王國慶
摘要:原發性肝癌(PHC)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惡性程度高、預后差,近年來發病率、病死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因此早期檢測、診斷及治療對于臨床研究有著重要作用。PHC血清學標志物可以有效地篩查、診斷疾病狀態,并監測治療效果,具有經濟、便捷、靈敏等特點。本文綜述近年來PHC血清學標志物的最新研究進展,為PHC的診斷提供參考。
關鍵詞:原發性肝癌(PHC);血清學標志物;診斷
原發性肝癌是指原發于肝實質細胞或膽管細胞的腫瘤,其中肝細胞型約占 90%[1]。在我國原發性肝癌主要在病毒性肝炎基礎上發生,在歐美國家常在酒精性肝硬化基礎上發生。其次黃曲霉毒素污染,黃曲霉毒素的代謝產物黃曲霉毒素 B1 有強烈致癌作用。同時飲用水尤其是地面水常被有機致癌物污染,池塘中生長的藍綠藻可污染水源均可能與肝癌有關[1]。原發性肝癌早期缺乏典型癥狀,起病比較隱匿。待臨床癥狀明顯而就診者,大多病情已進入中晚期而失去治療機會,因此解決防治肝癌、提高治療效果和生存率的問題則被凸顯出來,其關鍵環節就是肝癌的早期診斷。
影像學檢查(如 B 超、CT、MRI)的應用為原發性肝癌早期診斷提供了準確且無創的定位技術,但是早期診斷困難,一般發現時腫瘤已發生轉移。而肝臟穿刺病理學檢查在臨床上開展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鑒于原發性肝癌早期臨床表現不特異,在影像學檢查不能明確診斷的情況下,檢測腫瘤標志物是臨床上常用、有效并且無創的診斷方法。
肝癌相關的腫瘤標志物:
1.AFP(甲胎蛋白)
AFP主要在胎兒肝中合成,但當肝細胞發生癌變時,可恢復產生這種蛋白質的功能,而且隨著病情惡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急劇增加,在成人它可以在大約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升高。相關研究提示在部分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AFP可高于正常值,肝細胞功能受到部分影響致使肝細胞產生AFP,其值可高于正常值,但一般患者不會出現明顯的升高。大部分研究亦顯示在肝癌患者中AFP升高較明顯,越是晚期含量越高[2]。
2. CEA(癌胚抗原)
CEA是一種相對分子質量小的糖蛋白,來源于內胚層。由于內胚層來源的腫瘤及內胚層來源以外的腫瘤也普遍存在,在正常人血液中很難測出,在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中陽性率一般較高,而在肝臟及膽道系統惡性腫瘤患者中陽性率次之,但相關文獻顯示當惡性腫瘤發生肝轉移時,其陽性率偏高[3]。通過數據分析,亦可看到單獨測定時,其對肝臟及膽道系統疾病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低,另外在其他消化道腫瘤中如胃癌、結腸腺癌、乳腺癌肺癌等惡性腫瘤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故單獨應用時不能作為癌腫定位診斷的指標[4],但對于腫瘤的復發或轉移敏感性較高,可用于聯合其他腫瘤指標來判斷肝臟及膽道系統的良惡性疾病,或對病情危重程度、術后恢復情況進行評估[5]。
3.憐脂醜基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
GPC3是一種硫酸乙醜肝素糖蛋白,是Piliaetal在1996年發現的新的蛋白聚糖家族新成員。研究顯示GPC3大量表達于胎盤以及胎兒肝臟、肺臟和腎臟,同時GPC3mRNA在肝癌組織中高度表達,這表明GPC3與肝癌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系,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新的肝癌標志物。有報道顯示GPC3在PHC中的表達可能比AFP更早且更敏感,有助于PHC的早期診斷[6]。聯合檢測血清GPC3和AFP可能明顯提高PHC的確診率,特別是對肝臟占位性病變及血清AFP陰性患者的診斷可能具有更大價值。
4.SF(鐵蛋白)
SF為含鐵 離 子 水 溶 性 蛋 白,可 由 肝 臟 合 成,并且肝癌細胞能大量合成和分泌SF。在肝細胞受損時SF被大量合成并釋放到血液中,也就是說對患者血清SF的測定可作為原發性肝癌腫瘤的一個參考指標[7]。戚素銀等研究結果中顯示肝癌患者血清 AF-PL3和SF水平較肝炎組顯著升高,也正說明SF在肝癌中的高度特異性[8]。
5. CA50
CA50是以唾液酸糖酯和唾液酸糖蛋白為主要成分的糖類抗原,在正常成熟組織中含量極少。細胞惡變或壞死時,由于糖基轉化酶失活或某些胚胎期的轉化酶重新被激活引起細胞表面糖類結構的變化,抗原性質改變導致CA50形成。近年研究發現CA50在多種惡性腫瘤特別是消化系統的癌腫中含量很高。關于良、惡性肝病患者血清CA50水平的比較各家報道不一,大多認為原發性肝癌血清CA50水平顯著高于良性肝病,CA50被視作肝癌輔助診斷的一項指標[9-10]。
6. CA199
CA199是胎兒的胰腺、膽囊、肝、腸等組織所分泌的一種低聚糖類腫瘤相關抗原,在消化道腫瘤患者血清中其濃度可明顯增高[11]。相關實驗結果顯示,91.43%的PHC患者在 AFP升高的同時伴有CA199的升高[12],因此AFP聯合CA199 可能提高早期肝癌診斷的準確率。
原發性肝癌早期特異性改變不明顯、進展迅速。很多患者在發現時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手術的最佳時機[13],因此早期診斷對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肝癌標志物較其他早期診斷方法有更早診斷的優勢[14]。研究表明,單一標志物診斷早期肝癌尚有不足,多種血清標志物聯合檢測可提高肝癌早期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15]。
參考文獻:
[1]鄭婧. 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在原發性肝癌中的臨床應用[D].吉林大學,2014.
[2]王洪亮. 腫瘤標志物(AFP、CEA、CA19-9、CA-125)對肝臟及膽道系統良惡性疾病的診斷價值[D].重慶醫科大學,2011.
[3]陳錦隆,易石堅,賀德.膽管癌患者血清CEA,CA-199和CA-242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J].廣東醫學,2008,29(8),1380-1381.
[4]戚素銀,孫澤林,戚曉淵.血清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對早期肝癌診斷的臨床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7,38(08):1092-1094.
[5]何松,沈宜,沈鼎明,等.原發性肝癌血清糖抗原50的檢測及意義[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0,25(4):407- 408.
[6]劉長安,邵玉霞,孫武,等.惡性腫瘤患者血清糖鏈抗原CA 50水平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航天醫藥雜志,2002,4(1):1- 3.
基金項目:吉林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項目(合同號:2017J093)
作者簡介:趙瑩(1984-),女,在讀研究生,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E-mail:1150768691 @ qq. com
通信作者:王國慶(1973-),男,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臨床檢驗診斷學研究,E-mail:4500732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