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薇 涂丹霞
摘 要:基礎教育合作辦學是華中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創新的重要舉措,也是師范大學社會服務職能的具體體現。加強課程建設及管理是合辦學校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環節,也是合辦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落腳點。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辦學校課程建設應堅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完善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促進教育環境現代化。在現階段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前提下,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辦學校課程建設應堅持幾項基本原則:核心性原則、全面性原則、特色化原則、校本化原則。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辦學校課程建設應包含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發展性課程三大領域課程。
關鍵詞:基礎教育;合辦學校;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995(2019)04-0056-03
一、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辦學校課程建設背景
近年來,華中師范大學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開展社會服務,以師范大學的責任和擔當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綜合改革與發展。為了強化學校社會服務職能,促進基礎教育均衡化和持續化發展,華中師范大學成立了基礎教育合作辦學部,堅持“資源共享,深化改革,服務社會,合作共贏”的理念,大力促進基礎教育合作辦學事業的發展。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作辦學是指以華中師范大學的名義對外開展基礎教育合作辦學。合辦學校在協議期內統一以“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或“華中師范大學附屬***”為名,由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作辦學平臺統一管理。基礎教育對外合作辦學是華中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創新的重要舉措,也是師范大學服務社會職能的具體體現。
截止到2018年底,華中師范大學與各地已簽署合作辦學協議60多份,已開學的合辦學校學校有36所。合作區域分布于珠三角地區的廣州、深圳、惠州、汕頭、汕尾、珠海等地,長三角地區的浙江、江蘇等地,以及貴州、云南、海南、福建、河南、湖南、江西、四川、陜西、湖北等省份。華中師范大學所在地——湖北省的武漢、十堰、鄂州、隨州、恩施、荊州、荊門、黃岡、宜昌、襄陽等市也都有合辦學校。合作辦學工作不僅有效地將華中師范大學優良的教育資源轉化為合辦學校發展的動力,還促進了合辦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快速發展,提升了合辦學校的知名度及學校形象,進一步擴大了合辦學校在各合作辦學區域內基礎教育方面的影響力。
課程建設是學校教育質量提高的核心環節,是教育教學改革的落腳點。[1]為了保證合辦學校的高質量發展,切實提高合辦學校的辦學質量,為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作辦學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和支持,本文在對過去五年基礎教育合作辦學工作總結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辦學校課程建設標準。
二、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辦學校課程建設指導思想
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及2014年教育部《關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精神都強調,要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2]正是在此思想的指導下,華中師范大學積極開展合作辦學工作。
(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
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作辦學平臺整體建構合辦學校課程體系,使德育層層深入、有機銜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實于合辦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在研學旅行教育實踐中,合辦學校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合辦學校深入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強化道德教育、社會責任教育、法治教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健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
(二)完善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促進教育環境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國要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處理好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關系,重視教育環境現代化建設,科學、系統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加快課程建設,建立和健全學校、家庭、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以人為本的教育改革價值取向,提出建立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的辦學體制,需要社區、家長和學生的參與。[3]基于此,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作平臺要求各合辦學校結合不同地域的實際,充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紅色資源、文化資源、體育資源、科技資源、國防資源和企事業單位資源七大資源的育人功能,發揮英雄模范人物、名師大家、學術帶頭人等的示范、引領作用和教育作用,充分發揮學校黨、共青團、少先隊組織的育人功能;加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和良性互動,構建各級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街道、社區、鎮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注重培養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等關鍵能力。
三、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辦學校課程建設方案
(一)課程建設與課程改革的背景
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重要載體,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2001年,國務院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啟動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主要目的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2014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統籌小學、初中、高中等學段,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順各學段的育人目標,使其依次遞進、有序過渡;統籌各學科,特別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學科,加強學科的相互配合,發揮綜合育人功能,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統籌課程標準、教材、教學、評價、考試等,全面發揮課程標準的統領作用;統籌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等教育陣地,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強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和社團組織活動的密切聯系,促進家校合作,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科學設計和安排課內外、校內外活動,營造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
為滿足新時代教育現代化建設背景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辦學校重視課程建設。2011年,教育部正式印發了義務教育語文、英語、日語、俄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初中科學、歷史、歷史與社會、地理、藝術、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19門課程標準。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這標志著我國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開始進入核心素養時代。在當前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和提高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背景下,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作辦學課程設置要以素質教育為基礎,全面實施課程設置方案,開齊開足國家課程,開好地方課程,開發校本課程,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落實實驗課和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課程建設方案
1.課程建設基本原則
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辦學校課程建設基本原則包括核心性原則、全面性原則、特色化原則、校本化原則。
第一,核心性原則。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辦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方向,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發展素質教育為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促進人才培養體系的現代化,以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為核心,以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為突破口,構建課程體系。
第二,全面性原則。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辦學校落實“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指導思想,充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紅色資源、文化資源、科技資源、體育資源、國防資源和各類智力資源,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現代化的教育環境。合辦學校按照國家課程體系構建階段學習課程,整體設置和安排必修、選修課程,基礎、拓展課程,學科綜合課程,發展學生全面素養。
第三,特色化原則。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辦學校體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為學生和學校發展提供更多的選擇,促進學生在達到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基本要求基礎上學有所長,促進學校在均衡發展的基礎上辦出特色。[4]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辦學校必須加強對華中師范大學辦學理念的學習,將華中師范大學辦學特色與當地實際情況深度融合,并將華中師范大學“三博”文化課程作為學校必須開設的校本課程之一;加強培養創新能力課程的開發,通過整合的方式,將人工智能、3D打印、機器人、大數據等新科技的體驗與學生學習結合,科學地應用于課程開發;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合理開發和實施場館課程、場所課程、場景課程,推進現代化教育裝備和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建設特色化的學習空間和豐富學習資源。
第四,校本化原則。華中師范大學要求合辦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充分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育德與育心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要求,聯系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及學校培養目標,通過校本開發、校本教研、校本實施,實現國家課程標準校本化實施的體系,建設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發展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2.課程建設結構
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合辦學校課程建設結構應包含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及發展性課程三大領域課程。(1)基礎性課程。合辦學校的基礎性課程是必修課程,以國家課程的內容為主,通過對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來實現國家課程目標,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強調學生基礎學力的提升。[5](2)拓展性課程。合辦學校的拓展性課程也是學生的必修課程,以國家課程基礎學科為主線,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進行知識與能力的拓展,注重學生學科能力、學科素養的培養。(3)發展性課程。合辦學校的發展性課程是選修課程,內容既有符合學習者興趣、特長發展需要的選修課程,又有著力于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綜合實踐活動,體現童心課程的特色性、創新性和綜合性,以實現學生在綜合素養發展基礎上的個性發展,注重學科知識的綜合與聯系,注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
(代薇? 涂丹霞,華中師范大學校友工作與合作發展辦公室,武漢430079)
參考文獻:
[1] 胡定榮.當前中小學課程建設中面臨的八大問題與改進建議[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6(1):6-10.
[2] 周子,楊開山.淺談如何做好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課程建設[J].中國校外教育,2017(4):5-6.
[3] 李煜暉.北京師大二附中文科實驗班的課程設置研究[J].中國教師,2016(22):75-79.
[4] 李臣之.校本課程開發評價:取向與實做[J].課程·教材·教法,2004(5):19-24.
[5] 湯衛紅.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課程設置——清華附小“1+X課程”設置特點探析[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8):33-35.
(責任編輯:夏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