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盼盼
摘要:現階段我國幼兒園開展的親子游戲形式單一、種類少,親子游戲主要以躲貓貓等生活中常見的傳統游戲為主。許多父母不了解親子游戲的重要價值,對親子游戲的態度不夠積極。此外,雖然我園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親子活動的探究,家長有較多的支持幼兒學習及當助教的經驗,但家長參與程度不足、主動性不高,多為被動參與,而且家長對幼兒園創造性游戲知之甚少。我們嘗試通過開展親子創造性游戲活動,探究家長有效參與支持幼兒園親子創造性游戲的互動方法,提高親子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有效參與;創造性游戲;實踐研究
1親子游戲的重要性
腦科學研究表明,0~3歲是大腦發育的敏感期,此時與感覺、知覺、注意、運動控制、言語、閱讀等對應的腦區域發展迅速。需要指出的是,2歲兒童大腦中的突觸數量與成人相當,3歲時是成人的兩倍。到青少年時期,大約一半的突觸會被丟棄或者修剪。可見,大腦會有選擇性地淘汰無用的突觸,所以早期經驗與回應式教養對于兒童的發展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成人與兒童之間能否形成“發球-回球”式的互動,將影響兒童大腦神經元鏈接與大腦構造的形成過程。而親子游戲正是借助“玩耍”的形式,將成人與兒童緊密聯系起來,建立親子回應性互動,從而有助于兒童早期大腦良性結構的塑造。
2幼兒園親子游戲的開展現狀
我們在幼兒園組織開展親子游戲活動時,利用觀察法記錄了本園親子游戲的開展情況。通過觀察記錄和問卷調查,我們發現:(一)幼兒園的組織:重形式輕過程,重熱鬧輕價值。在觀察到的幼兒園親子游戲中,我們發現親子游戲的形式比較豐富,但大多以幼兒之間的互動為主,家長參與較少。這就忽視了親子游戲的價值。(二)家長的參與:家長獲得親子游戲相關支持不足。幼兒園開展親子游戲以展示幼兒園和為更好利用家長資源為目的,沒有根本上從幼兒角度開展親子游戲,幫助家長開展家庭親子游戲。教師自身對親子游戲接觸不多,主要以幼兒園游戲活動為主。并且教師認為游戲在家庭中開展不好,主要是家長素質問題,但沒有給予家長幫助,家長也沒有咨詢相關問題。(三)教師的指導:策略少,成效低。在親子游戲的開展過程中我們發現:一方面因為人數較多,教師通常分身乏術,對指導工作有心無力。另一方面受自身觀念影響,部分教師認為親子游戲只是家長與幼兒之間的游戲,自己不用再參與指導,從而導致親子游戲缺乏成效。(四)幼兒的游戲:主體地位缺失。在觀察中我們發現,親子游戲注重目的性,部分游戲甚至成為家長之間的PK賽,家長全權負責,獨立完成,幼兒成了看客,缺失了親子游戲的主體地位。
3家長有效參與幼兒園親子創造性游戲的實踐
3.1激發幼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親子活動作為一種組織方式簡單、種類豐富多樣的教育形式,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幼兒責任心對于幼兒健全人格的發展,對于社會的和諧穩定進步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去培養幼兒的責任心是最為簡捷有效的教育方式。家長應逐步重視親子活動的實用價值,提高親子活動的使用頻率,了解幼兒責任心的培養意義,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在教育實踐中,家長應多與孩子老師溝通交流,同時通過媒體、書籍、網絡等途徑學習更多有效地親子活動形式,不斷提升和發展自身的教育素質。活動之前,應以孩子的意愿為前提,進行活動形式、材料的選擇,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性與想象力,以奠定互動交流的根基,這樣一來,孩子將由被動變為主動,積極地去參與親子活動。在親子活動過程中,家長應采取激勵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適時、適地、適度地進行鼓勵和表揚,同時,注意肢體語言的表達。
3.2選擇合適的親子活動內容
第一,根據主題活動決定親子活動的內容。如在進行“有趣的動物”這一主題活動時,為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可組織家長和幼兒一起去動物園游玩。動物園里各種各樣的動物,它們有不同的外形,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生活習性,給幼兒一個直觀的認識,在游玩的過程中,幼兒興趣濃厚,主動學習。第二,根據節日開展不同內容的親子活動。如“重陽節”可以邀請爺爺奶奶來參加一些互動游戲活動。而“六一”兒童節可以邀請家長一起來園參加活動,觀看孩子們表演節目,為小朋友慶祝節日。通過活動讓家長和幼兒都感受到節日的快樂,體驗相互的關愛之情。如迎新年慶祝活動,幼兒園邀請家長來幼兒園,參加幼兒園的慶祝活動,讓家長觀看幼兒的表演,并共同參與教師組織的游戲,踩氣球、摸寶寶等,與幼兒同樂。通過活動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以及幼兒園的教育方法和內容,同時讓家長感受節日氣氛以及與幼兒共同游戲的快樂。
3.3充分挖掘家長教育資源,提升家長教育能力及教育理念的更新
第一,建立家長助教團,以點帶面引領家長積極參與到班級親子活動。期初各班級召開家長會,本著充分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根據不同行業、受教育水平、能力差異等因素組建班級家長助教團,家長助教團的人數按照各班級需要控制在5-6人之內,可以有教師代表、全職媽媽、公務員等等盡量發動爸爸積極加入。成立家長助教團不僅邀請家長參與班級親子活動討論,嘗試創設游戲環境、設計游戲環節、組織和評價游戲活動等而且賦予家長活動決定權、參與權激發家長自豪感與成就感。第二,借助班級Q群、微信群等現代信息技術平臺加強家長間溝通聯系。21世紀是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也是網絡高速發展時代,互聯網、多媒體進入千家萬戶。為了順應高速發展的時代潮流,各班級相應創建了班級Q群、微信群,借助這些現代信息技術交流平臺加強了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學習和聯系。同時在Q群、微信群上教師對家長提出的困惑及時予以答疑解惑和具體指導,讓家長更加關注班級親子活動的開展,提高情感黏性,增強家校間的互動性,形成家園合力、協同教育。
3.4推動親子游戲過程中家長及家園互動情況的轉變
在推動親子游戲過程中家長逐漸轉變對游戲和親子游戲的認識,經歷了把幼兒的游戲和與幼兒游戲當作“瞎玩”,把親子游戲看作是家長傳遞知識的工具,家長管理游戲代替玩游戲,最后家長能把幼兒當作獨立的個體,尊重幼兒,平等、民主的與幼兒交往。愿意花時間陪幼兒,在具體互動中也不以沒有時間,沒有精力為借口。家長的親子游戲意識經歷了認為和孩子游戲占用時間、花費精力,排斥游戲;隨時隨地和孩子游戲,接受游戲,最終調整游戲策略,提高游戲技巧,享受與孩子游戲的樂趣。整個親子游戲活動的開展都是依據當下遇到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保證了家園共育及時、有效;在推動親子游戲中各種策略的靈活應用促進家園共育形式的多樣化;隨著活動的開展,教師和家長不僅有更多的時間而且有多的平臺進行交流,這種不限時間、地點的互動有利于家長和教師更有深度的交流。從及時、有效、多樣化、有深度的家園共育中家長逐漸轉變對家園共育的認識,積極主動參與家園互動中。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親子活動是發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種特殊活動,它通過父母親昵地與孩子接觸,讓孩子主宰活動過程,使孩子感到有趣、快樂,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發展身心。實踐探索表明“家長有效參與幼兒園親子創造性游戲”是可行的,有價值的。今后我們將繼續挖掘家長教育資源,豐富親子創造性游戲內容,在不斷反思、調整、再反思的過程中,提高家長科學育兒水平,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