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璇
摘要:舞蹈藝術是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途徑,在激勵人們投身革命戰爭、勇奪革命勝利和國家建設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脫貧奔小康、奮進中國夢的新時代,舞蹈藝術的重要作用同樣非常重要。
關鍵詞:舞蹈藝術;紅色文化;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當代文藝更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總書記的話,為當代文藝創作指明了方向。在我們萬眾一心、共追中國夢的新時代,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意義尤其重大。那么,舞蹈藝術作為當代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如何發揮好自身應有的作用呢?
一、繼承和發揚光榮傳統,把紅色文化作為舞蹈藝術表現的主要內容
“所謂紅色文藝,主要是指那些以我黨在民族解放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紅色歷程為創作素材而形成的藝術作品,其中廣受人民大眾喜愛的傳承已久的經典文藝作品,常被簡稱為紅色經典,……記錄革命歷程、謳歌當代路線的作品成為我國文藝百花園中最值得珍視的寶貴財富”。回顧我國的舞蹈發展史,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的舞蹈作品,始終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紅色舞蹈的先驅者李伯釗就在紅軍長征途中創作了《打騎兵舞》,以此來歌頌紅軍戰士面對艱難,毫不退縮、頑強奮戰的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極大地鼓舞了紅軍戰士的革命斗志;被稱為紅色舞蹈拓荒人的吳曉幫則從抗日戰爭初期開始,先后編創了同名舞蹈《義勇軍進行曲》、《游擊隊之歌》《大刀進行曲》等舞蹈作品,呼吁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團結抗戰,以挽救中華民族于水火之中;新中國成立以后,《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紅梅贊》《草原兒女》,《沂蒙頌》《閃閃的紅星》,以及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等作品,從不同角度,熱情謳歌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建設新中國所進行的英勇抗爭和艱苦努力。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就是緊扣時代脈搏、反映時代精神、推動時代進步。其根本內涵是凝聚在國家和民族靈魂深處的閃光點,是中國人民世世代代的傳承之根和立足之本。從中可以看到,舞蹈藝術對于傳播紅色文化、歌頌英雄精神、唱好主旋律,塑好民族魂,并以此來激昂革命斗志,作用何等巨大。
二、進入新時代,傳承紅色文化的舞蹈藝術要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近百年的革命斗爭史中,書寫了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革命英雄史詩。其中所展現出民族精神,激勵了千千萬萬個中華兒女為了革命而赴湯蹈火、前赴后繼,并最終形成了以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和焦裕祿精神等為代表的的中國革命精神。如今,我們進入新時代,形勢和任務變化了,但是,我們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的根本要求沒有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英雄”。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我們的舞蹈藝術承擔起謳歌時代英雄,激勵人們奮進新時代的歷史重任。
在這個奮斗歷程中,各行各業涌現出了一大批攻堅破難、銳意進取的先進模范。有團結拼搏、勇攀高峰的女排精神,有自強不息、協作創新的航天精神,有崇尚正義、不怕犧牲的維和精神,有精益專注、敬業創新的工匠精神等;有兩彈元勛代表于敏、程開甲,有護島英雄王繼才、王仕花夫婦,有新時期縣委書記的榜樣谷文昌、王伯祥,有緝毒英雄吳光林、柯占軍等,這些都是舞蹈藝術應該謳歌的典型。為此,舞蹈藝術就要緊扣時代、貼近生活,把英雄人物和英雄精神作為重要的表達內容,去創作出一部部膾炙人口、感人至深的優秀舞蹈作品。只有這樣,舞蹈藝術才能無愧于時代,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這方面,青年舞蹈家李倩贊美女兵形象的舞蹈《女排長》和《靶場女兵》以及青年舞蹈家邱輝的《士兵假日》、楊佳佳《最后的微笑》等都做了有益的嘗試;特別是楊佳佳的兒童舞劇《紅色少年》巧妙地將紅五星、紅領巾和五星紅旗所代表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有機融合,用獨特的舞蹈語匯表現我們黨近百年的的光輝歷程,取得了極大地成功。
三、傳承紅色文化,舞蹈藝術要揚長避短、發揮好自身優勢
盡管舞蹈藝術是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但是,除了生活舞蹈與人們較為接近以外,作為藝術舞蹈的表現形式,與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尚有一定距離。特別是在藝術形式日趨多元化的今天,各種“快餐藝術”給人們帶來的沖擊越來越大。所以,作為“陽春白雪”的舞蹈藝術就應該“主動出擊”、揚長避短,用自身的獨特優勢,去占據舞臺藝術的一席之地。
舞蹈藝術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其強烈的抒情性。表演者往往是通過自身形體的律動性、象征性變化來表達主題、抒發情感,具有鮮明的審美藝術特性。而表演者通過專業訓練所形成的身姿、身段、身韻,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其變化多端、行云流水般的動作表演,帶給觀眾的是由外表到內在、由淺表到深層、由形體到神韻的靈魂沖擊。因此,觀眾所享受到的不僅僅是感官的審美,更是情感的體驗和共鳴。比如,觀《紅梅贊》,我們看到了表演者的藍衣黑裙和紅色圍巾,更看到了英勇無畏、視死如歸的革命豪情;觀《沂蒙頌》,我們看到了表演者優美的舞姿和流暢的動作,更看到了無私無畏、充滿大愛的革命情感。
舞蹈藝術和音樂是一對孿生姐妹,但音樂的傳播能力、速度和普及程度無疑更勝一籌。因此,舞蹈作品的編創者應該善于“走捷徑”,主動“攀親戚”,充分利用紅色歌曲推廣面廣、人民群眾耳熟能詳的特點,為這些優美的旋律編配合理的、準確的、最能表達歌曲含義的舞蹈動作,以此來帶動人們接受舞蹈、喜愛舞蹈、欣賞舞蹈,在歌曲和舞蹈的雙重帶動下,讓紅色文化深入人心,代代相傳。
四、結論
綜上所述,舞蹈藝術一直是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途徑,進入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充分發揮好舞蹈藝術的這一功能,讓紅色文化成為激勵我們脫貧奔小康、奮進中國夢的核心和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