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笑梅
摘 要:學生將來究竟會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是否可以造福社會,為國家建設做出貢獻,僅僅依靠文化知識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它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增加對學生品德的培養,個性的塑造。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別具一格的個性風格,這些都是教育工作因材施教的資源。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多的是關注學生掌握教材層面的知識,在形式的設計上千篇一律,沒有學生針對性的內容,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揮空間。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對學生的德育,思想感情的熏陶乃至個性化的培養無疑是具有深遠影響的,這正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新課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
語文教育不同于其它學科的學習,由于其內容的廣泛性和思想內涵的深度讓相應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大的拓展范圍。教師的教學工作的開展也不再只是單一的立足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而是要把學生的心理健康、興趣、價值觀以及審美情趣等的因素也適當的融入其中。缺乏個性的教學難以讓學生的頭腦變得靈活,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也經常表現得不知所措。教育工作者的個性化教學必需做到和學生心貼心的交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在互相溝通中達到啟迪學生的心智,開導出學生的優秀品德的效果。
一、運用不同學習方式,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學生的學習活動能否順利開展離不開教師的教學方法根據實際情況適時的做出調整,過去的語文教育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要求主要強調的是學生認真聽講,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相關問題,以及完成正常的教學規定的任務。不可否認,上述的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分工設計還是經過了長期的實踐總結而來,對于學生基礎層面知識的掌握學習無疑是有很大幫助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按照既定的程序來進行教學安排,導致了學生的學習只能夠拘泥于某一種固定的框架結構的限制,沒有什么創意可言,自然更談不上學生的個性化素質的鍛煉。語文教材上的文章盡管表面上看起來內容是不變的,然而每一個人由于自己的生活閱歷、文化素養等等不同差異導致了他們對于文本的解讀也是千差萬別。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工作需要綜合學生的鮮明個性來進行,并且在具體操作上盡最大努力使學生的學習超越文本,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和獨到見解。在執行的過程中則要把學生分為不同類型,靈活運用多種方式加深理解和認識,引入全新的思想來達到更加多元化的解讀。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桃花心木》是一篇寓意深刻和富有哲理的散文,它對小學生有著很強的教育意義。在學生的一般印象中,種植花草樹木更多的是體驗到播種、澆水、施肥和看著植物一天天生長的樂趣。這篇文章的立意和視角顯然不滿足于這些普通的論述,它揭示出了我們人生經歷中會遇到許多磨難和逆境,在面對這些失意的時候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去解放自己,讓人生重新煥發出生機。文中這樣寫道,種樹不是種菜或者種糧食作物,是百年的基業。因此種植桃花心木的人選擇了一種模擬自然條件下的培育方式,讓桃花心木在生長中自己去尋找水源和養分,把根扎到土壤的深處,當暴風雨來臨的時候能經受住考驗,頑強的生存下去。這一段文字點明了全文的主題思想,作者的啟示也由此而來。教師可以以此為依據,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演變出各式各樣的學習探索活動。有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好,這類學生可以講解出一番或深奧或淺顯的道理。在這當中教師也作一些點評,指出人生好比桃花心木生長的百年,每個階段的不同經歷猶如桃花心木每天遇到的有時和風細雨有時暴雨狂風的各類遭遇,為什么有的樹苗活了下來,而有的最終枯萎。還有一部分學生擅長寫作文,教師可以讓他們延伸思維,用寫作的形式把自己的感想用筆記錄下來。甚至還可以繼續借題發揮,讓學生學習作者談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簡單和樸素的現象中,發現了什么人生的真諦,進而豐富情感體驗。
二、設置相關疑問懸念,啟發學生探索鉆研
語文知識的探究性很強,學生在既定的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師的教學要促進學生的標新立異的思想和能力被喚發出來,需要有產生這種意識的土壤,在教材的字里行間中捕捉到許多問題和質疑就是一個最為直接的途徑。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教師和學生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大家都以參與者的心態來交流和分析,在懸念和疑問的驅使下把學習思維延伸到全新的領域。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魯濱孫漂流記》是一篇富有想象意味的文章,故事本身也充滿了作者的新奇思想。它虛構了一個人在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遭遇和在這當中的許多不可思議的舉動,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了空間,以文本為依托可以假定出許多學生的疑惑以及未知的懸念。這篇文章是從一個大的故事中整理歸納而來,文中省略了大量的原本記錄的事件,恰好為學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自由發揮的余地。比如在課文的開頭,主人公和同伴們乘船前往美洲的途中遇到惡劣天氣,大部分船員死在海里,只有魯濱孫一個人幸免遇難,死里逃生來到了荒島上。海上遇險的經歷同樣是一個人的冒險故事,小學生的獵奇心理都很強。根據這些已知的線索,教師可以向學生們發問:作者在乘船在海上前往美洲途中,有哪些有趣的見聞,在海上遇到大風把把船吹翻的情況下,為什么那么多的船都死了,只有魯濱孫活了下來?他是怎樣和這些困難作斗爭的?我們可以揣摩一下當事人的心理活動處于一種什么狀態?······這些都為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制造了無窮無盡的思索話題。
三、結束語
小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的初始階段,他們的性格和思想意識的形成也與周圍教育環境氛圍有著密切的聯系。教育工作者要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把學生的各個方面的潛能充分開發出來,進行正確合理的引導,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胡蓉華.實施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探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5):28.
[2]普風玲.試析如何實施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13):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