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輕
摘 要:經過一些觀察發現,很多初中階段的學生對美術課程興趣不高的主要緣由在于,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獨立作畫和創作的難度很大。而且他們獨自完成的作品若是得不到教師的肯定,便容易產生出挫敗感,長此以往,一旦惡性循環下去,對初中階段學生的后續學習美術不利。美術課程所在的意義是要培養學生的美感以及欣賞能力,提高學生個人的綜合素質能力,因此并不是說美術雖然不是學生初中階段的主要學習科目,但是其重要性也是需要引起學生重視的。
關鍵詞:多樣化教學;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多媒體教學;討論式教學
美術課堂和其他學科課堂教學都是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進行指引的,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式對于加強美術的教學成果,提高美術教學課堂中的教學質量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等各個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傳統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而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能減輕教師的課堂教學壓力,提高課堂學生的學習效率。美術需要傳達出的是美感以及欣賞美的能力,這些都不能是僅僅依靠口口相傳可以達到的,需要通過其他方式展示出來,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一、生活化教學,增加美術實踐
學習知識的目的都是要應用于生活中,因此學習美術知識最終也是需要學生能夠將此運用到生活中去。但是由于課本中的知識都比較書面語,因此學生很難將此與日常生活相聯系。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堂中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去應用課本中的美術知識,提高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學生大多對動手操作的活動感興趣,教師可以多讓學生自己去創作一些作品,讓學生在自己繪畫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提高了學生對于繪畫創作的興趣,而且也能夠提高學生對美術這門學科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授“描繪我們的校園”中這一小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校園里畫畫,增強學生的實地實踐能力。學生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進行口述展示,然后讓班級中的其他學生進行評分,這樣學生挨個展示完成之后,再根據學生的分數情況挑選出優秀作品。這樣不僅可以激勵學生創作,而且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表揚,從而可以更好地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二、多媒體教學,強化課堂視覺
由于音樂學科與學生的感官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就需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的提升。但是如果教師只是在課堂中依靠課本內容給學生授課,或者是只教學生一些歌曲,這些對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沒有太大幫助的。而且音樂這一學科需要一個氛圍才能更好的激起學生的興趣,而多媒體可以幫助教師營造這樣一個課堂氛圍,在課堂時間允許的前提下讓學生可以進行一些音樂會的觀看,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感知音樂的奇妙,調動學生的音樂感官能力。
例如,在教授“獨樹一幟的中國畫”這一小節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多收集整理博有關中國畫的一些作品欣賞相關繪畫作品或者是圖片。課前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這些內容,并且可以留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很好地去思考,并且讓學生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圖片或者繪畫的共通之處是什么?時間到了之后,可以抽取學生進行回答問題,最后再由教師進行補充學生的答案。通過欣賞不同的畫,在感受中國作品美的同時也增強了對學生視覺上地沖擊,帶給學生不同地感受。
三、討論式教學,提高美術審美
由于學習美術需要學生具有審美能力,因此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需要格外注意對學生審美能力方面的培養。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多留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課堂中所將要學習的知識,讓學生能夠容易去理解。事實上,美術的一些知識很難需要教師口頭去教學生,有時,即便教師很清晰地傳達出意思,學生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理解清楚。而這也是教師比較難以應對的地方,需要結合課堂討論進行課堂教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美術作品讓學生去自己欣賞和學習,去感受美術所呈現出來的不同形式的美,這樣在無形之中就可以很好地增長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幫助學生增長見識,積累學習經驗。
例如,在教授“設計我們的校園”這一小節時,將學生分組進行課堂有關校園設計的討論,并且讓學生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設計校園?并由小組學生共同畫出來。這樣不僅可以激勵學生認真思考與討論,還可以幫助學生鍛煉自己的審美能力。時間到了之后,可以抽取學生進行回答問題,讓小組直接選出回答問題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之中,學生會接觸到不同組的設計思路,通過觀察發現小組作品,通過教師的講解又可以增加審美能力。
總而言之,作為初中美術教師,不僅需要用多樣性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還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去指導課堂教學環節,讓學生從課堂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事實上,美術教學是需要教師非常有耐心地去指導學生。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提高自己大的教學能力,用多變的態度來面對課堂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孟妍.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16(22).
[2]楊霞.關于提高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