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慧
摘 要:小組合作是現階段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模式,通過合作的方式,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性,同時能夠讓學生在互助中提升對基礎知識的認知效果,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開展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應當注重合作細節的優化,展現合作活動的應用優勢,逐步提升合作活動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合作;初中數學;評價
伴隨新課改要求的提出,傳統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也無法體現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本位性。為此,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要不斷思考和實施新的教育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合作學習活動無疑是滿足這一要求的有效方式。在講解數學知識中,教師可以使用合作活動的形式,打破原有數學課堂中的封閉結構,調動學生的認知熱情,讓初中數學課堂真正地走近學生。
一、注重學生差異,優化分組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和學習經歷,這使得學生也具有自身獨特的智力發育方向和發育程度,但是,在以往數學課堂中應用合作學習活動,教師常常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差異,造成合作學習小組中最終的討論效果不佳。所以,在當前初中數學課程的內容講解中應用合作活動,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實況,進行組員的合理分配,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找到自己在小組中的位置,在發揮自身作用中肯定自己的價值,提升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內容講解中應用合作學習活動,教師就可以采用組員分配方式的優化,實現高效施教。在課堂中,教師先結合之前的教學經驗,以及學生在課堂當中的表現,對學生進行定位和分層,指出學生在數學知識認知效果,以及數學知識學習能力上的差異。隨后,教師以同組異質的原則為標準,對學生進行組員結構的安排,保持同一小組中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之后,教師讓學生基于分好的小組,共同開展《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知識的討論,促使學生在找準自己的位置中,協助同組的其他學生完成基礎數學知識的認知,踐行合作學習活動的應用價值。
顯而易見,在向學生講解數學知識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優化組員的安排,讓學生在差異化的組員結構中,逐步提升認知數學知識的效果。
二、明確教師角色,有效介入
在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指出,學生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識儲備量,對新認知的內容進行理解,從而逐步完成對基礎知識的建構,其中強調了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在該理念中也指出,教師存在于課堂中的價值,認為教師扮演著將學生需要認知的內容,呈現給學生的角色。所以,在數學課堂中應用合作學習活動中,教師也不能將課堂的主導權完全交給學生,而是應當明確自身的位置,有效地介入學生的合作交流。
例如,在《平行線及其判定》中,教師就可以通過設定合作交流的任務,幫助學生解決在合作中存在的問題等形式,促進合作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在課堂中,教師先對《平行線及其判定》中的內容進行分析,指出“平行線的定義”“平行線的判定”等需要學生建構的基礎知識,隨后,圍繞上述內容,教師向學生設定合作任務,明確學生的合作交流方向。之后,在學生開展自主交流的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的交流實況給予密切的關注,當學生在交流中出現問題后,教師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打破瓶頸,促進合作學習活動在《平行線及其判定》中的順利開展。
不難看出,在講解數學知識中應用合作活動,教師能夠通過找尋自身的位置,給予學生有效的幫助,從而逐步提升合作活動的應用效果。
三、完善評價體系,促進提升
教育評價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通過評價的方式,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在課堂中的具體表現,從而基于評語中的內容,找到改進的方向,以便在之后的活動中,更好地認知數學知識。但是,在傳統數學課堂中應用合作活動后,教師只將學生置于評價中的被動地位,使得學生單向地接受教師的點評,顯然這與的合作學習活動的教育理念是相違背的。所以,教師應當變革傳統評價方式,創建多元主體參與、多樣方式的評價體系,讓學生從評價中獲得養分,不斷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從算式到方程》中應用合作學習活動后,教師可以先根據學生的合作能力,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學生認知數學知識的效果等,設定評價的標準。之后,教師創建師評、自評、互評的多元評價方式,讓學生能夠通過評價表認識到自己在本節課中的表現,以及可以改進的方向,以便之后更好地進行其他數學知識的學習。
總而言之,將分組合作的形式應用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是教師的明智選擇,能夠讓學生展現自身在數學課堂中的價值,同時感受數學課堂中的活力。因此,在之后講解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應用合作活動,教師應當繼續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合作活動形式的優化,從而便于學生從合作中汲取養分,逐步提升數學課堂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大中.論小組合作模式下的初中數學課堂建構[J].教育觀察,2017,6(24):109-110.
[2]孫梅.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