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瑞華 馬瑞雪 楊樹利 趙軼敏 孔春艷
摘 要:醫學影像學的快速發展,使其在臨床診療工作中愈發重要,影像診斷課程作為一門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學好本門課程則頗為重要,為了培養出具備較高影像診斷水平的臨床醫學生,在此,筆者總結了高職臨床醫學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并進一步探討改進,以期為高職院校醫學影像教師提供有利的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質量
醫學影像診斷學是一門借助各種影像設備使人體內部組織器官與結構成像,通過圖像,清楚地觀察人體內部組織器官和結構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狀態及其發生的病理變化,最終以診斷疾病為目的的學科,對于疾病的準確診斷及其治療方案的選擇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1]。對于高職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學制為三年,總的開設課程科目多,因此各課程授課課時均少,特別是對于實踐性較強的醫學影像診斷學,再加上其內容多,難度大,那么如何使臨床專業的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醫學影像診斷的知識和方法,順應未來的臨床工作需求,本文探討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方法。
1 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影像診斷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內容多,授課學時少 ?目前,我校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診斷學》使用的教材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診斷學》第7版第五篇第一章的內容,包含總論與各系統影像學診斷共9節。它涉及多種影像學成像技術,如 X 線、CT與MRI等,內容多且復雜,授課時間少。熟悉掌握以上內容學生還需要了解醫學影像設備學、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和醫學影像成像原理等課程,而這些課程都是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考慮到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較多,因此在學時分配上,將醫學影像診斷學課時分配為34學時。內容多且復雜,學時少,在短時間內掌握這些知識是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中最為顯著的問題。
1.2 教學進度協調不當 一名合格的臨床醫師,不僅要清楚懂得醫學影像報告的內容,正確理解影像報告結論,還必須具備系統全面的臨床知識,以便正確的對疾病作出診斷,并最終指導治療。該課程是在大二上學期開設,此時學生部分臨床知識還沒有學習,如果單從影像學角度對疾病進行分析,對于學生來說,學習難度比較大,因為有些疾病存在相似的影像學表現,容易混淆。
1.3 教學模式陳舊 傳統教學模式常采用的是“兩步法”教學方式,即先由教師大班講授,學生再見習。實訓課常運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先復述一下理論課上相關的重點內容,再逐張講述示教片,整個授課過程中,師生間缺乏互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難以被調動,最終導致學生獨立閱片能力差,即便遇到相同病例,但只要和教學片稍有不同,也不能準確診斷。
1.4 教學保障措施不足 影像診斷學作為一門形態學學科,理論教學的同時必然要結合形象直觀的體驗,才能使學生很好地將知識消化吸收,因此運用相應的教學片進行示教必不可少,目前,我校實踐教學的不足之處是:①教學膠片現有病例與臨床實踐脫軌,缺乏典型病例,不利于學生獲取知識。②傳統閱片教學效果不佳,觀片燈閱片教學是將膠片插于觀片燈上,學生圍坐觀看,后排學生看片比較費力,不適用于大班實踐教學。
2 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影像診斷學教學改革初探
2.1 明確教學目標與重點 順應臨床未來的崗位需求,明確教學目標與重點,教學目標是:了解X 線、CT與MRI等各種影像成像手段的原理;掌握各成像方法的檢查價值及其臨床應用;掌握各系統常見病與多發病的典型影像學表現及鑒別診斷。通過實現這些教學目標,臨床專業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各種影像檢查方法的優缺點,針對疾病選擇最佳的影像檢查方法,正確開取影像檢查申請單,并能正確讀懂檢查報告內容,理解報告結論,最終指導治療。
2.2 授課內容優化重組 ?教學內容的選取緊緊圍繞著學生未來的職業崗位需求與執業助理醫師考試,應詳細講解臨床上見到的常見病與多發病及執業助理醫師考試中所涉及的病例,在具體疾病的講解中,教材只是著重介紹了影像學表現內容,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授課中在原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添加了臨床表現內容,同時也添加了相關的解剖與病理等內容,以便強化對以上教學內容的理解記憶。而臨床上的不常見疾病,可不予講授。例如,在介紹“骨的感染性疾病”的影像診斷時,重點部分是化膿性骨髓炎,并結合著該病的臨床資料與病理特點著重講解該病的X 線表現,此外,講解過程中可穿插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如抗生素的濫用對化膿性骨髓炎的影響等。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易于理解記憶疾病。關于骨的感染性疾病里少見的疾病,可簡單提及一下典型征象,或者在學生自學后,老師最終歸納總結。
2.3 豐富教學方法 針對臨床專業學生,本門課程開設在大二上學期,此時學生還沒有學習內、外科,因此對于疾病還未有一個系統的認識,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就不應只拿出一張片子給學生進行講解,而是可以引用案例式教學,可為學生準備一個病例,給出該病例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圖片等,結合著疾病的臨床特征,老師重點講解該病的影像學表現與構成以上影像學表現的解剖和病理基礎。經過系統的講解,學生在掌握了疾病的影像表現的基礎上,又回顧了相關解剖與病理等基礎知識,同時對疾病的臨床特征也有所熟悉,為后期學習臨床課程奠定基礎,一舉幾得。案例式教學方法與臨床工作流程也相符合,首先接診患者,根據病史了解患者癥狀及體征,然后建議患者進行相關檢查,最后將臨床特征與相關檢查綜合分析,對疾病作出診斷并治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培養學生建立一種正確的臨床思維方式,就是影像診斷與臨床不可分隔、一定不能脫離臨床。如診斷肺結核時,必須將肺部 X 線表現與臨床表現及痰菌檢查等綜合考慮,來判定肺結核的活動性及其轉歸,單憑 X 線檢查來診斷肺結核是不可行的。
2.4 改進教學模式,強化實踐教學 ?隨著現有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教學必然是醫學影像實踐教學的一個趨勢,PACS系統作為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發展的產物之一,是由現代化通訊、計算機技術與數字化圖像技術結合而產生的,其內儲存著大量臨床資料與影像學信息。采用PACS 系統教學將徹底改革現有的教學與思維模式,提升醫學影像教學水平。首先可逐漸建立一個包含各個系統與各種檢查手段的內容齊全的影像資源庫,包含有X線(包括乳腺、胃腸及各種造影)、CT、MR I、B 超與介入等,并存儲患者的臨床信息,如病程、實驗室檢查單、手術記錄與圖像。在教學過程中,將影像圖片與各種臨床資料相結合,進行病例講解與討論,培養學生的綜合診斷能力。同一個疾病,可以調用多組圖片,老師對典型圖片進行講解,并引導學生對其它相同病例自主診斷,最后進行歸納總結,以此來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課后還可借助微信、對分易等網絡平臺向學生發布習題作業或在線測試,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5 改革考核方法,實行全面考核 ?原有的考核方式單一,只有理論筆試考核,現已將考核成績分為四個部分成績的整合,主要包括:一是平時成績,主要從學生平時上課的積極性、聽課情況、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情況來判定,占總成績的比例約為10%;二是實訓報告成績,主要從學生對實訓課作業的完成情況和實訓課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情況來判定,占總成績的比例約為20%;三是實踐技能評估成績,主要是評估學生對疾病的診斷能力,即學生對醫學影像診斷學的實際應用能力的評估,占總成績的比例約為30%;四是理論筆試成績,主要是評估學生對醫學影像診斷學基礎理論與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占總成績的比例約為40%。
總之,考慮到當今醫學影像學的快速發展及其在臨床診療中的重要地位,高職院校醫學影像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和總結教學經驗,適時調整教學內容,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切實提高高職院校臨床醫學生的影像診斷技能,最終培養出適應臨床需求的實用型、技能型臨床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夏瑞明,劉林祥.醫學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孔瑞華(1990-),女,漢族,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助教,碩士,主要從事醫學影像診斷學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