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延霞
摘 ?要: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主要是教導學生學會背記九九乘法表,并靈活運用加減乘除進行計算,因此,計算教學在數學中至關重要。教師需要加強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本文主要對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因素以及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的措施展開分析,希望對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提高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策略
引言:
在小學數學教學階段,如何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教學,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是每個教師都應達到的教學目標。然而,從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來看,許多學生的計算能力不高,所以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計算水平的提高。
一、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因素
(一)學生的興趣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興趣不僅會影響教學效果,還會影響知識體系的構建。為此,教師可以在班級做一個小調查。經過調查分析,影響學生計算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有:(1)計算學習是困難的。在被調查的36名學生中,有8名表示“計算學習有點困難”,因此學生似乎害怕困難,不敢嘗試計算學習。(2)計算學習沒有意思。在接受調查的36名學生中,24人表示計算學習相對枯燥,他們不愿意學習,這些是學生缺乏興趣的主要原因。
(二)學生的思維
由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使得很多學生在計算學習中,往往出現學不懂、也不去思考的情況。這種對小學生思維能力的表達是他們生活發展的必然體驗,因此這種情況不可避免地出現。但這種情況也反映出一個問題,即計算教學內容的設置是否太難,如果計算教學內容的設置太難,不僅學生不會學習,還會產生對困難的恐懼,這會導致對學習失去興趣、自信心,這對學生今后的數學發展極為不利。通常情況下,計算教學的內容都是按照教科書來設置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科學的內容,但也不是沒有一些教師為了快速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而“拔苗助長”的情況。
(三)學生的基礎
任何學習行為都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數學作為科學的代表性內容,與科學的教學內容,特別是計算的方法和策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所以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小學生在小學之前并沒有接受系統的數學計算教育,因此學生的計算水平基本為零。在這樣的前提下,很難保證學生的計算學習效果。因此小學數學教育更加重視奠定基礎。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堅持這一教學方針的教師寥寥無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計算教學的教學效果。
二、提高學生計算水平的措施
(一)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計算興趣
正所謂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好奇心,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們在學習簡單的加減法過程中,可以創造許多學習環境,比如老師手上有5個蘋果,而學生手中有36個蘋果,那么,老師和學生一共有多少個蘋果呢?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創設學習情境,使學生能夠進行計算學習。這時,教師將所有蘋果以兩個同學分一個蘋果,最后還會剩下幾個蘋果?提升下問題的難度,加強學生的思考能力。一方面,這種教學情境的創設符合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便于學生學習和記憶;另一方面,根據小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最終達到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滿足思維的需要
在教學行為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采取科學的教學方式,以符合當代小學生身心發展健康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加強計算教學,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根據學生的思維需要,開展計算教學內容,使學生合理接受計算知識。在當前的教學環境下,許多教師都會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問題,這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麻煩。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和方法,堅持以學生的思維需求為基礎,以滿足學生數學計算教學的思維能力。
(三)加強基礎知識學習,鞏固計算水平
基礎是一切的關鍵。在小學計算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做好對學生基本知識的教育,因為只有奠定良好的基礎,才能保證計算學習的效果。從小學數學計算的內容來看,它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對數字大小、加減法等基本原理的掌握,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鍛煉學生,使學生掌握數學計算的能力。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小測驗測試學生的基本知識水平,檢查學生是否熟練掌握了相關的基本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運用系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需要加強對小學生的計算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并不斷制定符合學生接受學習能力范圍的教學方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知識的引導者和傳播者,教師不僅要傳播知識,還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教師應盡最大努力幫助學生消除計算教學中的不利因素,使學生能夠接受正確的計算教育,為提高計算水平和數學學習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麗華. 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策略研究[J]. 數學大世界(上旬),2017(6).
[2]廖蓍. 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策略研究[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0):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