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冬寧
摘 要:隨著新課改政策的不斷深入,初中數學教師對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要求也在逐步提升。為了切實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應當從基礎知識的教學出發,綜合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偏好,為學生篩選最合適的教學方法,以此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并使之成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基礎支撐。通過教師采取的有效教學措施,以及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切實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水平。
關鍵詞:初中數學;核心素養;培養;教學研究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應當重點培養學生的數學知識理解能力,進而使之轉化成為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便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理論基礎,能夠從現實教學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有效提高數學知識理解水平,并帶動其數學成績的提升。通過采用高質量的教學方法,教師能夠培養學生獨立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有信心應對日常考試和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重視教學過程,發現數學核心素養內涵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初中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應當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放在首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發現最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結合學生的日常學習習慣,教師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學生通過學習對應的數學知識,能夠找到適合自身思維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并結合該方法解決所自己學習中遇到的數學問題。
故而,教師需要重視自己實際的教學過程,以及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從學生的具體表現出發,教師能夠真正了解學生的實際數學素養的狀況,并針對學生目前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教學調整,使學生能夠具備良好的數學整體性思維,幫助學生有效解決思維嚴密性不足的問題。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中還應關注學生理解問題思維偏差的問題。在這種教學情況的影響下,教師應當指導要學生進行大量的數學習題訓練,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教師多次反復的習題訓練,以及引導學生有效的思考,最終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水平。
二、核心素養指導,探究初中數學教學策略
(一)確立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
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應當按照新課改的教學政策要求,有效轉變自己之前傳統的教學觀念,確立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教師需要杜絕自己一個人單純的講課方式,而將學生處在一個相對被動的狀態中。為此,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身份轉換,在教學中應當注意和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使學生能夠清楚明白地理解自己學習的知識內容,并主動和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使其對自己的學習任務更加明確。教師指導學生學習,需要將學生作為數學課堂的主體,教師本身發揮教學輔助的作用。教師通過結合相應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水平。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知識時,為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實際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知識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時為學生聯系夕陽日落的相應情境,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知識進行對應理解。教師結合多媒體的動態化展示,使學生觀察太陽和地平線之間的位置變化,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并由學生作為課堂進度的主導力量,教師為其進行知識的講解和剖析,切實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展開對應的教學引導,使學生的數學知識理解水平得到提升。最終,教師的教學方法帶動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切實改善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水平。
(二)幫助學生提升其學習興趣
在教師看來,良好的數學理解能力離不開學生大量的習題訓練。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期間,需關注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教師能夠通過創建合適的教學情境進行教學延伸,并結合相應的教學措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師和學生針對數學問題的共同思考,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究,最終達到教師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目的。與此同時,教師需要對相應的題目進行創編,使對應的題目能夠吸引學生的視角,幫助學生有效加強對數學知識的深層次理解。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相似三角形”的知識內容時,可以從故事化的角度對相應知識進行創編,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關于“拿破侖巧測萊茵河寬度”的故事,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使學生對三角形相似的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此外,教師還需對相應的題目進行創編,使之成為學生會更感興趣的題目樣式,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通過教師的相關興趣引導,使學生能夠更加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數學學習水平,進而促進其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應當明確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并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羅綿景.融入數學實驗,發展核心素養——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數學,2019(12):81-82.
[2]豐雷.邁向深度學習 落實核心素養——初中數學“翻轉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數學之友,2019(03):24-26.